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反思之代入消元法(何志军)

教学反思之代入消元法(何志军)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之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邻水实验学校何志军
本节课是利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我在新课前给出了一个具体情境,让学生观赏NBA赛季精彩片断引出课题,根据篮球比赛规则:赢一场得2分,输一场得1分,在某次中学篮球赛中,某球队赛了10场,共得16分。

通过设一个未知数(设赢了x场,则输了(10-x)场,列出一元一次方程2x+(10-x)=16;通过设两个
未知数,设赢了x场,输了y场,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10 216
x y
x y
+=


+=
⎩。

比较这个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不难看出,有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得第一个方程可以得到y=10-x,代入方程组中得第二个方程,即得2x+(10-x)=16。

这种比较有利于学生发现未知与已知的关系,同时为学生指明了将未知与已知的一种途径。

接着又通过消去x,进一步检验了学生是否掌握此解法,又在解决同一问题的两种解法中寻求联系,更自然,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在引导学生形成解题思路上,充分重视化归的思想,将二元一次方程组作为化归对象,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化归目标,自然引导学生想到“消元”,这点很重要。

在自主学习这一环节,抽学生在黑板上书写求解过程,结合这个解答过程让学生明确算法步骤。

随后学生一起总结了代入消元法的一般步骤:变形——代入——求解,对于“变形”和“代入”,在“导”这一环节,着重引导学生讨论了操作细节,选哪个方程变形、代入哪个方程更利于简化运算。

按照这样的揭发步骤操作,总可以
求解允许范围内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对于初学者来说,有法可循,有效性强,有利于提高学习得积极性,并能初步体会算法的优越性。

但是,程序化解法也有消极的一面——成为一种机械的操作。

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学生遇到特定的情景,就机械的套用程序,或者当问题情境发生变化时,不能相应地变化操作模式适应情境。


如,对形如⎩
⎨⎧=+=219433y -2x y x 的方程组,变形后直接把第一个方程整体代入第二个方程,而有不少学生,为了变形而变形,把第二个方程变了,代入第一个方程,虽然也是整体代入,其实多此一举;或者换成三元一次方程组时,学生就会感到束手无策。

究其原因,主要是算法的教学没有以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指导。

结果造成思维定势,妨碍学生思维的简约性和灵活性。

总体来讲,对于七年级代数中一般性解法的教学,对于内容本身呈现的算法特征,宜将解法程序化,便于初学者按部就班的执行,但要注意的教学要始终贯彻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同时不能忽略程序化步骤背后的理论根据。

二○一四年三
月三十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