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 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教学难点】
本文是怎样引用古人的话作为道理的论据来论证的?
【教法学法】探究法、研读法、合作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
无论历史上,无论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
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二、作家作品
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
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
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
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三、检查预习
1.小组交流预习成果,互批互改,自主订正。
(结合同步练习训练41课前自学)
2.读读写写
凶险.xiǎn 视察.chá轻信.xìn 虚妄.wàng
盲.从máng 折.扣zhé流俗.sú墨.守mò
停滞.zhì不攻.自破gōng 腐草为萤.yíng
3.词语解释
腐草为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辨伪去妄: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论或学说)。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四、研读分析
环节一: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这篇文章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者“学者先要会疑”)。
第二部分(3—5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二部分第一层:(3、4段),论述对于传说,都应该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顺顺便便就信了。
第二部分第二层:(5段),论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那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三部分(6段),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环节二:深入文本,合作探究。
朗读课文,以四人为一组讨论交流在学习本文中遇到的问题:
学习方式:小组讨论,记录员做好记录,每小组推一名代表上讲台发言,教师适时点拔归纳。
1. 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
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2. 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3. 第3 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①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
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己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②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
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③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
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
动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五、布置作业
必做题:1.抄写读读写写,积累词语。
2.完成同步训练41课内训练。
选做题: 完成课后练习二。
六、板书设计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核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分论点一: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分论点二: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第二课时
一、课前小测
《怀疑与学问》(课堂小测P41—P42)
二、研读分析
环节一:关注重难,有效突破。
1.第4段可以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种“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2.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是否可以去掉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不论对干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
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3.第6段包含几层意思?彼此如何联系?
本段包含四层意思:一、首句提出本段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二、(“对于别人的话……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讲道理论证论点。
先从反面阐明,再从正面阐明。
三、(“许多大学问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举实例论证论点。
四、(“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到段末)归纳作结,照应论点。
先从正面作结,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
环节二:品读语言,探究写法。
1.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结合课后练习三)
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1)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
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
(2)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语能互换吗?为什么?
明确:(1)用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全部都包括在内,都善于经常地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
这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
四个“常常”,多次重复,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2)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不能互换。
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是从部分到整体,互换位置后就讲不通了。
2.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值得我们学习?
(1)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
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2)综合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手法。
三、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值得我们学习。
四、布置作业
必做题:1.完成同步训练41课后拓展。
2.预习《谈创造性思维》,完成训练43课前自学。
选做题:完成同步练习训练42第一题。
【集体备课的改进意见】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