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期药学院医学心理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1、医学心理学定义?P1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填空基本必考)P520世纪70年代,医学界曾掀起有关生物医学模式必须转变的大讨论,提出必须建立一种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关于医学模式的转变问题,讨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随着生物因素疾病如传染病得到控制,人类死亡谱的结构已发生根本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意外死亡等取代传染病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
(2)这些致死性疾病与吸烟、酗酒、滥用药物、过量饮食与肥胖、运动不足和对社会压力的不良反应等生活方式或行为方式有关,心理社会因素则是上述各种行为问题直接或间接的原因。
(3)现代社会的发展,使生活节奏加快,知识更新迅速,社会竞争加剧,这些都对人类的内部适应能力提出了挑战,如何保持健全的心理状态,如何调节不良情绪成为现代人面临的主要问题。
(4)通过几十年的深入研究,人们对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已有较深入的了解。
许多试验和临床数据也证明,心理活动的操作和调节对维持健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5)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身舒适的要求不断提高,迫切需要医生在解决其身体疾病造成的直接痛苦的同时,也帮助他们减轻精神上的痛苦。
上述种种分析表明,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已不足以阐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全部本质;疾病的治疗也不能单凭药物或手术;人们对于健康的要求已不再停留在身体上的无病,而是更追求心身的舒适和协调。
因此,医学模式的转变已是不可避免。
所以,Engel G. L. 认为生物—医学—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3、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可能出简答)P1①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②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③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④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⑤研究医疗过程中医患关系的特征及增进医患关系的途径和方法⑥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4、医学心理学的相关学科(1-9,可能出简答)P2①临床心理学②咨询心理学③异常心理学④健康心理学⑤行为医学⑥心身医学⑦心理生理学与生理心理学⑧神经心理学⑨护理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学基础5、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R。
个性特征包括人格倾向性、人格特征、自我意识系统。
(填空很可能考,图2-1能背下来最好)6、心理的本质:心理是人脑的功能,是脑对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7、认知过程的定义?P14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中思维是核心。
8、感觉的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9、感觉的各种特征?(见到实例能认识,一般考选择题)P15①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例如,落在手背上的灰尘,我们是感觉不到的,但是一个小石头落在手背上,我们就能感觉到。
②感觉的适应③感觉的对比:例如,黑人的牙齿总给人以特别洁白的感觉。
如右手泡在热水盆里,左手泡在凉水盆里,然后双手同时放进温水盆里,结果右手感觉凉,左手感觉热。
这叫同时对比。
再如先吃糖,后吃苹果,就会感觉苹果变酸,这叫继时对比。
④感觉的相互作用:如颜色的感觉就具有冷暖感、远近感⑤感受性的补偿与发展:如海伦·凯勒盲聋哑俱全,但其手指触觉却发展得及其敏锐。
⑦觉:我们感觉到的“沉重的乐曲”、“甜蜜的笑容”等就是联觉现象。
10、感受性与感受阈限(几乎必考)感受性也叫感觉的敏锐程度,是感受器对刺激的感受能力。
感受性的高低用感觉阈限大小来测量。
感觉阈限是衡量感觉能力的客观指标,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把刚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绝对感受性;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是差别感觉阈限,觉察出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别量的能力是差别感受性。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阈限低感受性高,感觉敏锐。
各种感觉的绝对感觉阈限并不相同,同一感觉的绝对感觉阈限也因人而异。
11、知觉的定义?(注意和感觉定义的区别,通常一个在A卷出定义,一个在B卷出定义)P16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12、知觉的基本特征?(见到实例能认识,一般考选择题)P16①知觉的选择性②知觉的整体性(与过去经验有关)③知觉的理解性(不仅依赖于当前的信息,还要根据自己过去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它)④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对象的刺激输入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而是维持恒定):例如,一个人从不同角度看篮球板上的篮筐,视觉形象均不同,但也仍然以篮筐是“圆”而不是“椭圆”的形状来知觉。
13、错觉的定义?P16-17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
14、记忆的定义?各种分类方式?P17记忆是指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按记忆的内容分类: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记按记忆加工的方式或保持时间的长短分类: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忆根据记忆时空关系的方式分类: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根据记忆获得的方式分类: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15、瞬时、短时、长时记忆的时间长度?P17瞬时记忆的信息在感觉系统存留的时间仅有0.25~2秒短时记忆在头脑中存留5秒~2分钟长时记忆可以保持一段时间,甚至终生。
16、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
(几乎必考,填空)17、遗忘的规律和特点?出填空就答:先快后慢。
P19①遗忘进程先快后慢②遗忘的多少与记忆材料的性质和长度的关系:熟练的技能遗忘最慢③遗忘的多少与个体的心理状态的关系:能引起个体愉快的情绪体验的材料最容易保持④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和学习方式的关系: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比单纯地反复阅读记忆保持的效果更好18、思维的定义?P19思维是人脑间接地概括地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人的思维是借助概念、表象和动作,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认识事物的一般的和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心理过程。
19、思维过程的主要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
20、想象的定义,表象的定义。
P20想象是对大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表象是指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映象。
21、注意的定义。
P20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活动,它不能单独地进行或完成,它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属性或特性,指向性和集中性都是注意的基本特征。
22、注意的分类:P20-21①无意注意(被动)②有意注意(主动)③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3、情绪状态的分类:心境、激情、应激。
(三者的定义也可能考)P24心境:微弱而持久,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激情:迅猛爆发、激动短暂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个体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是个体觉察到环境的威胁或挑战而产生的适应或应对反应。
24、情绪的几大理论(考的可能性较小)P26①詹姆士-兰格的情绪外周学说②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学说③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④沙赫特-辛格的情绪三因素学说2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必考,填空或简答)P31-32①生理的需要②安全的需要③归属与爱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26、动机冲突的四种基本形式(简答或选择,选择题通常是给个实例让你看这是哪种)P33①双趋冲突②双避冲突③趋避冲突④双重趋避式冲突27、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各自特点。
P35流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对新事物的快速辨识、记忆、理解等能力都属于流体智力。
对不熟悉的事物,能够根据信息作出准确的反应,判断其彼此之间的关系,流体智力的发展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20岁左右达到巅峰,30岁以后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个体受教育文化的影响较小。
晶体智力是以学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
如运用既有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去吸收新知识或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属于晶体智力。
28、气质体液学说的四种气质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必考,选择题的话通常是给你个例子,让你选择这是哪种气质类型)(也可能结合巴甫洛夫的学说,指出两第三章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1.WHO对健康的定义?(要最终的那个定义)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
2.婴儿期的三大营养:物质营养、信息刺激和母爱。
3.分离焦虑:指婴儿离开了熟悉的环境,或他所依恋的人时所经历的紧张和不安全感。
4.幼儿期的认知特点(也许会出简答)p481)自我中心,以自我中心观点来推测周围事物,无法站在别人的立场角度从事思考,假定每个人的思考都与他一样,以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也喜欢。
不能理解别人会有不同的想法。
2)万物有灵论,幼儿相信自然界的事物都和他一样,是有生命、有意识、有目标的。
3)符号功能,指2~4岁的幼儿以某物、某字或某种心理表象来代表未在眼前出现的另一种东西,也称表象功能。
它与符号游戏有关,符号游戏是一种装扮游戏,即幼儿假装扮演的一类游戏。
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1.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人格结构理论(要能融会贯通,一般是填空或简答)P56-P58(1)潜意识理论:意识是指那些在任何时候都被知觉到的心理因素。
包括感觉系统所提供的对外部世界的感受、知觉以及各种情绪体验。
它直接与外部世界接触,通过对外部现实的知觉来指导与分配资源,调节能量,控制本能冲动。
它是我们唯一可以直接到达的心理活动的层次。
但意识在精神分析中扮演着比较次要的角色。
潜意识:是指人的心理结构的深层,那些我们意识不到的,但却激发我们大多数的言语情感和行为的原始冲动或本能欲望。
潜意识的内容包括本能的能量和被压抑的欲望,而这些带“性”色彩的本能力量和欲望由于为道德、现实和社会文明所不容,所以被压抑的到潜意识领域中而得不到满足。
但它们总是在不断寻找出路,试图进入意识之中去寻求满足,而这种潜意识的矛盾冲突正是各种症状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