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咏物诗一、咏物抒怀诗内涵:咏物抒怀诗是指诗人借助自然风物,包括天象、植物、动物及人工物品为吟咏对象,通过对该物体的外形、特点、品性等进行细致的描写,将诗人的情感寄寓其中,表达诗人自己的志向、理想和精神品质。
二、咏物抒怀诗分类:1、描摹情态类这类诗歌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如骆宾王的《咏鹅》;贺知章《咏柳》;苏轼《海棠》2、托物言志类这类诗歌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如:于谦的《石灰吟》;郑板桥的《竹石》3、咏物抒怀类在咏物类诗歌中,咏物抒怀型的诗歌可以说俯拾即是。
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如初唐诗人虞世南的《咏蝉》4、以物喻人类这类诗歌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作者自己。
如北宋宰相李纲的《病牛》5、托物言理类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体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
如苏轼的《琴诗》三、标志1.抓题眼:题目一般都是以某种动植物或者某件东西命名,有的时候再前面加一个“咏'“题”“赠”“赞”字。
2.找意象A.植物“四君子”(梅、兰、竹、菊)、莲(荷)、松等。
B.动物常见的有蜂、蝉、蚕、燕、雁等。
蜂:勤劳、无私蝉:悲哀,感慨人生短暂易逝;高洁,表达诗人对高风亮节的追求蚕:辛苦,勤劳雁:思乡怀人,抒发羁旅之悲C.自然景物夕阳:感慨年华易逝,时光不再月:望月思人、怀乡,表达思念之情3.似。
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重点)四、咏物抒怀诗的常见情感(一)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受。
屈原、宋玉、李白、李贺、李商隐……(二)表达自甘寂寞、坚贞不屈、高洁脱俗(不同流合污)的气节。
当国家政治腐败甚至灭亡、统治者昏庸无能、奸佞小人为非作歹时,是随波逐流,还是洁身自好?大多数是会选择后者的,因为他们是读过书的,不知不觉中受到先烈们的影响,因而有着高尚的气节。
(三)厌恶官场,追求自由、隐逸、淡泊闲适等的生活。
五、咏物抒怀诗的常用手法一、整首: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
二、局部:比喻、拟人、对比、衬托、环境烘托总之,以上几种手法很多咏物诗都会用到,但绝对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会用到,也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仅仅只有这几种手法。
六、鉴赏咏物抒怀诗的方法1. 分析所吟咏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征及其内在品性。
2.联系诗人的自身经历和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仔细揣摩诗人借物象所寄寓抒发的感情和表达的精神、志向。
对于诗人词人,一定要结合其生平经历进行分析,如说到辛弃疾、陆游就能想到“忠心报国”,说到陶渊明就想到隐逸等。
了解诗人的生平及所处的时代,对我们准确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会有很大的帮助。
3.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常见的写作手法有拟人、比喻、借代、双关等等。
七、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兰【明】徐渭兰亭旧种越王兰,碧浪红香天下传。
近日野香成秉束,一篮不值五文钱。
注:传说越王勾践在兰亭种植兰花。
秉,量词,束,把。
1.诗中的“兰”比喻,“野香”比喻;2.兰花“一篮不值五文钱”表达了作者。
【答案】①淡泊名利、品德高尚的人追名逐利的俗世之人②作者对追名逐利这的鄙视。
【解析】(二)古诗阅读。
(4分)晚桃①刘长卿四月深涧底,桃花方欲然。
宁知地势下,遂使春风偏。
此意颇堪惜,无言谁为传。
过时君未赏,空媚幽林前。
【注释】①《晚桃》是刘长卿八首组诗中的一首,这八首诗都是他写给李侍郎的。
李侍郎,礼部副长官,掌贡举。
此组诗当为投卷之作。
3.“此意颇堪惜”中的“此意”指的是何意?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2分)4.本诗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都借桃花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请分别简要概括这两篇中的“桃花”所传达出的情感。
(2分)5.学校开展个性班级活动,每个班级要选择一种植物图片来制作班徽。
在班级选择植物的时候,当当想将桃花推荐给大家,请你结合有关桃花的知识,帮他写一段推荐词。
(3分)3.(2分)“此意”指桃花生长于深涧,春风不知道桃树长在地势低的地方,偏往河边吹。
作者用桃花与春风之间惺惺相惜的情谊表达出自己处境虽不理想,但依然希望得到侍郎赏识的强烈愿望。
(意思相近即可)4.(2分)①《晚桃》中的桃花寄寓着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②《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是失意者的精神家园,寄寓着作者对远离尘世的理想世界的向往。
5.(3分)我选择桃花,因为桃花寓意美好、纯洁,有着高雅、朴实、乐观和淡泊的品格,具有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
以桃花来制作班徽,可以引导同学们体会桃花的秉性,培养朴实乐观、积极向上的品性。
(言之有理即可)(三)古诗阅读。
(4分)幽兰崔涂幽植①众宁知,芬芳只暗持②。
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③衰。
白露沾长早,春风到每迟。
不如当路草,芬馥④欲何为。
【注释】①幽植:指幽兰生于山野,远离众芳喧妍的花园。
②暗持:指幽兰孤芳自赏。
③国香:指兰。
④芬馥:吐露芬芳馥郁的香气。
6.本诗颈联中的“早”与“迟”二字用得非常精妙,请简要赏析。
(2分)7.诗歌运用了________的手法,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2分)8.从题材看,下面诗歌与本诗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B.《使至塞上》(王维)C.《黄鹤楼》(崔颢)D.《卜算子·咏梅》(陆游)6.(2分)“早”字指寒露早早就侵袭而来,“迟”字指春天到来得很迟,一“早”一“迟”通过鲜明对比写出了幽兰境遇之惨凄,表现出诗人对幽兰境遇的怜惜之情。
7.(2分)借物抒情无人赏识、无可奈何、无限凄苦(意思相近即可)8.(2分)D 【解析】本诗借幽兰抒发自己无法达到人生追求的深挚沉郁和无限凄苦。
《卜算子·咏梅》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的同时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从题材看,本诗和《卜(四)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6分)冬柳陆龟蒙柳汀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晓江。
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的一、二句写出了柳树的位置在江边,柳树的形态是零落萧条。
B.诗的三、四句写霜风劲吹、枯枝断落、鸥鸟惊飞的情景,富有画面感。
C.诗人用精练的笔墨,描绘出一幅具有生活气息的画面。
D.诗中写景动静结合,一、二句是静景,三、四句是动景。
10.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五)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1~2题。
(6分)早梅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1.本诗没有直接表达对梅花的喜爱之情,你从哪里可以读出诗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请简要分析。
(4分)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白玉条”“经冬雪未销”等生动、形象的比喻,鲜明、传神地塑造出早梅的品貌和气质。
B.“迥临村路傍溪桥”中的“迥”和“傍”,写出了“一树寒梅”独自盛开的凄清景象。
C.第三句是转折句,用惊叹的口吻表达了对近水梅花早开的惊喜之情。
D.第四句与首句的“白玉条”紧密呼应,写出梅花的洁白和凛然不屈的形象与品格。
(六)白云泉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3.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答: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
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14.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答: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七)柳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
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15.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答:“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16.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答: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
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17.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自伤迟暮,自叹身世。
(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八)途中见杏花①吴融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此诗是吴融遭贬后离开长安途中所作。
②帝乡,此指都城长安。
长安多杏树。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乐景衬哀情,写春回大地,一枝红杏伸出墙头,见到如此美景本应该欣喜激动,而诗人面对如此美景却感到忧愁。
B.颔联的“可堪”即“更哪堪”,颔联的意思是即便长久欣赏这枝杏花也有遗憾,更哪堪自己行色匆匆,难以停留。
C.尾联虚写,从眼前的杏花联想到往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红杏,如濛濛烟霞笼罩着神州,诗人借此象征唐朝末年的黑暗、动荡不安的现实。
D.诗人借杏花把自己的惜春之情、流离之感,身世之悲、故国之思的情怀,一层一层地抒写出来,笔法委婉细腻。
19.诗人在这首诗中主要是借杏花来抒情,为什么要在颈联写“莺先到”“蝶未游”呢?18.C.“象征唐朝末年的黑暗、动荡不安的现实”错误。
诗人由眼前的春色美景联想到往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树万树红杏的绚丽迷人景色。
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可知诗人虽被迫离开朝廷,到处飘零,但还是心念长安,尾联用想象中的长安的美景来表达他的故国之思。
故选C。
19.颈联“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译为“天色已晚,寂静的树林中黄鹂鸟最先归来,春色尚早,杏花在陡峭的春寒中独自绽放,却没有蜂飞蝶舞”,从这句“莺先到”“蝶未游”可以看出此时的杏花只有黄鹂鸟陪伴,而花朵已经绽开却没有蝴蝶起舞,写出了凌寒独开的杏花的孤独;再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此诗是吴融遭贬后离开长安途中所作”,可知颈联不仅在写杏花的孤独,更融入了作者情感,从而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四处漂泊的孤苦无依以及孤独寂寞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