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经济学基础课件(第二版) 第12章开放经济
经济学基础课件(第二版) 第12章开放经济
分工前
英国 美国
小麦
酒
劳动天数 产 量
(吨)
150
120
劳动天数 50
100
120
100
产量 (吨) 100
100
240吨小麦,200吨酒
分工后
英国
美国
240吨小麦,400吨酒
酒
200个劳动日产酒400吨
小麦
200个劳动日产小麦240 吨
分工之前 1单位酒
1单位毛呢
英国 葡萄牙 分工之后
120人(劳动1年) 80人(劳动1年) 1单位酒
100人(劳动1年) 90人(劳动1年) 1单位毛呢
英国 葡萄牙
/
220人(可产220/100)
=2.2单位毛呢
170 人 ( 可 产 170/80 )
=2.125单位酒
/
局限性
斯密错误地认为分工是由交换引起的,把交换作为人类固有的 本能。而实际上,分工先于交换而出现,是交换产生的前提。 此外,交换也不是人类本性的产物,而是社会生产力和分工发 展的必然结果。绝对优势理论也不能解释没有任何绝对优势的 国家能否通过对外贸易获利这个重大问题,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简单地把动态的经济世界抽象为静止 的世界,因而理论中所得出的参加贸易各国所获得的利益都是 短期利益,没有说明这种利益是否符合一国的长远利益。而且 该理论也没有考虑到当劳动生产率发生变化时贸易格局也随之 发生变化的情况。
1 第一节 交换带来收益
——开放经济与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的限制
1
运输成本的限制
2
不完全竞争的限制
3
贸易保护政策的限制
1 第一节 交换带来收益
——开放经济与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相关理论
1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2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3
俄林-赫克歇尔定理
工业欧美、原料亚非拉
亚非拉
德国
诸国
美国
英国
法国
进口 或 进口 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
1 第一节
交换带来收益 ——开放经济与国际贸易
开放经济的衡量
开放程度=
1 第一节 交换带来收益
——开放经济与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商品 和劳务等方面进行的交换活动。它是各国(或地区) 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反映了 世界各国(或地区)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关系,是 由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构成的。
绝对优势论
国际贸易是基于各国之间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而产生的,和别 国相比,本国生产率高的为绝对优势品,生产率低的为绝对劣 势品。因此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 处于“绝对劣势”的产品,专业化的分工形成的合理的国际分工 体系可以提高世界总产出水平,增进世界福利。
比较优势论
国家间应该按“两优择优,两劣取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 ,可使贸易双方均获利,也可使整个世界的产出水平提高。
1 第一节 交换带来收益
——开放经济与国际贸易
案例分析
那么,克林顿为什么不支持消费者而支持生产者呢?因 为消费者不会由于西红柿进口少了而不支持他,但生产者会 由于西红柿进口而反对他。1996年正值总统大选,克林顿担 心支持进口西红柿会失去佛罗里达州的支持,所以限制进口 墨西哥西红柿。
分析:决定国际贸易的不仅有经济利益,还要考虑政治 与其他社会问题。国际贸易对一些人有利,也对另一些人不 利。决策者在考虑自由贸易时通常要考虑各集团利益的冲突 与平衡。这正是自由贸易受到限制,保护贸易经常抬头的原 因所在。
情景引入
思考:发展中国家如何加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 提示: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积极参与国际分工
1 第一节 交换带来收益
——开放经济与国际贸易
开放经济
开放经济就是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经济,在这 些国际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还是国际贸易,所以, 开放经济最简单的定义就是“参与国际贸易的一种 经济”。
在国际经济活动中还有资本与劳务的往来。所 以,开放经济也可以说是与各国之间存在着密切物 品、劳务:资本等往来的经济。
1 第一节 交换带来收益
——开放经济与国际贸易
案例分析
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在1993年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 定,但是1996年克林顿政府却限制进口墨西哥西红柿。
美国西红柿质次价高,墨西哥西红柿质高价低。无论从 哪一个角度看,美国进口墨西哥西红柿都受益。西红柿进口 受损的主要是佛罗里达州的种植者,他们的损失总体上小于 消费者的受益。但他们人少,分摊到每个人身上受损失并不 小。因此,他们就会组织起来反对西红柿进口。消费者虽然 人多,但分散,他们无法组织起来支持西红柿进口。
情景引入
以1997年美国波音公司兼并麦道垄断美航空工业开始,跨 国公司重组与合并的狂潮席卷了电子、电信、航空、金融等行 业。1997年美国企业兼并的协议金额是1991年的7倍。1998年 德国奔驰与美国克莱斯勒公司合并成世界最大的汽车集团; 1999年日本的银行三巨头——第一劝业银行、富士银行的日本 兴业银行组建全球规模最大的金融集团。这些表明跨国公司在 全球的重组正方兴未艾。第二个方面是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由 发达国家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一方面是因为发达达国家 的市场相对饱和,另一方面是因为发展中国家投资环境的日益 改善,为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提供获得丰厚利润的机会。第三 个方面是发展中国家的一批大企业开始走出国门,进行海外生 产与销售。在世纪末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球500家大企 业中,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公司初露头角,反映了发展中国家正 在为成为生产全球化新星。
经济学基础
第十
掌握开放经济的概念和国际贸易相关理论 掌握外汇与汇率的含义 掌握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
能力目标
认识开放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认识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情景引入
战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居于统治地位。美国的大企业抓 住欧、亚的战后重建机遇开展了海外扩张。汽车、石油、化工 等行业的大公司带头进行跨国生产以战领世界市场。欧、日的 经济得到恢复后,他们的大公司也纷纷进行海外投资。跨国公 司成为生产国际化的主导力量。当时的生产国际化主要的发达 国家之间进行,因为那里政局较稳定、市场引对广阔、基础设 施较完善、投资软环境较健全。七十年代,生产国际化扩展到 发展中世界。到了九十年代,跨国公司又把生产国际化发展为 生产要素配置的全球化。这一特点表现在三方面:一个方面是 跨国公司展开大规模的企业重组与兼并,着眼于全球市场、资 源、技术、人才的利用,重点是控制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 服务业的海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