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原理”课教学体系

以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原理”课教学体系

以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原理”课教学体系
摘要:在“原理”课教学中,既要阐明原理的科学性、真理性,还要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蕴涵的能够体现价值性的人文精神内容。

整体性是“原理”课教学的必然要求,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是“原理”课教学的立足点,也是“原理”课教学的内在要求,而专题教学是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教育相统一的有效形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性;价值性;专题教学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真理性的认识,因而具有科学性。

同时,马克思主义又是一个“属人”的学问,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具有人文关怀的价值性,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

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教学应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主线,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性,同时还要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宗旨,即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体现人文关怀的价值性。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比较重视揭示“原理”课科学性的一面,而对其人文精神的一面挖掘不够。

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体会,从“原理”课教学整体性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并尝试对“协同式”专题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这对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原理”课教学的立足点
“原理”课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1](即“一个主题”、“一条主线”、“一个重点”),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原理”课开设六年以来,教育部和各省(市)举办了多期“原理”课教师培训班,组织制作了“原理”课“精彩一课”全程教学示范片,编写了与统编教材配套的系列教辅资料等,各高校涌现出了一批“原理”课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

这些做法对于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我们仍然停留在对教材的“翻译”阶段。

从整体性教育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价值性。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确保二者的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任何片面性和肢解性的解读,都不利于真正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2]。

就目前的教学情况看,仅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一科学性线索为主线,对于“原理”课的价值性强调得还很不够,这主要是由以下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首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理解不够深入。

马克思主义以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为价值追求,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整体性理解的一个视角。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不仅应把握“科学性”这条线索,还应体现人文关怀这一“价值性”线索。

一条为明线,一条是隐线,二者相辅相成。

目前,教师在讲授“原理”时,仅仅局限于知识性讲授,如此会带来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如果只围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组织教学,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要求,就会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产生偏差,使学生误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重视人,没有体现出人文关怀的思想。

第二,无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相衔接,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体现和保证,而且突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性,基本原理中的人文思想是以人为本的理论渊源。

如果只突出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一面,而忽视其价值性的一面,学生就无法深刻理解为什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一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成了无源之水。

其次,教师知识结构与教材的整体性要求不适应。

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

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没有设置相对独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而是对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进行分科研究,分科设置虽然可以使不同学科的研究得到加强,但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结构方面却是单一的,每个人从各自不同的研究方向出发,对基本原理有不同的解读视角,其结果就是不能从总体上对基本原理进行把握。

为全面提升“原理”课教
师的理论素养,各级教育部门组织了各种培训班,对教师进行轮训,但这一问题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其影响在一段时间内还将存在。

二、科学性和价值性相统一:“原理”课教学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突出特征,是它的生命线[3]。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后理论界研究的重点。

首先,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一块整钢”,这种整体性要求应将三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把握好它们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

马克思主义不仅正确揭示了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而且在此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进行了剖析,指出其灭亡及向新社会转变的历史必然性,把共产主义确立为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科学解答了人类历史之谜,它不仅追求真而且追求善与美,所以教学中的基本要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整体性,把它作为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整体来对待,正确理解科学性与价值性的辩证关系,即科学性是价值性的前提和基础,价值性则是科学性的必然归宿。

其次,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是“原理”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本身就是教师处理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的能动的创造性施教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把握教材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做到围绕而不是脱离教材,同时又要根据理论逻辑、学生认知逻辑及现实生活逻辑,做到高于教材,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现实性及感染力。

再次,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

“原理”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1]。

因此,应准确把握“原理”课的定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应仅局限于知识层面的传授,而应要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

“原理”课应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和精神实质。

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样的教学既有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科学真理的知识性教育,又有鲜明的价值判断能力的培养,因而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中重大的社会问题,使他们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