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间文学教学大纲

民间文学教学大纲

民间文学教学大纲【说明】本门课的学习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的民间文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具备分析研究各种体裁的民间文学作品的能力,学会搜集整理民间文学,民俗资料的方法技巧,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了解中国各民族民间文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本文】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本章的目的在于从基本理论上说明什么是民间文学,民间文学的范围包括哪些内容(体裁)。

同时掌握民间文学的诸种特征,了解其社会功能.为以后的全面学习打下基础.内容要点:一、民间文学研究的国际性二、民间文学广阔的研究领域三、从影视人类学看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手段:讲授、讨论、思考授课时数:2作业与思考?民间文学的国际性及其研究价值第二章民间文学的学科属性与基本特征教学目的:通过了解民间文学学科属性的独特性,掌握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这样对民间文学在文学艺术中的价值和意义都能够有深刻地认识。

内容要点:一、民间文学的概念二、民间文学的范围首先,应弄清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界限。

民间文学与民俗学是各自独立的人文学科,但两者又互相依存、交融,有密切的联系。

其次,应划清民间文学和非民间文学的界限。

不能将民间通俗文学和所有的群众创作都看成是民间文学,同时,对作家取材于民间文学的创作成果,应作具体分析。

民间文学作品体裁的范围,大致可分三大类:散文类作品,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等;韵文类作品,包括史诗、叙事诗,民歌、谚语、谜语等;散韵相间类作品,主要是民间说唱和民间戏剧。

三、民间文学的特征1、集体性民间文学集体性是指民间文学作品是由集体创作、集体流传,为集体服务,并为集体所共有。

2、口头性口头性是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的本质特征,它在民间文学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3、变异性变异性也叫“变易性”,或“变动性”。

它是由口头性、集体性派生出来的,它的内涵是指口头文学在流传过程中,允许传播者对原作加以变动,继续参与创作加工.因此这种口头创作处在不断变化状态中。

4、传承性传承性亦称“传统性”、“继承性”。

它是指民间文学在变异过程中还保持着一系列相对的稳定的因素。

民间文学的传承性主要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传承的途径有家庭继承、宗教继承和艺人继承等等。

5、立体性民间文学的立体性是指民间文学的存在形式是立体的,并且在立体的环境中活动着。

民间文学在实际生活中有多种社会功能和实用价值。

在表现方式上又带有综合性。

民间文学本身是多面的、立体的,它流传在立体环境中,并且往往随着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四、民间文学的学科属性1、民间文学是一种文艺现象2、民间文学又是一种广大民众传承的生活文化3、民间文学与相近学科的关系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手段:讲授、举例、思考授课时数:4作业与思考?谈谈自己家乡民间文学的分布第三章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教学目的:本章是民间文学涉及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

通过教学,使学员了解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的相互影响。

内容要点:一、确立历史唯物主义人民观二、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三、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1、民间文学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思想内容2、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提供了典型形象3、民间文学在艺术、语言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首先各种文学体裁都来自民间。

其次民歌的艺术手法和民间文学的风格对作家也有影响。

再次民间文学的语言常常被作家采用。

四、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1、作家对民间文学的保存、掘炼和再创作2、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损害和歪曲综观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诸关系方面的特点,我们大体可以概括以下三点规律性的看法:第一,每个民族文学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本民族社会发展情况和口头文学是否丰富多样,以及邻近民族、国家文化的影响。

第二,人民是作家的母亲.一切历史上的天才作家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饱吸了人民文艺丰美的乳汁,保持了他们和人民的血肉关系。

如果忽视或割断这种联系,他们的艺术生命就会枯竭。

第三,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互相影响、吸取、促进、提高,达到新的艺术高峰。

教学方法:讲授与分析教学手段:举例,对比分析授课时数:2课时作业与思考:以鲁迅作品为例分析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第四章中国民间文艺史略教学目的:这一章主要是阐述中国古代民间文学发展历程,以及二十世纪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发展概况。

追溯了从先秦到两汉,至魏晋南北朝,以及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民间文学的发展,介绍了“五四”前后的民谣学运动,三十年代的民俗学运动,四十年代解放区的民间文艺活动,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走向繁荣的民间文艺学。

内容要点:1、中国古代民间文艺学2、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3、中国当代民间文艺学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手段:预习、讲授、讨论、思考授课时数:2课时作业与思考:谈谈民间文学在不同的社会阶段中的发展状况第五章神话教学目的:掌握神话产生时代所赋予它的全部特点,认识神话在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古代著名神话。

人们从各个角度给神话下过很多定义,但最有权威性的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解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神话即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

内容要点:1、神话的概念、本质2 、神话的分类和重点作品解(1)自然神话(2)社会神话(3)文化英雄神话3、神话与宗教的关系4、神话的特点与原始思维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手段:结合作品分析授课时数:6课时作业与思考:分析黄帝与蚩尤神话的文化内涵第六章民间传说教学目的:掌握民间传说的基本特点,传说的主要门类及代表作品。

内容要点:第一节民间传说的概念及特点民间传说指以著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方风情、山水物产为中心所形成的口头叙事文学。

它有五个主要特点:一、拟真实性。

二、历史性。

三、传奇性。

四、解释性。

五、地方性。

民间传说以传说核为中心分为四个较大类别:人物传说、事件传说、风俗传说、山水物产传说。

第二节民间传说的主要类型及其代表作品人物传说的几种类型人物传说以职业为基准分为七大类:1.能工巧匠传说。

代表作《鲁班传说》。

2.神医传说。

代表作《李时珍传说》。

3.文人传说。

代表作《谢缙传说》、《徐文长传说》。

4.清官传说。

代表作《包公传说》。

5.将领传说.代表作《杨家将传说》、《水浒英雄传说》。

6.帝王传说。

代表作《秦始皇传说》、《老罕王的传说》。

7.领袖传说。

代表作《毛泽东传说》、《周恩来外交传说》。

工匠传说的主题大致为三类,都是围绕鲁班这位著名工匠的。

A.解决建筑难题;B.工具发明;C.鲁班授徒。

神医传说的主人公不统一,主题分两种:A.医术高明;B.医德高尚。

文人传说的主人公不统一,主题分两种:A.赞誉气节志行;B.称誉其才华敏捷。

清官传说的主人公以包公为代表,但不完全统—,主题分为:A.执法如山,B.解决疑案;C.廉洁清正。

将领传说包括草莽英雄传说,主题分三方面:A 卫国抗敌将领,B.建国英雄,c.草莽英雄。

帝王传说,多集中于始末两代帝王。

以政绩和出身经历分三种类型:A.暴君型:B.贤君型,c.发迹型。

领袖传说,专指为中国革命建立不朽功业的现代革命家的传说。

主题有四个方面:A.军事上指挥若定,B.领袖与战士的友谊,c.建国后保持革命本色,D.周恩来外交传说。

地方风物传说的种类与意义山水物产是一方骄傲,山水物产传说充分体现了人们夸耀家乡的自豪心情。

其特点是通过生动故事来解释当地的自然和人工物。

介绍、故事情节,说明解释为一体。

山水物产传说依传说核不同分为四类:1.山川风景和古寺名刹传说。

2.著名建筑传说。

3.物产传说。

4.中草药传说。

民俗传说风俗习惯因地域民族而异,围绕风俗产生风俗传说。

风俗传说涉及各种风俗,题材广泛,大体可归为如下几类1、节日习俗传说A.生产性节日。

B.宗教性节日。

C.娱乐性节日。

2、饮食起居方面的习俗传说。

3、婚丧嫁娶方面的风俗传说。

4、交通游艺方面的习俗传说。

事件传说历史事件传说与人物传说有交叉现象,二者的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

历史事件传说特点是:围绕一件历史大事形成一组传说,主人公可以改换。

简言之是重事件情节,它是无名英烈的丰碑。

主题可分三个方面:一、农民起义传说A.反映起义过程。

B.集中某一战役。

C.反映起义军严明的军纪。

D.反映失败后领导者的归宿。

二、反抗外来侵略传说A.反抗军事侵略。

B.揭露经济掠夺。

C.传教士的文化侵略。

重点掌握义和团传说。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传说A.红军传说。

B.抗日传说。

C.解放战争传说。

第三节:中国关于四大传说与相关的节日风俗《牛郎织女》与乞巧节、《孟姜女》与寒衣节、《白蛇传》与端午节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与双蝶节第四节:传说学的崛起——研究现状与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手段:用影像资料配合教学授课时数:6课时作业与思考:从旅游心理的角度分析民间传说价值。

第七章民间故事教学目的:掌握民间故事的基本特点和分类方式,对各种主题的代表作、艺术特征及社会功能有比较清晰的了解。

内容要点:1、民间故事的概念2、民间故事的分类第一节民间故事的概念和分类民间故事是具有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要素的口头叙事文学在民间文学散文类作品中是与神话、传说相并列的三大体裁之一。

民间故事的分类目前有四种比较出名的分类法,但不完全适合中国民间故事。

一、AT分类法。

以情节类型为依据进行分类。

二、母题索引分类法、以构成情节的细小单位——母题为标准分类。

三、EB索引。

这是有关中国民间故事的第一部大型索引。

四、TN索引。

包括文革前印行的中国民间故事资料。

第二节幻想性占优势的民间故事一、民间童话二、民间寓言第三节现实性因素较强的民间故事一、生活故事的定义与二、生活故事的分类1、生产经验故事2、长工斗地主的故事3、巧媳妇和呆女婿的故事4、爱情婚姻故事5、机智人物的故事6、新民间故事三、民间笑话教学方法:讲授与举例教学手段:讨论、思考授课时数:6课时作业与思考:分析民间故事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第八章民间歌谣教学目的:了解民间歌谣、的分类、内容及艺术性。

内容要点:一、歌谣的概念及特点民间歌谣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短小韵文作品。

它在历史长河中产生最早,作品也最丰富。

民间歌谣包括民歌和歌谣两部分。

二、歌谣的分类及内容歌谣分为六类:1.劳动歌 2.仪式歌 3.时政歌 4.生活歌 5.情歌 6.儿歌。

三、歌谣的艺术特性歌谣善于把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

抒情性是歌谣的主要特征。

有时这种抒情也融在叙事之中。

歌谣的形象鲜明生动。

塑造人物形象常用白描的手法。

歌谣善于用夸张、想象、幻想等手法。

赋比兴手法的使用是歌谣艺术性的突出特色。

赋比兴是中国诗歌创作重要的表现手法,从《诗经》开始一直到当代的歌谣都广泛运用。

重叠、反复及双关语的运用也是歌谣又一特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