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常用的消毒方法
使用含氯消毒剂的注意事项
• 避光、密闭保存,现配现用。
• 消毒时若有大量有机物时,应提高使用浓度或延长作用 时间。
• 消毒纺织品、金属制品,浓度不性氧化剂,可通过氧化作用破坏细菌的酶系统, 酸性作用改变细胞内的PH值,影响细菌代谢。
• 特点:广谱、高效、低毒,对金属和织物有腐蚀性,受 有机物影响大,稳定性差,易燃易爆。浓度为 16%~20%。
• 喷洒 1000mg/L 200~1000ml/m2 30~60min。
• 特殊病原体污染物品应根据病原体种类加大浓度。(如结核 2000mg/L,SARS 5000mg/L 被朊毒体污染的 10000mg/L)
• 干粉消毒法:含氯消毒剂用量是排泄物的1/5,搅拌,作 用2~6小时。
“84”消毒液
体温表等须达到高水平消毒。 • 低度危险性物品——低消毒消毒或一般的消毒处理即
可,仅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作特殊的消毒要求。
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 量和危害性选择
• 对受到细菌芽孢、真菌孢子、分枝杆菌、和经血传 播病原体(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污染的物品,选用高水平消毒法或灭菌法。
物减少90%。
灭菌
灭菌: (Sterilization) 杀灭或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 微生物,包括致病的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 胞和真菌孢子。
灭菌方法:热力、电离辐射、微波、等离子体灭菌等 物理灭菌方法,以及用甲醛、戊二醛、环氧乙烷、过 氧乙酸、过氧化氢等消毒剂进行灭菌的方法。
微生物对消毒因子的敏感性 (从高到低)
物理消毒灭菌
• 自然净化、机械除菌 • 热力:
• 干热:
• 焚烧 • 烧灼 • 干烤(160 ℃ 2h;170 ℃ 1h;180 ℃ 30min)(油剂、粉剂的厚
度不超过0.653cm)(凡纱条厚度不超过1.3cm)
• 煮沸 • 压力蒸汽灭菌 • 微波消毒与灭菌
• 紫外线消毒 • 低温等离子体灭菌
织物经浸泡后,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 • 使用浓浓度时,谨防溅入眼内或皮肤粘膜上,一旦
溅上,立即用清水冲洗。 • 消毒被血液、脓液等污染的物品,需适当延长作用
时间。
压力蒸汽灭菌器
• 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 • 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 • 快速压力蒸汽灭菌器:下排气、预真空、正压排气法
压力蒸汽灭菌注意事项
• 灭菌前清洗—干燥—包装 • 包装材料通透性良好,不能用铝饭盒与搪瓷盒 • 布包装不少于2层,金属包≤7kg,敷料包≤5kg,
下排气≤30cm×30cm×25cm, 预真空≤30cm×30cm×50cm • 包外:化学指示胶带,包内:化学指示卡 • 装载容量:下排气:10%~80%,
“84”消毒液 • 含碘消毒剂:碘酊、碘伏 • 醛类消毒剂:甲醛、戊二醛、环氧乙烷 • 醇类消毒剂:乙醇、异丙醇 • 酚类消毒剂:石炭酸 • 氯己定: • 季铵盐类消毒剂: • 其它:高锰酸钾、酸碱消毒剂、酸性氧化电位水
戊二醛
• 杀菌机理:主要靠醛基的烷基化作用,使蛋白质凝固造 成细菌死亡。
• 适用范围:用于不耐热的医疗器械和精密仪器等消毒与 灭菌。
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
• 耐高温、耐湿——首选压力蒸汽灭菌;耐高温的玻璃 器材、油剂类和干粉类——干热灭菌
• 不耐热、不耐湿、贵重物品——EO、低温等离子体。 • 器械浸泡——对金属基本无腐蚀性消毒剂
• 选择表面消毒方法,应考虑表面性质:
光滑表面应选取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射,或液体消 毒剂擦拭。多孔材料表面应采用喷雾消毒。
戊二醛优缺点
• 杀菌力强、杀菌谱广,可用于灭菌。 • 性能稳定、容易储存和运输。 • 腐蚀性小、可用于金属器械。 • 受有机物影响小。 • 主要缺点是刺激性和毒性
2%碱性戊二醛的配制方法
• 在2%的戊二醛水溶液中加入碳酸氢钠(0.1%~0.3%), 将其碱化成PH7.5~8.5,经碱化的戊二醛具有很强的 杀芽孢作用,但稳定性明显下降,连续使用不超过2周。
中度危险性物品
• 定义:这类物品仅和破损的皮肤、黏膜相接触,而不进 入无菌的组织内。
• 如呼吸机管道、胃肠道内镜、气管镜、麻醉机管道、子 宫帽、避孕环、压舌板、喉镜、体温表等。
低度危险性物品
• 定义:虽有微生物污染,但在一般情况下无害,只 有当受到一定量的病原微生物污染时才造成危害的 物品。这类物品和器械仅直接和间接地和健康无损 的皮肤相接触。
• 去除残留物质 • 保证足够的浓度和时间 • 注意清洗干燥 • 注意防护 • 盛装戊二醛消毒液的容器应加盖,放于通风良好处。
含氯消毒剂
• 杀菌机理:通过次氯酸扩散到细菌表面并穿透细胞胞进 入菌体内,使菌体蛋白氧化导致细菌死亡。
• 适用范围:医疗用品、物体表面和地面、卫生间、便器、 餐饮具、水消毒。
• 灯管表面保持清洁,一般每两周用酒精棉球擦拭一次。
• 室内保持清洁干燥
• 用紫外线消毒物体表面时,应使照射表面受到紫外线的 直接照射,且应达到足够的照射剂量。
• 不得使紫外线光源照射到人,以免引起损伤。
化学消毒灭菌
• 过氧化物类:过氧乙酸、过氧化氢、臭氧 • 含氯消毒剂:二氯异氰尿酸钠、二氧化氯、漂白粉、
过氧乙酸
• 适用范围:耐腐蚀物品、环境及皮肤等的消毒与灭菌。
• 方法:浸泡、擦拭、喷雾、熏蒸
过氧乙酸消毒方法
• 浸泡、加盖,繁殖体0.1﹪15min,肝炎、结核 0.5﹪30min,芽胞1﹪ 5min, 灭菌30min。
• 擦拭0.1﹪~0.4﹪ 15~30min • 喷雾0.3﹪~0.5﹪, 作用30min 以上 • 熏蒸1 ~ 3g/m3,作用30min以上
• 如毛巾、面盆、痰盂(杯)、地面、便器、餐具、 茶具、墙面、桌面、床面、听诊器、听筒、血压计 袖带等。
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
• 使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合格器材与药剂 • 根据物品污染后的危险程度选择 • 根据污染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选择 • 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
根据物品污染后的危害程度选择
• 高度危险性物品——灭菌 • 中度危险性物品——中水平或高水平消毒法。但内镜、
含氯消毒剂的优缺点
• 杀菌谱广 • 低毒或无毒 • 价格低廉、货源充足 • 受有机物及酸碱度影响大 • 有腐蚀性 • 不稳定
含氯消毒剂常用的消毒剂量
• 浸泡 繁殖体200mg/L (1:250) 10min,肝炎、结核 2000mg/L (1:25)30min。
• 桌面、地面血迹 1000mg/L (1:50)擦拭。
• 因戊二醛有腐蚀性,使用时还需加入0.5%亚硝酸钠作 为防腐剂。
戊二醛的消毒灭菌方法
• 灭菌:将清洗、晾干待灭菌处理的医疗器械及物品浸没 于装有2%碱性戊二醛的容器中,加盖,浸泡10h后, 无菌操作取出,用无菌水冲洗干净。
• 消毒:一般污染物品浸泡30min,特殊微生物污染物 品需要适当延长时间。
低水平消毒
可杀灭一切微生 可杀灭各种微生
物(包括细菌芽 物,对细菌芽胞
孢)
杀灭达到消毒剂
使微生物的成活 果的方法。
概率<10-6
物理方法:紫外
物理方法:高压 线消毒
蒸汽灭菌,电离 化学方法:含氯
辐射灭菌,等离 消毒剂,含溴消
子体灭菌
毒剂,臭氧,二
化学方法:甲醛, 氧化氯等。
戊二醛,环氧乙
烷,过氧乙酸等
• 适用范围:用于空气、物体表面及其它液体的消毒。
紫外线消毒注意事项
• 使用中的紫外线,新灯的辐照强度不低于90μw/cm2, 使用中紫外线灯的辐照强度不低于70μ w/cm2,凡低于 70μ w/cm2应及时更换灯管。没有条件的可逐日记录使 用时间,以便判断灯管是否达到使用期限。
紫外线消毒注意事项
汞,银,铜等金
属离子消毒剂
医院消毒物品的危险等级
•高度危险性物品 •中度危险性物品 •低度危险性物品
高度危险性物品
• 定义:这类物品是穿过皮肤或黏膜而进入无菌的组织或 器官内部的器械,或与破损的组织、皮肤、黏膜密切接 触的器械和用品。
• 如:手术器械和用品、穿刺针、输液输血器械、注射的 药物和液体、透析器、血液和血液制品、导尿管、膀胱 镜、腹腔镜、脏器移植物和活体组织检查钳等。
预真空:10~90% 脉动真空:5~90%
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
• 工艺监测 • 化学监测 • BD试验(专用于预真空、脉动真空) • 生物监测(嗜热脂肪杆菌芽胞) • 灭菌物品的抽样培养
紫外线消毒
• 紫外线是电磁辐射波,微生物被照射时,体内的核酸、 蛋白质、酶的结构发生变化,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受到抑 制而死亡。
可杀灭和去除细 菌芽胞以外的各 种病原微生物的 消毒方法。
只能杀灭细菌繁 殖体(分枝杆菌 除外)及亲脂性 病毒。
物理方法:超声 物理方法:通风
波消毒
换气,冲洗。
化学方法:碘类, 化学方法:单链
醇类和氯己定的 季胺盐类(新洁
复方,醇类和季 尔灭等),双胍
铵盐类的复方, 类(如氯己定)
酚类。
植物类消毒剂,
医院常用的消毒方法
XXX科—XXX
清洁
清洁:用物理方法消除污染物体表面 的有机物和污迹、尘埃。
方法:水洗、机械去污法、去污剂去 污
消毒
1
消毒:用化学、物理、生物 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的
病原微生物。
2
消毒合格:消毒后媒介物携 带的微生物等于或少于国家 规定标准,人工污染微生物 减少99.9%,自然污染微生
• 是一种无机含氯消毒剂。
• 特点:广谱、速效、低毒或无毒、对金属有腐蚀性、对 织物有漂白作用,受有机物影响很大。
“84”消毒液如何配制
• 如原液浓度为5%,欲配成1000mg/L的“84”消毒液, 需加水多少。
• 先计算出1000mg/L的“84”消毒液中有效氯的含量为 0.1%。 5%÷0.1%=50(倍) 即1份原液中加入49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