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健康教育资料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增强病人对疾病的认知及配合度,自觉应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活动进程,实现护患有效配合,提高护理效果。
神经内科疾病多样,病情复杂,病人住院时间长,康复进程慢,因此,神经内科病人及家眷更希望取得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而规范化的事物更有利于应用者的接受,效果更好。
以下是神经内科健康教育资料,欢迎阅读。
急性脑血管病又称为脑卒中,是各类原因致使脑血管发生病变,引发脑部疾病的总称。
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为120~180/10万,死亡率为60~120/10万。
它与心脏病、恶性肿瘤并称为大多数国家的三大致死疾病。
由于公众对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熟悉不足,不重视体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向年轻化、普遍化蔓延,因此在我国脑血管病病死率有降低趋势的状况下,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却在上升。
因此它的初期诊断、医治和预防极为重要,预防脑卒中的关键是健康教育。
特别提示大家,脑卒中是可以预防的,而且大多数是可以治愈的,脑血管病的初期医治对于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超级重要,因此,患者应尽可能熟悉脑血管病的相关知识。
脑卒中分为两大类,它们是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动脉硬化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和出血性卒中(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俗称“脑溢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
一、病因:绝大多数脑出血是因高血压所致,以高血压病伴发的小动脉硬化在血压骤升时破裂所致。
其他因素:脑动脉粥样硬化、先本性脑血管畸形、动脉瘤、血液病、脑动脉炎等。
二、诱发因素:高血压(服用降压药物不妥,致使血压不降或降得太低)、情绪不佳(指生气、激动、焦虑、悲伤、惊吓、恐惧等)、使劲排便、气候转变、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酗酒成瘾)、在脑力紧张活动时易诱发脑出血。
3、用药的目的: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避免脑疝形成;控制血压避免进一步出血。
(1)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常常利用药物包括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
(2)控制高血压:血压显著高于正常时给予降压药物,避免再出血。
4、各类检查的注意事项:(1)CT:头颅CT检查目的是协助诊断和肯定病变的部位,对人体无危害,也没有痛苦。
(2)核磁共振(MRI)是一种以磁场值标记人体内共振核的位置,通过原子查对外界磁力的反映来获取被检体化学信息的一种全新方式。
常常利用于脑血管病变的检查。
检查时注意事项患者要安静,维持不动;身体内不能有金属物体:如钥匙、腕表、起搏器、金属支架等。
(3)其他检查:在发病急性期,可约床旁检查,如胸片、彩色B超等。
五、饮食指导(1)急性期饮食:因脑出血后需要绝对卧床休息,体力活动减少,应食用易消化吸收的流食或半流食。
流食如牛奶、豆浆、米汤、菜汤等,易于消化吞咽,每日6次,每次200ml~250ml;半流食如粥、面片汤、面条汤、馄炖等软烂、易消化、易咀嚼的饮食,每日5次。
必要时给予鼻饲饮食。
(2)恢复期饮食:1)低盐:食盐的摄入量2)低脂肪:肉类75g/日,可食瘦肉、牛羊肉、去皮禽肉、鱼,少食肥肉、加工肉制品、油炸食物、动物内脏等;食用油20g/日,可食用色拉油、花生油,避免动物油、黄油等。
3)粗纤维饮食:多食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如芹菜、韭菜、菠菜、粗粮、豆类、谷类、新鲜蔬菜水果类等,可增进肠蠕动,预防大便干燥。
六、活动与锻炼(1)开始锻炼的机会50-60%的病人在脑卒中以后可以恢复到生活自理,80%可以从头取得行走的能力。
中风发生后,应在急性期生命体征稳定就当即开始,中风病人在发病头3个月中,功能改善最大,即便如此,康复锻炼也应持续更长时间,以防功能消退。
(2)锻炼的原则初期开始,先主动,后被动;瘫痪肢体各个肌肉、关节都要锻炼到;不能过度劳累,要在病人能经受的范围内;要重视对病人的心理医治;应重视对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应重视对于卒中复发和卒中归并症的医治。
(3)急性期的锻炼方式病人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进行活动与锻炼,脑出血后7~14天。
1)急性期:要绝对卧床休息。
每2小时翻身1次,尽可能减少仰卧位。
同时维持各肢体于功能位。
功能位是将患肢是将患肢平放,手关节稍背屈,肘关节稍屈曲,上肢稍高于肩部水平,避免关节内收,下肢用夹板将足底垫起,使踝关节呈90度角,避免足下垂,膝关节下垫一小枕,使腿微屈,并支托外侧,避免下肢外旋。
以上方式由护士协助。
病情稳定后,由护士指导或家眷协在床上锻炼,适于体力弱的病人。
2)关节活动:被动运动活动顺序为先大关节后小关节,幅度从大到小。
患者也可用健侧帮忙患肢进行被动运动,以避免健侧肢体功能退化。
按摩可增进血液、淋巴液回流,对肢体功能恢复也有帮忙。
(4)恢复期的锻炼方式1)良肢位的摆放:①仰卧位方式:头部放在枕头上,脸部朝向患侧,枕头高度要适当,胸椎不得出现屈曲。
患侧臀手下方垫一个小枕头,使患侧骨盆向前突,避免髋关节屈曲、外旋。
患侧肩关节下方垫一个小枕头,使肩胛骨向前突。
上肢肘关节伸展,置于枕头上,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
下肢大腿及小腿中部各放一沙袋,避免髋关节外展、外旋。
②患侧在下方的侧卧位方式:患侧肩胛带向前伸、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
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
患侧下肢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
健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屈曲,下面垫一个枕头,背部挤放一个枕头,躯干可依托其上,取放松体位。
以上两种卧位对患侧不良刺激较大,容易诱发异样的反射活动,因此不宜长时间采用。
③患侧在上方的侧卧位方式:最佳选择。
在侧卧着的患者躯干的前面和后面,各垫放一块高枕,用以维持身体的稳定。
患侧上肢充分前伸;肩关节维持在屈曲约100о的位置;患侧上肢下方垫一高枕。
患侧下肢的下方需垫放一长枕,一直放至足部,防至踝关节出现内翻;髋关节和膝关节维持屈曲位。
2)卧位锻炼方式:为了预防关节挛缩和初期使患者体会正常的运动感觉,促使运动功能改善,在卧床期进行被动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是超级必要的。
具体的被动活动范围可参考下列标准:肩关节:屈曲0о~90о外展0о~90о外旋0о~30о肘关节:屈曲20о~120о前臂:90о旋后位~中立位①上肢的关节活动度训练A:肩关节的屈曲和外展医治者一手握住患侧上肢做肩关节的屈曲和外展运动,另一侧手固定肩关节加以保护。
B:肩关节的内旋和外旋医治者一手固定肱骨近端,另一手固定腕关节在90度范围内活动。
做肩关节的内旋、外旋被动运动要注意保护关节。
C:活动肩胛骨在临床上,很多患者即便全身处于松弛状态的发病初期,肩胛骨周围的肌肉也会是异样紧张,在此期间不做任何处置,肩胛骨会被周围的肌肉及其他组织固定住。
所以充分活动肩胛骨,维持肩关节活动范围很重要。
医治者一侧手握住患侧上肢,将患侧上肢固定于外旋位,另一侧手沿肩胛骨内侧缘将肩胛骨向上方、下方、前方推动。
D:肘关节的屈曲和伸展医治者一手扶持患肢腕关节上方,另一手固定肱骨远端,在完成肘关节屈曲的同时前臂旋后,屈曲135度。
完成肘伸展的同时完成前臂旋前,伸展可达0~5度。
E:肘关节的旋前、旋后医治者一手扶持患侧腕关节使其背曲,另一手固定肱骨远端,使肘关节屈曲90度,并固定在体侧,进行从掌心向下与地面平行的位置至掌心向上与地面平行的180度旋转。
F:腕关节的运动医治者一手固定前臂,另一手四指握患手的掌面,拇指在手背侧,充分地做好腕关节屈曲和伸展被动运动。
G:手指关节掌指关节和手指关节都是挛缩的好发部位。
医治者一手在患手的尺侧固定,另一手四指在患手的手背侧,拇指在患手掌侧使掌指关节完成屈曲90度,伸展30~45度运动。
②下肢的关节活动度训练A:髋关节的伸展医治者一手将健侧下肢充分屈曲,以固定骨盆,另一手下压患侧膝关节,使髋关节充分伸展。
B:髋关节内收和外展轻度外展健侧下肢,利用沙袋固定健侧下肢,医治者一手托膝关节后方,另一手握足跟,做髋关节的内收和外展运动。
C:髋关节的内旋和外旋患者呈髋关节屈曲位,医治者一手扶持患者小腿近端,另一手固定足跟,以髋关节为轴,向内、外侧摆动小腿,完成髋关节的内旋和外旋。
D:股二头肌牵拉训练方式1:医治者一手固定健侧下肢维持伸展位,另一手维持患肢膝关节伸展,同时用肩部上扛动作完成髋关节屈曲,使股二头肌牵拉。
方式2:用沙袋固定健侧下肢,医治者一手下压膝关节维持伸展,另一手上抬足部使髋关节屈曲。
E:踝关节的被动运动足下垂严重影响步行能力,必需初期开始预防其发生。
医治者用一手固定踝关节上方,另一手握住足跟向后下方牵拉,同时用右手前臂将足底向踝关节屈曲方向运动。
做被动的屈曲踝关节运动十分重要。
F:足趾被动运动医治者左手固定前脚掌,右手活动跖趾关节和趾趾关节。
③训练的原则A:初期开始,一般可在发病后病情稳定的2~3天进行。
B:患者应取仰卧位。
C:双侧均要进行训练,先做健侧,后做患侧。
D:活动某一个关节时,近端关节必需予以固定。
E:手法要轻柔适度,避免产生疼痛。
F:手法的速度要缓慢,有节拍,一般一个动作需要3~5秒。
G:被动关节活动每日3次,各关节的诸运动方向均要进行训练,每种运动各3~5次为宜。
H:维持最大关节活动范围,肩水平外展不要超过90о,不然易引发软组织损伤。
卧位的锻炼方式也可采用下列方式:①深呼吸,6-8次;②轮流屈曲一肘,同时握拳,再伸肘松拳,2-3个八拍;③轮流屈曲一腿,足跟不抬起,再伸直,2-3个八拍;④轮流举起一臂触摸头部,再放下,2-3个八拍;⑤轮流抬起一腿,足跟离床,再放下,2—3个八拍。
如有上肢瘫痪,举臂和屈肘需护理人员及家眷协助进行。
3)坐位锻炼方式:①双手上举挺胸吸气,放下呼气,6—8次;②两手前平举,上举,侧举,放下,2-4个八拍;③两下肢轮流抬起,伸膝,屈膝,放下,2-4个八拍;④两上肢前平举,侧平举,同时挺胸,前平举放下,2—4个八拍;⑤两下肢伸直,轮流举高,放下,2-4个八拍。
4)站位锻炼方式:①双手握住床尾栏杆,练习踏步动作3分钟,时间可按照体力逐渐延长;②练习下蹲动作,必需有人保护,每次可做下蹲2-3次,先慢慢下蹲,慢慢站起,瘫痪肢体可进行被动练习,配合物理疗法,增进功能恢复。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液供给障碍,缺血、缺氧引发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
临床常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和脑栓塞等。
脑梗死约占全数脑卒中的80%。
脑血栓形成是血管内血栓慢慢形成,管腔进行性狭小,脑组织逐渐坏死,所以患者的症状可以逐渐加重到3~5天后才达到顶峰。
脑栓塞是血管、心脏内的栓子突然脱落,阻塞了远端的血管,引发急性的缺血发生,因此病人的其病很急,那时病情即到顶峰。
腔隙性脑梗死是指脑组织的小灶坏死,通常在1~2cm 之内,可以没有急性起病的进程,也可以没有任何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