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学校校历制度

美国学校校历制度

美国学校校历制度美国高等学校,按各院校不同的开课与结业日期,有三种通行的校历制度(Calendar Systems):一为学期制(semester),二为与学期制同样普遍的学季制(quarter),三为兼具第一类与第二类特征而独具一格的三学期制(trimester)。

大多采用学期制的研究所都将一学年分为秋季(Fall semester -九月至十二月)与春季(Spring semester -一月至五月)两个学期以及可以自由选修的暑期课程(Summer session)。

按照美国移民局的规定,念学期制研究所的外国学生须于一学年内至少注册春秋两个学期,才能保持学生身份。

学期制与台湾的大学课程制度相似,每学期约有十五个星期的教学和一星期的大考,对于出国门留学的学生而言,初期可能比较好适应。

但如果掉以轻心,不持续用功,则积压到学期末的考试、作业和报告,往往会令人吃不消,所以平时仍须兢兢业业才能获得好成绩。

学季制(quarter):这种课程是将一年分为春(三月~六月)、夏(六月~八月)、秋(九月~十二月)、冬(一月~三月)四季,每一季一学期,每学期长约仅两个半月(十至十二周,夏季约八至十周),课程十分紧凑。

按照规定,就读采此类制度院校的外国学生,每学年至少注册三个学季方能维持学生身分,且若不在夏季以外的任一学季注册,均须向学校当局报备。

如为及早完成学业,念学季制的学校正合需要:可在三、四个学季内就取得硕士学位。

学季制另一个优点是它提供同学试修的机会。

往往学期制一学期内授完的课程,在学季制的学校拆分成两个学季来教授,试修的学生可在完成第一学季的课程后,衡量自己的兴趣与能力,决定是否在下学季继续进修。

如果在学期制大学念书,万一在课程中途发现教学内容太深,自己程度不够,想挽救可能不如学季制课程那么容易,但是由于学季制课程每季上课时间短,考试频频(念一个月就进入期中考,再念一个月,就进入期末考),学生一入学立即得进入状况,而且也须能适应持续性的紧张。

三学期制(trimester):基本上这制度是将一年分成三等分,取其中两等分组成两学期(semesters),即秋季班(九月初至十二月中旬)与冬季班(一月至四月中旬),再将另一等分分为两个小学期(terms),即春季班(四月至六月)与夏季班(六月至八月),故名三学期制,但实际上它也具有学季制的特点:一年共有四次注册机会。

大致说起来,采用这类课程的院校都要求外国学生每年至少要在秋季与冬季两学期注册,而在春夏则属自由选修。

这种制度可说是学期制与学季制的折衷,学生可从容入学,也有机会提早毕业,可惜采取这种制度的院校较少,因而有在三学期制院校就读的台湾学生不多。

上述三种制度都提供多种不同的暑期学习课程,主要是为常在夏季修读课程的中小学老师或其它已就业人士,以及希望加速修完学位或必须补考的正规学生。

暑期学习课程以历时六星期和八星期的最多,但是也有历时一、两个星期的加强学习课程,或是一连串三、四星期长的学期。

有些学校的暑期学习课程更可能长达十至十二星期,在实行学季制的学校尤其如此,可能在夏天开设一个完备的第四季课程。

一般来说,美国大学的学年,是指从一年的八月或九月到次年八月的时间。

而其学制主要有三种:semester,trimester和quarter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商学院和社区大学,会使用minimester或mini-semester制度,但以上两种不是主流,暂不详谈。

先来说说semester制,这是指将一学年划分成等长的春学期和秋学期,各为15周,外加一个长度不等的暑期补习班。

春学期通常在一月上旬或中旬开学,到五月上旬或中旬结束;秋学期则是从八月下旬到十二月中旬。

而quarter制是指将一学年划分成四个,各为10周的部分,其中教学周时长为30周,分别为秋学段,从九月下旬到十二月中旬;冬学段,从一月上旬到三月中旬;春学段,从三月下旬或四月上旬,到六月中旬,外加一个暑期补习班。

到目前为止,大约只有五分之一的美国大学使用的是quarter制。

而trimester制,则是semester学制的改进型,它是将一个完整学年划分成均长为10到11周的三部分,这样,秋学期、冬学期和春学期,教学周加起来仍然是30或32周。

和semester学制相比,三分学制的优势在于,学期时长缩短,学生学习课程的压力也相应减轻,更为灵活。

和学期划分密切相关的,便是学生需要修够的学分了。

在一般实行semester制的大学中,在教学周内,每完成一小时课堂学习,或两到三小时实验室学习,可获得一个学分。

这样,一般四年制全职学生,每学期需要至少修够十五到十六个学分,在取得120到128个学分时,才可以获得学士学位。

而在使用quarter制的学校中,每个quarter学分的价值是semester学分价值的2∕3,换句话说,3个quarter制学时的价值等于2个semester制学时的价值,学生需要修够180个学分,方可获得学位。

此外,在实行trimester制的学校中,其学分价值评判标准参照semester制,并无trimester学时或学分一说。

而且,美国大学的课程根据难易、主讲人、受欢迎度、授课时间等情况的不同,每门课程大约为2到4个学分,每个学分根据学校是公立还是私立等情况,大约为400到1000美元一个,或更高价格。

学生可根据需要,选购自己想学习的课程。

北京大学小学期制度北京大学暑期学校(Summer School)简介2004年6月21日-7月23日共5周时间,北京大学将按照崭新的模式开设暑期学校,即小学期。

校内外学生可亲耳聆听世界知名学者的精彩讲座,开拓视野,接触学科研究前沿。

北大校务部部长关海庭说,每个课程班控制在80人左右,预计总人数将达到6000人左右,校内外学生的比例为7∶3。

目前,北大各院系上报的课程已达70门。

授课教师中,教授的比例超过60%。

目前,课程的选择凭学生个人兴趣而定,北大不限制学生的学校来源和学历层次之所以称为新的模式,是因为北京大学的暑期学校是开放的。

同时小学期不以盈利为目的,对校内学生不收费,对校外学生象征性地收取费用。

学校还将拿出五六十万元资金用于补贴。

暑期早已不是假期北大教务部部长关海庭说,对北大学生而言,暑期早已不再是假期。

学生们经过短暂休整之后,一般都会利用暑假强化学习。

而暑期学校正适应了学生们的需要。

作为试办年,今年课程总数70门,每个院系2—4门。

一周上8次课,一次2个课时,前4周上课,最后一周考试。

除国外著名学者,任课教师中60%都是北大各院系的正教授。

另外,每个班除任课教师外,还将配1名助教和1名辅导员。

学校承认学生在暑期学校取得的成绩和学分。

据介绍,暑期学校课程根据选课模式分为三类A类为教学计划内必修课程,主要是实验、实习类课程和部分体育课,只接受本校或本院系本专业学生,不对外开放,不收费,成绩照常记入成绩单。

B类为半开放型课程,主要为部分受欢迎的通选课和前沿性课程,根据教室容量,优先安排本校学生选课,不收费,成绩照常记入成绩单和毕业总学分。

C类为完全开放型课程,主要是一些品牌课程和特色课程,为校内外共选。

课程将向全社会开放,国内其他大学学生及相关在职人员都可到北大小学期学习,以亲身感受北大教师以及延请的国外知名学者的学术风采。

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据了解,随着北大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明年,北大和耶鲁大学将互派20名学生参加对方的暑期学校课程。

此外,对于学生自费在部分国外知名大学学习获得的学分北大也予以认同。

据关海庭介绍,条件成熟以后,暑期学校也将把国内的优秀学者请进来。

国内各研究单位、各大学在各自领域有造诣的学者也将会获得北大的邀请。

国内目前真正意义上开放的暑期学校还只有北京大学试办,而如果国内高校普遍举办,北京大学学生也可以到国内一些高校质量经认可暑期学校学习课程,北京大学承认其所获得的学分。

他说,北大目前已认可了部分学生在清华学习得到的学分。

他认为,这样做可以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让学生获得更多接触学术前沿的机会。

关海庭说,从长远来看,实施小学期是必需的,这也是国际一流大学的通例。

它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性,学生们通过小学期加强国际交流,由于课程向全社会开放,也增加了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性。

其办学目标有三:1、国际化——加强国际交流延请国内外和我校优秀教师、学者,为我校学生开设具有特色的本科课程。

暑期学校课程设置的目标是拓展学生学术视野,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国际学术发展动态,通过教学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和改进北大本科教学质量和水平,同时丰富学生的假期生活。

2、开放性——社会服务北京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有条件地向校外开放。

通过知识传播进一步加强北京大学为社会、特别是北京市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服务的力度,直接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

该项工作有助于北京大学吸引北京市乃至全国的优秀研究生生源,也应当作为“北京大学-首都高等教育行动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我校开放办学、为“人才强国”战略作贡献的崭新渠道。

3、集中与补充——集中安排实习、实验等课程各院系可以将部分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程(如地质系实习、电子学系实验课)、社会考察和调研、本科生科研、通选课、体育课等课程,安排在暑期集中进行,以保障和提高类型课程的教学效果。

目前,北京大学暑期学校教学计划已经制订完毕,共开出课程约70门,任课教师有许多著名学者。

课程分为三类,其中B类课程为半开放课程,校内外学生和在职人员都可选修;C类课程为完全开放型课程,优先由校外人员选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