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地质 第五章 地下水PPT课件

工程地质 第五章 地下水PPT课件

第五章 地下水
本章提要
赋予地壳岩石层空隙中各种形式的水系统 为地下水,其中可在重力作用下运动的地下水 又称重力水。本章着重阐述了岩石(层)的水 理性质,重力水的类型及其特征、循环与运动; 扼要介绍了地下水引发的工程和环境问题及其 防治措施。
1
第五章 地下水
§5~1 地下水的基本概念 §5~2 地下水的类型 §5~3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酸盐而使水失去的Ca2+、Mg2+数量 永久硬度:煮沸时仍留在水中的Ca2+、Mg2+含量
9
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溶出侵蚀:混凝土中Ca(OH)2成分被水溶解。 碳酸侵蚀:含侵蚀性co2的水溶解混凝土中的钙质而 使混凝土崩解。 硫酸盐侵蚀:水中SO4-2与混凝土作用生成新的化合 物,由于体积膨胀而胀裂。 酸性侵蚀:PH值低的酸性水对混凝土具腐蚀性。 镁盐侵蚀:水中镁盐与混凝土作用后生成化合物溶 解于水。
7
三、地下水的物理化学性质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温度、颜色、透明度、气味、味道、导电 性、放射性等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气体成分、离子成分、胶体成分与有机质
气体成分 O2 H2S CO2
离子成分
ClSO4-2 HCO3Na+ K+ Ca+2 Mg+2
化学性质 PH值 矿化度 硬度
8
①矿化度:水中所含离子、分子及化合物的总量称为水的总矿化度,g/l
孔隙度 n Vn 100%
V
n的大小取决于岩石的密实度、分选性及颗粒形状、 胶结程度
4
2、裂隙
坚硬岩石受地壳运动及其它内外力地质作用的影响产 生的空隙
裂隙率
Kt
Vt V
100%
Vt—裂隙体积 V—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总体积
5
3、溶隙
可溶岩(石灰石、白云岩等)中的裂隙经地下水长期 溶蚀而形成的空隙
溶隙率
Kk
Vk V
100%
VK—溶隙体积 V—包括溶隙在内的岩石总体积
6
二、含水层与隔水层
岩(石)层按水理性质不同分:含水层与隔水层 含水层—能够给出并透过相当数量重力水的岩层。
1、空隙存在并充满足够的水; 3、有补给来源 2、重力水能在空隙中自由运动; 隔水层—不能给出并透过水的岩层。
水量小;渗透性差,如粘土 滞水层:弱透水的岩土层
18
3.承压水(pressure water)
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承受水压力的重力水 承压水的形成取决于地质构造条件—向斜(盆地)和单斜构造 (1)向斜盆地(自流盆地)
补给区
承压区 自流区
图示一
图示二
排泄区
19
承压含水层局部
承压水特征:不具 自由水面,并承受 一定的水头压力。 分布区和补给区不 一致。动态变化较 稳定。不易受地面 污染。
特征:接近地表,接受大气降水补给, 以蒸发形式或向隔水底板边缘排泄。 动态变化很不稳定。 工程意义:常始料不及涌入基坑(离 地表最近)。供水意义不大(局部分 布)。 在寒冷地区易引起道路冻胀和翻浆. 土空隙中充满水的地带称为饱和带,此带中水称为饱和带水 饱和带以上未被水充满的地带称为包气带,包气带中水称包气带水 14
2
§5~1 地下水的基本概念
一、岩石的空隙
地表10km以上范围,有空隙; 浅部1~2km范围,空隙普遍。 岩石空隙是地下水储存场所,也是渗透通道
空隙的多少、大小
决定
及其分布规律
地下水分布与渗 透特点
1.松散沉积物中的孔隙
按成因空隙分
2.坚硬岩石中的裂隙
3.可溶性岩石中的溶隙
3
1、孔隙 松散岩石(粘土、砂石、砾石等)中颗粒或颗粒集 合体之间存在的空隙。
2、潜水(phreatic water)
埋藏在地面以下第一个 稳定隔水层之上具自由水 面的重力水。
特征:与大气相通,具 自由水面,补给区与分布 区一致,动态受气候影响 较大。潜水面形状受地形 影响。
自由水面
1-砂层 2-隔水层 3-含水层 4-潜水面 5-基准面
15
潜水等水位线:潜水面上标高相等各点的连线,由 人工露头、天然露头测定 等水位线图用途: 可解决如下问题: (1) 确定潜水流向 (2) 确定潜水的水力坡度
承压水等水压线图用途: a承压水位埋深 b承压水头大小 c含水层埋深
虚线-潜水等水位线 实线-地形等高线
16
(3)确定潜水与地表水之间关系
若潜水流向指பைடு நூலகம்河水,则潜水补给河水
若潜水流向背向河水,则河水补给潜水
若河流一侧潜水流向指向河水,另一侧潜水流向背向河水,则 河流一侧为潜水补给河水,而另一侧为河水补给潜水
潜水补给河流
河流补给潜水
单侧补给
17
(4)确定潜水的埋藏深度
20
(2)单斜构造(自流斜地) 两种情况:
(a)断块构造
断层带透水
(补给、排泄不同)
断层带不透水
(补给、排泄相同)
21
(b)含水层岩性相变
下部尖灭
22
承压水等水压线图
承压水等水压线图——承压水面上高程相等点的连线图 需附地形等高线和隔水顶板等高线
(a)等水压线图
(b)水文地质剖面
1-地形等高线;2-承压含水层顶板等高线;3-等水压线 ;4承压水位线;5-承压水流 向;6-自流区;7-井;8-含水层;9-隔水层;10-干井;11-非自流井;12-自流井 23
10
§5~2 地下水的类型
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和含水层空隙性质综合分类
11
12
地下水埋藏类型
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间的含水层 潜水:地表下第一个连续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上层滞水: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
13
一、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
1、上层滞水(perch ground water) :包气带中聚集在 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
低矿化度水:主要含HCO3中等矿化度水:主要含SO42高矿化度水:主要含cl-
②PH值
PH值 酸碱度
<5 强酸性
5-7 弱酸性
7 中性
7-9 弱碱性
>9 强碱性
③硬度:取决于水中所含Ca2+、Mg2+的含量
总硬度:未煮沸时Ca2+、Mg2+的总含量 暂时硬度:煮沸时水中一部分Ca2+、Mg2+因失去CO2生成沉淀碳
某点地形等高线标高与潜水等水位线标高之差
(5)确定泉或沼泽的位置
在潜水等水位线与地形等高线高程相等处,潜水出露为泉或沼泽
(6)推断给水层的岩性或厚度的变化
若等水位线由密(富含潜水)变疏(少量潜水)表明含水层透水性好 或含水层变厚
(7)确定给水和排水工程位置
水井应布置在地下水流汇集的地方,排水沟应布置在垂直水流的方向 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