课型:新授主备人:周云审核:时间:06年12月教学要点:一、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二、了解本文记叙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掌握课文中一些字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及要求:一、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一、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题解,了解本文的作者、出处及历史背景。
指导预习1、请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又何间()焉小惠未徧() 牺牲玉帛()辙()乱旗靡()肉食者鄙()2、填空《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具体来说指的是。
文中叙述了开始反攻的时机是,开始追击的时机是。
教学过程:一、题解:1、作者及出处:本文选自,题目是后加的。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所作,是根据写的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历史背景: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
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
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
“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
二、给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重点词解释:齐师伐我()又何间焉()肉食者鄙——()衣食所安——();小惠未徧——();牺牲玉帛——()神弗福也——();小大之狱——();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彼竭我盈——();故克之——()。
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练习巩固比较阅读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彳扁,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甲文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描写。
乙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2.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相同的一项是()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B.吃苦在前,享受在后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D.实行仁政,取信于民3.下面句子在语序上跟现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A.何以战?B.虽不能察,必以情。
C.可以一战。
D.微斯人,吾谁与归?4.甲文中最能表现曹刿“取信于民”战略思想的一句是。
乙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志向和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5.乙文中文末划线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A.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而无限惆怅的情绪。
B.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感慨。
C.学习“古仁人”崇高思想的决心和抱负D.勉励人们以“古仁人”为榜样。
6.乙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承前省略的主语是;甲文中“可以一战”的“以”后省略的内容是“”。
7.甲文中鲁庄公第一次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里的“人”指的是;乙文中“或异二者之为”的“二者”指的是。
8.翻译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拓展延伸范仲淹作墓志范文正公尝为人作墓志,已封将发,忽曰:“不可不使师鲁①见之。
”明日以示尹。
师鲁曰:“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
今谓转运使为都刺史,知州为太守,诚为清佳,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此正起俗儒争论也。
”希文怃然曰:“赖以示予,不然,吾几失之。
”【注释】①师鲁:尹洙的字。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诚为清佳()2.此正起俗儒争论也()3.赖以示予()4.不然,吾几失之()二、翻译下列句子。
1.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
2.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
三、回答下列问题。
1.范仲淹有远大的抱负,体现在他曾说的“”一句中。
2.尹洙对范仲淹说这样的话的用意是。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及要求:一、检查上节课重点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自读理解情况。
二、小结每段所述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自读理解情况。
指导预习1、下列加点的“以”的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何以战B.必以情C.必以分人D.可以一战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1)又何间焉古义:今义:(2)肉食者鄙古义:今义:(3)牺牲玉帛古义:今义:(4)小大之狱古义:今义:3、翻译下列句子。
(1)小信未孚。
(2)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教学过程:一、第1段1、朗读2、检查重点词3、学生串译4、思考:①战争的时间、国家?②指出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③庄公的态度?④刿请见的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⑤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⑥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⑦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⑨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⑩表现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5、小结:本段写了两层内容,概述战前曹刿求见庄公,通过与庄公的对话,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二、第2段1、朗读2、检查重点词3、学生串译4、提问检查:①刿与庄公二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表现出各自的什么特点?②体现刿指挥正确的句子?③本段表现了刿的什么能力?④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介绍了战争的哪两个过程?5、小结:讲述战争经过。
三、第3段1、朗读2、检查重点词3、学生串译4、提问检查:①表现庄公“鄙”的句子?②一“未可”为何?③齐人三鼓后为何“可矣”?④二“未可”为何?⑤后为何又“可矣”?⑥总结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是什么?反攻时机——追击时机——⑦从本段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5、小结:本段是全文重点,写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四、总结全文: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练习巩固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1、“十年春,齐师伐我”除了交待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和,其中的“我”是指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曹刿请见(4)战则请从3、用原文回答(1)“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什么?(2)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用“‖”把第一段文字分为两层,并写出层意。
一层。
二层。
5、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拓展延伸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三朝名臣言行录》)注释: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
②独下帷绝编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患:②迨能倍诵乃止迨:③迨能倍诵乃止乃:④咏其文咏: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才美不外见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D.京中有善口技者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写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其中化用的表现孔子读书勤奋的成语是第三课时总结复习课教学目的及要求:一、总结本文写作特点,重点句式及词语。
二、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指导预习翻译下列句子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何以战?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8、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教学过程:一、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1.关于人物塑造(1)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
曹刿请见,表现了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了他过人的谋略。
(2)鲁庄公: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
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他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了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鲁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2.关于比照映衬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
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热忱。
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突出他的深谋远虑。
3.关于详略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课题的中心是“论战”,文中紧扣“论战”来写。
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和作战中的战术以及总结胜利原因详写。
从这些言论中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因此详写。
对无助于表现曹刿性格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实力、战斗场面和战后处理一概不写。
而一些与“论战”有关的事,也只是一笔带过,使文章能衔接就可以了。
二、重点词句1.加点词的古今义:(1)肉食者鄙(2)又何间焉(3)牺牲玉帛(4)大小之狱2.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忠之属也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可以一战4.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何以战?”战于长勺(倒装)。
练习巩固(一)曹刿论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判曰:“末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