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方面比较南北小麦的差异
四川农业大学郭岱铭
摘要:本文主要从生态环境、生育特点、种植制度和栽培技术四个方面,简要分析了南北方小麦所存在的差异,旨在为南北小麦的育种提供些许理论参考。
关键词:南方小麦北方小麦生态环境生育特点差异
小麦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禾本科植物,它的颖果是人类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馒头、饼干、面条等食物。
小麦是三大谷物之一,几乎全作食用,仅约有六分之一作为饲料使用。
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小麦的地区。
近年来,中国南方麦区小麦生产的发展远落后与北方麦区,主要原因在于育成品种和北方麦区相比,品质较差、产量较低,同时抗病性丧失。
但是南方小麦仍在中国小麦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南方小麦品质差的原因除了与气候条件相关外,与尚未育成与南方气候条件相适应的优质品种密切相关,北方小麦无论在产量上还是品质上都达到了较高水平,上升空间都不大,而南方小麦更具有上升空间。
所以,应该从客观上了解到南北小麦生长差异,针对不同的育种条件,提出不同的育种目标,从而育成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高产优质品种。
本文主要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南北方小麦所存在的差异,为南北小麦育种提供理论参考。
一、生态环境与生育特点
生态环境对小麦品质的影响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研究发现,相同品种在不同年份的品质变化都是气候综合影响的结果。
事实表明,在影响小麦生长发育的外界因素中,气候的影响最大,尤以温度和水分最为重要。
南方麦区范围辽阔,包括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淮南平原和丘陵,江南平原和丘陵,汉水流域,云贵中北部,四川盆地,陕西汉中盆地和金沙江下游广大地区。
这些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基本适合小麦生长。
但小麦生育期间的降水量分布不匀,长江上游地区冬春干早,下游及华南地区春后多雨,并且4月下旬
到5月份温度上升快,昼夜温差小,影响小麦籽粒灌浆。
太多的降雨导致空气湿度大,同时孕穗抽穗期气温上升快,使小麦易感赤霉病,造成极大的产量损失。
北方麦区相较南方麦区而言,降水较少,光照时间相对较长,光照强度更高,昼夜温差很大,所以北方小麦光合作用较强,单方面可使其产量更高。
而因小麦品种不同,对光照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雨热方面,北方麦区多为季风性气候,雨热同期,适合小麦生长。
而生育特点方面,南方小麦普遍具有“两短一长”的特点,“两短”指的是分蘖期短,全生育期短,“一长”指灌浆期长,最终导致穗数不足,粒数不稳,千粒重优势突出。
北方小麦的生育期、分蘖期较长,而灌浆期短,穗数、粒数充足,但千粒重优势没有南方大。
小麦品种的春性方面,南方品种春性较强,向北推移冬性逐渐增强。
越是北方的品种,对长日照的要求越加严格,越是南方的品种,对日照长度的反应越弱。
二、种植制度和栽培技术
南北方麦区的小麦种植制度有所差异。
北方冬麦区主要采取小麦与玉米套作。
其中,冬小麦小畦或宽窄行栽培,收获前在畦埂或宽行种植玉米,实现一年两熟。
部分种植地区种植时,加大玉米种植的行宽,小麦收获后,在玉米的行距内种植绿肥或大豆,以培肥地力。
而西南麦区地形和气候极其复杂。
四川盆周山区、滇北及贵州西北部等,年均温较低,大小春季节矛盾大,加之劳力不足而冬闲,一部分稻田,因无灌溉条件而蓄冬水,年均一熟。
特别是广大丘陵早地,热量资源虽然丰富,但两季有余,三熟不足。
限制了复种指数和全年粮食生产的提高。
西南地区小麦的间套复种形式,丰富多样。
从耕地特点来看,可分水田与旱地2个基本类型。
水田的复种形式有小麦/玉米-晚稻、小麦-中稻、小麦/西瓜-晚稻、小麦/烤烟-晚稻、小麦-双季稻等。
旱地的复种形式有小麦-玉米(花生、甘薯、高梁)、小麦-棉花或小麦/棉花、小麦/玉米/甘薯、小麦/绿肥(蔬菜等)/烤烟/甘薯、小麦/西瓜/蔬菜(豆类、甘薯)。
不论水田或旱地,都有接茬复种和间套复种2种形式。
主要栽培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播期
就冬小麦而言,北方开始播种冬小麦的时间基本上是秋分节气,到霜降节气基本上播种完毕。
而南方冬小麦一般则是10月上旬播种。
而春小麦的播期是根据种子可以在土壤内吸水萌动的时间,而不是可以迅速出苗的时间决定。
春小麦种子萌动最低温度为0~3℃之间,因此,当春季温度回升到日平均温度2~4℃时,即可开始播种。
所以对于春小麦来说,南方播期应早于北方。
(2)密度
北方的土壤主要有有黄壤、黑垆土。
黑土和黄壤相对红壤而言比较肥沃。
所以北方小麦种植密度相对较大。
而南方只要以红壤为主,红壤相对偏贫瘠,肥力低,所以南方小麦的种植密度相对较小。
(3)肥料
北方土壤盐碱化程度偏高,微量元素的有效性较差,同时北方麦区相对来说降水量较小,在施肥的时候应当尽量采用深施,后期不再追肥。
然而南方土壤偏酸,钾素缺乏十分严重。
所以在播种之前应该对土壤施用钾肥,且后期应适当追施。
(4)水分管理
小麦一生的耗水总量约为400-600毫米,即为4000-6000立方米/公顷。
其中植株蒸腾占60%-70%,小麦每生产1kg子粒需要耗水800-1000kg。
小麦一生的耗水量受到气候、土壤、栽培条件等的影响。
小麦从播种到出苗再到越冬这一整个过程中,土壤含水量以占田间持水量的70%-75%为宜。
返青至拔节,土壤含水量以占田间持水量的70%为宜。
拔节至抽穗,土壤含水量以占田间持水量的70%-80%为宜。
抽穗至乳熟末期,土壤含水量以占田间持水量的70%-75%为宜。
蜡熟末期,土壤含水量以不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0%为宜。
同时,小麦灌溉时要掌握看天看地看苗的基本原则。
总体上来说,在南方,降水量相比北方要多,所以灌水较少。
在小麦快要灌浆之前会对麦田进行灌水,
让其能够充分灌浆,保证小麦产量。
北方降水量较少,需要在小麦的各个时期注意田间持水量,根据每个时候所需的田间需求量进行灌溉,确保小麦植株体内新陈代谢旺盛,良好发育。
还有就是,不论南方北方,都应该适时做好排水降湿,防止小麦根系受害。
参考文献
曹广才,王绍中.小麦品质生态[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于振文.小麦高产栽培[M].济南出版社,1992.
高世宏.春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农村科技.2006(2):11.
何中虎,夏先春,陈新民等.中国小麦育种进展与展望[J].作物学报,2011(2):202-215.
卢布,丁斌,吕修涛等.中国小麦优势区域布局规划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2):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