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火电厂燃料监督判断题1)在使用新型热量计前,需确定其热容量的有效工作范围。
(√)2)对未达到空气干燥状态时的一般分析煤样进行检验可能导致检验结果重复性超差。
(√)3)GB/T 212 - 2001 煤的工业分析方法中规定空气干燥基水分的测定方法有通氮干燥法、空气干燥法,在仲裁分析中应使用空气干燥法。
(×)4)恒温式热量计终点温度是主期内第一个下降温度绝温式热量计终点温度是主期内连续 3 次温度读数不超过中最高的一次温度读数。
(√)5)用于测定煤的灰分和挥发分的马弗炉的恒温区至少 2 年测定一次。
(×)6)煤中灰分测定的仲裁方法为缓慢灰化法。
(√)7)煤的发热量测定结果以兆焦每千克(MJ/kg)或焦耳每克(J/g)表示。
(√)8)煤中无机硫都是不可燃硫。
(×)9)煤的挥发分(Vad)中包含碳酸盐二氧化碳在内。
(√)10)凡需根据水分测定结果进行校正和基准换算的分析试验,应同时测定水分。
如不能同时进行,两只测定也应在尽量短的、水分不发生显著变化的期限内进行(最多不超过 7 天)。
(×)11)GB/T 214-1996 煤中全硫的测定方法中库仑滴定法的精密度规定为:St,ad<1%时,重复性为 %。
(×)12)灰化条件不同,煤样灰分测定结果不同,煤灰化学成分组成不同。
(√)13)热容量一般应进行 5 次重复试验,统计 5 次热容量结果其相对标准偏差应不超过 %,否则再补做一次,取符合要求的 5 次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该仪器的热容量。
(√)14)使用未装有烟囱的马弗炉进行煤样灰分测定,其结果可能偏低。
(×)15)对于变质程度较高的煤,测量挥发分前宜将试样压成饼状,并切成约 3mm 的小块。
(×)16)从变质程度看,贫煤最靠近无烟煤,不粘煤最靠近褐煤。
(×)17)煤的最高内在水分与大气温度、湿度和其变质程度均有关系。
(×)18)按照相关国标,煤泥不是一种煤炭产品品种。
(×)19)根据有关规定氧气瓶应涂蓝色,乙炔瓶应涂白色,氮气瓶应涂黑色。
(√)20)微波干燥法测得的煤中水分包括外在水分、内在水分与结晶水三项,适用于测定无烟煤、烟煤和褐煤中全水分。
(×)选择题1)GB/T211-2007煤中全水分的测定方法标准中两步法规定测定内在水分时所用的煤样粒度为(b)。
a. ≤1mmb. ≤3mmc. ≤6mmd. ≤13mm2)热量的法定计量单位是(b)。
a. Cal20℃(20℃卡)b. J(焦耳)c. MJ(兆焦)d. N·m(牛·米)3)在煤的工业分析检验项目中,(c)是煤变质程度的标志,是煤炭分类的主要依据。
a. 全水分b. 灰分c. 挥发分d. 发热量4)GB/T214-1996 煤中全硫的测定方法中库仑法和高温燃烧中和法测定煤中全硫时所使用的催化剂为(a)。
a. 三氧化钨b. 石墨c. 铁粉d. 五氧化二钒5)GB/T213-2003 煤的发热量测定方法中发热量测定的重复性限规定为:(a)a. 120 J ; b. 150 J ; c. 80 J ; d. 100 J。
6)下列不须作废的试验有:(c)a. 快速灰化法测定某煤样灰分时,煤样着火发生爆燃;b. 缓慢灰化法测定某煤样灰分时,未将炉门留出通气的缝隙或孔;c. 测定某煤样发热量后,观察到点火丝未完全燃烧;d. 测定某煤样挥发分时,观察到坩埚口出现火花;7)测定煤中全硫的仲裁方法为:(a)。
a. 艾士卡法b. 库仑法c. 高温燃烧中和法d. 高温燃烧-红外吸收法8)在 GB5751-86 中国煤炭分类中规定,若原煤样灰分(Ad)≤(a)则不需减灰,否则应按 GB474 煤样的制备方法中规定的煤样的减灰方法进行减灰,用减灰后的浮煤样测定挥发分等分类指标。
a. 10%b. 20%c. 30%d. 40%9)测定煤粉细度时,需要使用筛网孔径为(c)的试验筛。
a. 90µmb. 200µmc. 90µm 和200µmd. 200 目10)煤样的采取、制备和化验三个环节中,产生的误差所占的比例大小顺序为:(a)。
a. 采样>制样>化验;b.制样>采样>化验;c.化验>采样>制样;d.采样>化验>制样。
11)GB/T213 规定,热量计氧弹应定期进行不小于________MPa 的水压试验。
每次水压试验后氧弹的使用时间一般________年;压力表每________年应经计量部门检定一次。
(d)a. 4,1,1 ;b. 4,2,;c. 20,1,1 ;d. 20,2,2。
12)空气干燥法测定煤的空气干燥基水分时要在空气流中、于________℃温度条件下进行干燥,对于烟煤干燥________h,无烟煤干燥________h。
(a)a. 105~110,1,1~ ;b. 145~150,,;c. 105~110,,;d. 145~150,1,。
13 )缓慢灰化法测定灰分过程中规定将装有煤样的灰皿送入炉温不超过________℃的马弗炉恒温区中,关上炉门并使炉门留有15mm 左右的缝隙。
在不少于________min 的时间内将炉温缓慢升至________℃,并在此温度下保持________min。
继续升温到________℃,并在此温度下灼烧________h。
(d)a. 80,30,500,30,815±10,1 ;b. 100,30,500,60,700±10,1 ;c. 100,30,500,30,700±10,1 ;d. 100,30,500,30,815±10,1。
14)测定挥发分时,当将坩埚及架子放入马弗炉并关闭炉门后炉温必须________内恢复至________℃。
(c)a. 3,815±10 ;b. 4,815±10 ;c. 3,900±10 ;d. 4,920±10。
15)测定煤的灰分试验过程中,当煤样的灰分低于________%时可不进行检查性灼烧试验;测定煤的空气干燥基水分试验过程中,当煤样的水分低于____%时可不进行检查性干燥试验。
(b)a. 10,2 ;b. 15,2 ;c. 10,3;d. 15,3。
16)用于测定煤的灰分和挥发分的马弗炉的恒温区至少________年测定一次。
高温计(包括毫伏计和热电偶)至少________年校准一次。
(c)a. 1,2b. 2,1c. 1,1d. 2,217)由煤的弹筒发热量计算高位发热量时,当煤的全硫含量低于________%或发热量大于________MJ/kg 时,可用全硫代替弹筒硫。
(d)a. 2,b. 4,16.7c. 2,d. 4,18)当入厂原煤经按 GB 477 煤炭筛分试验方法确定粒度大于 150mm 的煤块(包括)矸石含量超过(d)%,则该批入厂煤的灰分或发热量应为由粒度大于150mm 煤块煤样和不采煤块时的煤样的灰分或发热量按两者质量百分比加权进行计算。
a. 2b. 3c. 4d. 519)用于内筒温度测量的量热温度计至少应有________分辨率,以便能以______或更好的分辨率测定 2K~3K 的温升;它代表的绝对温度应能达到近 _______。
(c)a. 0.001,,b. ,,c. ,,d. ,,20)煤的工业分析项目包括(abcd)。
a. 水分b. 灰分c. 挥发份 d.固定碳 e.发热量 f.灰熔点21)GB/T211-2007 煤中全水分的测定方法标准中规定的方法有:(acde)a. 两步法(外在水分为空气干燥,内在水分为通氮干燥)b. 两步法(外、内在水分均为通氮干燥)c. 一步法(通氮干燥)d. 一步法(空气干燥)e.微波干燥法22)通氮干燥法测量空气干燥煤样水分适用于:(a)a. 褐煤b. 烟煤c. 无烟煤23)属于仲裁法的有:(abd)a. 水分——通氮干燥法b. 灰分——缓慢灰化法c. 全硫——高温燃烧中和法d. 全硫——艾士卡法24)使用氧气气源的试验方法有:(bd)a. 缓慢灰化法测定灰分b. 氧弹法测量发热量c. 库仑滴定法测定全硫d. 高温燃烧中和法测定全硫25)计算恒温式热量计的冷却校正系数 C 值,应事先确定哪些参数数值:(abcde)a. 在点火时内外筒温差造成的内筒降温速度 V0b. 在终点时内外筒温差造成的内筒降温速度 Vnc. 由点火到终点的时间 nd. 主期内总温升⊿e. 点火后1’40”时的温升f. 热量计的热容量 E26)GB/T214-2006 煤中全硫的测定方法中规定的方法有:(acd)a. 艾士卡法b. 高温红外光谱法c. 库仑滴定法d. 高温燃烧中和法27)使用三氧化钨做催化剂的测定煤中全硫的试验方法有:(cd)a. 艾士卡法b. 高温红外光谱法c. 库仑滴定法d. 高温燃烧中和法28)GB/T218-1996煤中碳酸盐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方法中规定使用的水、二氧化碳的吸收剂有:(a c)a. 无水氯化钙b. 无水硫酸铜浮石c. 碱石棉d. 浓硫酸29)库仑法测定煤中全硫时,用标准煤样校准仪器的目的是(b)。
a. 消除人为误差;b. 消除试验方法误差;c. 消除化学试剂和试验用水纯度误差;d. 消除偶然误差。
30)用艾氏卡法或高温燃烧中和法测定煤中全硫时需进行空白试验的目的是(c)。
a. 消除试验方法误差;b. 消除人为误差;c. 消除化学试剂和试验用水纯度误差;d. 消除偶然误差。
综合应用题1)简要叙述人工采样时产生系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并举例说明。
答: 答案要点如下:(1)子样点位置不正确:如在火车车厢(筒仓装煤)上采样时,子样过多分布在车厢边沿或底部;(2)子样间隔时间不正确:如时间基采样周期与被采煤煤质变化周期相重合;(3)在特性差异较大的煤中布置子样时子样分界不正确:如在偏析作用较大时在火车上非全深度或深部分层采样。
(4)采样工具不符合要求,采取的子样粒度不能代表邻近煤的粒度组成:如采样工具的开口尺寸与煤的标称最大粒度不相适应。
(5)采样后煤样丧失完整性:如样品洒落、水分损失。
2)请简述人工制样过程中的两种主要误差及消除或减小方法。
答:人工制样中可能发生的两种误差及消除或减小方法:(1)在搬运、制备过程中,煤粒、煤粉、水分的损失及外来杂质的混入。
这种误差可用小心搬运、仔细操作和在适当的环境下采用适宜的设备来防止。
(2)在试样缩分即一部分煤样被保留,其余部分被弃掉过程中,由于粒度偏析和留弃不当使两部分的粒度组成发生偏倚,从而造成缩分误差。
游离矿物质(矸石)含量越高,缩分误差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