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绪言教学要点:1、劳动法学的研究对象。
2、劳动法学的研究范围。
3、学习劳动法学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时数:1学时教学内容:一、劳动法学的研究对象劳动法学是我国法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劳动法学以劳动法及其发展规律作为研究对象。
当前要着重探讨劳动法对我国劳动关系法律调整机制、最佳法律形式,为促进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法制提供理论依据。
二、劳动法学的学习方法1、从我国国情出发。
2、加强调查研究。
3、历史分析的方法。
4、与国际劳动法学进行比较研究和借鉴。
三、学习劳动法学的意义考核要求:(一)劳动法学的研究对象识记(1)劳动法学的研究对象。
(2)劳动法学研究的范围。
领会劳动法学与劳动法的关系。
(二)学习劳动法的意义和方法。
领会(1)劳动法学的学习方法。
(2)劳动法学的意义。
第一章劳动法概述教学要点:1、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2、我国劳动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3、我国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4、劳动法的本质和作用。
5、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教学时数:5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劳动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2学时)一、劳动法的概念。
西方国家的学者有不同的说法。
旧中国法学界对劳动法的解释。
我国当前劳动法学界对劳动法的定义,即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和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的含义。
劳动关系的特征。
劳动关系的种类。
劳动关系是劳动法调整的基本的、主要的对象。
三、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劳动力管理方面的关系。
劳动力配置服务方面的关系。
社会保险方面的关系。
工会活动方面的关系。
监督劳动法律执行方面的关系。
处理劳动争议方面的关系。
第二节劳动法的地位与作用(1学时)一、劳动法的地位劳动法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我国劳动法,既不是民法的一部分,也不从属于经济法,更不是行政法的内容,而是同刑法、民法、诉讼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处于同等的法律地位。
它是我国整个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劳动法有自己特定的调整对象。
劳动法有自己特有的基本原则。
劳动法有自己完整的独立体系。
司法实践中劳动法早巳被确认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劳动法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并非始于我国,也并非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是如此,劳动法是从19世纪初开始,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并经过工人阶级的长期斗争,而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的。
二、劳动法的作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合理组织社会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
规范劳动力市场,完善市场运行的法律保障体系。
维护和发展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安定团结。
社会安定是一个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前提。
第三节劳动法的形式、体系与内容(2学时)一、劳动法的形式劳动法的具体表现形式,按其规范的效力层次与范围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七类: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国际劳工公约、规范性劳动法律、法规解释。
二、劳动法的体系和适用范围劳动法的体系的总体框架。
我国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三、劳动法的基本内容促进就业制度。
劳动合同制度。
集体谈判与集体合同制度。
劳动标准制度。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工资。
劳动安全与卫生。
特殊劳动保护。
特殊劳动保护的对象是女职工和未成年工。
职业技能开发制度。
社会保险制度。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劳动监察制度。
法律责任。
考核要求:(一)我国劳动法的概念识记 (1)狭义上的劳动法。
(2)广义上的劳动法。
(二)我国劳动法的调整对象识记 (1)劳动关系。
(2)劳动关系的特征。
(3)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某些其他关系。
领会劳动关系和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某些其他关系之间的关系。
应用举1—2个关于劳务关系、出版关系的实例与劳动关系对比,以加深对劳动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三)劳动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领会通过劳动法与民法、经济法、行政法区别的学习,加深对劳动法法律地位的认识。
(四)我国劳动法的适用范围识记 (1)我国劳动法的空间适甩范围。
(2)我国劳动法对人的适用范围。
(3)我国劳动法的时间适用范围。
领会我国劳动法适用范围的意义。
应用举出劳动法适用范围的实例各1—2个,以加强应用能力。
(五)我国劳动法的本质和作用识记 (1)我国劳动法的本质。
(2)我国劳动法的作用。
领会 (1)我国劳动法具有社会主义的本质。
(2)我国劳动法对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六)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识记我国劳动法的七项基本原则。
领会我国劳动法与“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方针的关系。
应用运用劳动法基本原则,分析、处理若干劳动纠纷或案件,加强对劳动法基本原则指导性的认识。
参考书目:1、史尚宽著,《劳动法原论》,正大印书馆,1977年重刊。
2、道格拉斯·L·莱斯利著,《劳动法概要》,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第1版。
第二章劳动法律关系教学要点:1、劳动法律关系的涵义和特点。
2、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
3、劳动法律事实的涵义、种类。
4、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劳动法律事实。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劳动法律关系概述(2学时)一、劳动法律关系的涵义和特点法律关系,是指当事人依据法律规范而形成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
法律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但并不是所有社会关系都是法律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不同点。
劳动关系的特点。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按照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划分。
按照劳动者人数划分。
按照劳动者职业划分。
按照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关系划分。
第二节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1学时)一、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劳动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依照劳动法律规范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劳动法律关系主体是构成劳动法律关系的第一要素。
必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
在我国劳动者享有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所应具有的特征,即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必须由劳动者本人实现。
某些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劳动法律关系内容劳动法律关系内容,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具有统一性和对应性。
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一方的劳动者享有的权利有和义务。
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一方的用人单位享有的权利有和义务。
三、劳动法律关系客体劳动法律关系客体,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
在我国,劳动法律关系个体只能是劳动者的劳动行为.第三节劳动法律事实(1学时)一、劳动法律事实的涵义和种类劳动法律事实,是指劳动法律规范规定的,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
行为。
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
劳动法律行为、劳动行政管理行为、劳动仲裁行为、劳动司法行为。
事件。
二、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劳动法律事实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都是通过劳动法律事实引起的。
劳动法律事实是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原因,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则是劳动法律事实引起的结果。
劳动法律规范是产生、变更、终止劳动法律关系的前提,劳动法律事实是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原因和条件。
产生劳动法律关系的劳动法律事实,只能是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合法行为。
变更、消灭劳动法律关系的劳动法律事实,一般是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行为,但有时则是违法行为或事件。
考核要求:(一)劳动法律关系的涵义和特点识记(1)涵义。
(2)特点。
领会(1)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与联系。
(2)劳动法律关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识记(1)主体。
(2)内容。
(3)客体。
应用劳动法律关系三要素的理论分析几个劳动法律关系实例。
(三)劳动法律事实识记(1)涵义。
(2)行为。
(3)事件。
领会对于产生和变更、消灭劳动法律关系的法律事实有什么不同要求。
参考书目:1、郭婕主编,《劳动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2、冯彦君著,《劳动法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第三章劳动就业教学要点:1、劳动就业的涵义。
2、我国劳动就业的指导方针、原则和劳动就业的途径。
3、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的概念、特征和管理体制。
4、劳动就业服务机构。
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劳动就业概述(2学时)一、劳动就业的涵义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从事某种有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职业。
它的特点是:(一)劳动者是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公民,包括法定劳动年龄内能够参加劳动的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二)劳动者必须从事法律允许的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某种社会职业;(三)劳动者所从事的社会职业必须是有一定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能够用以维持劳动者本人及其赡养一定的家庭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
劳动就业的实质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
只有生产资料提供的工作岗位能够基本吸纳社会劳动力,才能实现充分就业。
二、劳动就业方针劳动就业方针,是指党和国家制定的指导劳动就业工作的总原则。
不同时期,劳动就业方针不同。
目前实行的是“三结合”的就业方针。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现状及解决途径。
三、劳动就业原则国家促进就业原则。
平等就业原则。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相互选择原则。
劳动者竞争就业原则。
照顾特殊群体人员就业原则。
禁止未成年人就业原则。
四、劳动就业途径发展生产,节制生育。
广开就业门路,拓宽就业渠道。
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吸纳失业人员和富余人员就业。
扩大劳务输出是拓宽就业的又一渠道。
办好劳动就业服务企业,扩大就业安置。
发展职业培训事业,提高后备劳动力素质。
采取多种办法,分流企业富余人员。
大力发展乡村企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第二节劳动就业服务企业(1学时)一、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的概念和特征劳动就业服务企业,是承担安置城镇失业人员任务,由国家和社会扶持,进行生产经营自救的股份合作制集体所有制经济组织。
它的特征:它是以安置城镇失业人员就业为主的经济组织;它是由国家和社会扶持兴办的经济组织;它是劳动者生产经营自救的经济组织;它是具有法人资格的股份合作制集体经济组织。
第三节劳动就业服务机构(1学时)劳动行政部门实行归口管理。
行业主管部门实行行业系统管理。
主办或者扶持单位实行帮助指导。
考核要求:(一)劳动就业概述识记(1)概念。
(2)劳动就业方针。
(3)劳动就业原则。
领会劳动就业法律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识记职业介绍机构。
领会从职业介绍机构的职责看它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
参考书目:1、劳动部劳动力管理和就业司编,《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就业》,中国劳动就业出版社,1993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