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细胞分类计数(手工法)

白细胞分类计数(手工法)

(4) Dohle体:脑浆内出现嗜碱性点、线、梨形或云雾状物质,可能为核浆发育不平衡所致,为细胞严重毒性变的表现。
(5)核棘突:胞核有各种形态的芽状突出,临床意义尚不明确,可能与中毒、癌转移、严重放射损伤等有关。
3.退行性变:表现为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胞核可呈固缩、肿胀、破碎、溶解等变化,退行变可以是细胞衰老死亡的表现。
东莞常平医院
临床检验实验室
文件编号:
DGCPH-CL-SOP-07-04
白细胞分类计数(手工法)
版序:2005-1
页码:第3页,共5页
(2).快速染色液染色
把干燥血片浸入快速染色液的I液中30s,水洗,再浸入Ⅱ液30s,水洗待干。
注:本染色法除了能快速用于急症外,对玻片质量要求也不高。随着染液多次使用,可适当延长染色时间或更换新液。
[试剂及仪器]
(一)染色液
1.瑞氏—姬姆萨复合染色液
I液取瑞氏染粉lg、姬姆萨染粉0.3g,置洁净研钵中,加2 ML丙三醇和少量甲醇(分析纯),研磨片刻,吸出上层染液。再加少量甲醇,继续研磨,再吸出上清液。如此连续几次,共用甲醇500ml。收集于棕色玻璃瓶中,每天早、晚各振摇3min,共5天,以后存放一周即能使用。
b.组织损伤:大手术后、心肌梗塞、肺梗塞等。
c.恶性肿瘤: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等。
d.各种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等。
减少见于:a.某些传染病:流感、伤寒、付伤寒、麻疹。
b.某些血液病:再障、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
c.化疗或放疗后,抗癌药物,X线及镭照射。
d.其它: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高度恶病质。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50-70%
嗜酸性粒细胞(E):0.5-5%
嗜碱性粒细胞(B):0-1%
淋巴细胞(L):20-40%
单核细胞(M):3-8%
[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N)中性粒细胞具有游走性和吞噬作用。
增高见于:a.急性感染和化脓性感染:肺炎、败血症、脓肿等。
蒸馏水1000m1
蒸馏水1000m1
高锰酸钾2.4g
煮沸,待冷备用。
东莞常平医院
临床检验实验室
文件编号:
DGCPH-CL-SOP-07-04
白细胞分类计数(手工法)
版序:2005-1
页码:第2页,共5页
3.30s快速单一染色液
贮存液
瑞氏染粉2.0g
姬姆萨染粉0.6g
天青E 0.6g
甘油10.0ml
聚乙烯D比咯烷酮(PVP) 20.0g
Ⅱ液pH6.4—6.8磷酸盐缓冲液
磷酸二氢钾(无水)6.64g
磷酸氢二钠(无水)2.56g
加少量蒸馏水溶解,用磷酸盐调整pH,加水至1000ml。
2.快速染色液
I液:
磷酸二氢钾6.64g
磷酸氢二钠2.56g
水溶性伊红Y 4g(或伊红B2.5g)
蒸馏水1000ml
石炭酸
煮沸,待冷备用。
Ⅱ液
亚甲蓝4g
东莞常平医院
临床检验实验室
文件编号:
DGCPH-CL-SOP-07-04
白细胞分类计数(手工法)
版序:2005-1
页码:第5页,共5页
(2)核右移:是指不仅分叶核粒细胞增多,且分叶过多,常见4叶、5叶(正常时多分3叶),这是造血功能衰退或造血物质缺乏的表现。常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和使用抗代谢药物后。此外,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象右移,表示预后不良。
b.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异常增殖综合症、恶性组织细胞病。
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
[常见的异常白细胞形态的变化]
在外周血象中,除了各类白血病幼稚细胞外,通常能见到一些细胞形态上的异常变化。
(一)中性粒细胞
1.核象变化:反映中性粒细胞的成熟程度。正常血象中有少量杆状核细胞出现,它与分叶核细胞之间的比值约占1:13。
(2)嗜酸粒细胞(E):嗜酸粒细胞与变态反应有关,并有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
增多见于:a.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紫癜。
b.寄生虫病:蛔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
东莞常平医院
临床检验实验室
文件编号:
DGCPH-CL-SOP-07-04
白细胞分类计数(手工法)
[操作步骤]
1.采血后推制厚薄适宜的血膜片,血膜应呈舌状,头.体.尾清晰可分。
2.推好的血膜在空气中晃动,以促使快干。天气寒冷或潮湿时,应于37 C温箱中保温促干,以免细胞变形缩小。
3.染色:
(1).瑞氏—姬姆萨复合染色液染色
置玻片于染色架上,滴加染液3—5滴,使其迅速盖满血膜,约1min后,滴加缓冲液5一10滴,轻轻摇动玻片或对准血片吹气,与染液充分混和,5一10min后用水冲去染液,待干。
版序:2005-1
页码:第4页,共5页
c.某些皮肤病:湿疹、牛皮癣、剥脱性皮炎等。
d.某些血液病:慢粒、恶性淋巴瘤、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何杰金氏病等。
减少见于:a.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b.伤寒、副伤寒等病患者。
(3)嗜碱性粒细胞(B)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参与特殊的免疫反应。
(二)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形态变异在多种疾病如各种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最为常见。此外,疟疾、过敏性疾病、淋巴结炎等亦可见,统称为异型淋巴细胞。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液中常可出现3种异型淋巴细胞,即空泡型、不规则型和幼稚型。
东莞常平医院
临床检验实验室
文件编号:
DGCPH-CL-SOP-07-04
白细胞分类计数(手工法)
版序:2005-1
页码:第1页,共5页
[测定原理]
把血液制成细胞分布均匀的薄膜涂片,用复合染料构成的染色液染色,血片中的细胞由于内容物不同,而被染成不同的颜色,根据各类白细胞形态特征予以分类计数,得相对比值(百分率),以观察数量﹑形态和质量的变化,对疾病有辅助诊断意义。
(或曲拉通X-100 3ml)
甲醇1000ml
磷酸盐缓冲液(pH6.2-6.8)
磷酸二氢钾6.64g
磷酸氢二钠0.26g
石炭酸4.0ml
蒸馏水加至1000ml
应用液
l液、2液按3:1比例混合放置14天后备用。
(二)显微镜。
(三)计数器。
[标本的采集]
取手指血或静脉血1.0ml,置于抗凝管中(2%EDTAK2)摇匀待检。或直接未梢取血涂成血片。
2.毒性变化:严重感染、恶性肿瘤、各种重金属或药物中毒、大面积烧伤等症时,中性粒细胞可出现形态变异。
(l)细胞大小不均:为骨髓内幼稚粒细胞发生不规则的分裂增殖所致。
(2)毒性颗粒:胞浆中部分或全部颗粒变粗,着色深,颗粒的分布及大小不等。可能为中性颗粒成熟过程中发生变性所致。
(3)空泡:可在胞浆或核中出现,常为多个,被认为是细胞脂肪变性后未能着色所致。
(1)核左移:是指杆状核细胞增多,常见于感染。如晚幼粒、中幼粒等细胞增多为核象极度左移,多见于类白血病反应或白血病。
①伴白细胞总数增高的核左移:称再生性左移,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如大叶性肺炎等。
②白细胞总数不增加或减低的核左移:称退行性左移,常见于严重感染、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如伤寒、伴感染中毒性休克的败血症等。
(3).30s快速单一染色液染色
将染液铺满血膜或将血片浸入染色缸内,30s后用自来水冲洗。
注:加表面活性剂PVP可增加染料的溶解度并起稳定作用,加入天青E可缩短染色时间。
4.选择涂片的体尾交界处染色良好的区域,在油镜下计数100个白细胞,按其形态特征进行分类计数,求出各类细胞所占比值(百分率)。
[参考范围]
增多见于:a.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b.某些转移癌及骨髓纤维化。
嗜碱粒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
(4)淋巴细胞(L):淋巴细胞能产生和运载抗体,在防御病毒感染方面有重要作用。
增多见于:a.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病恢复期、结核病、百日咳。
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
减少见于:a.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接触放射线。
b.细胞免疫缺陷病、某些传染病的急性期。
(5)单核细胞(M):单核细胞具有游走性和吞噬作用,除吞噬细胞和异物外,又能吞噬原虫及具有类脂质包膜的结核杆菌及麻风杆菌。
增多见于:a.某些感染:伤寒、结核、疟疾、黑热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