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第七章 动机与情绪情感

心理学第七章 动机与情绪情感

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
第一节动机与行为
动机的定义
(一)动机的概念
心理学家一般把动机定义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我们只能从观察表面行为的变化来推测背后的动机。

(二)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调节与维持功能
动机的产生:
动机的产生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外在环境则作为诱因,引导个体趋向于特定的目标。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使活动朝向外界的诱因,从而使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

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诱因的吸引力降低,动机的强度也随之减弱或消失。

动机的种类
(一)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1、生理性动机(驱力)以个体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对维持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社会性动机人类所特有。

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

个体成长到一定阶段才会出现。

(二)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1、外在动机是在外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是为了获得某种奖励而产生的动机。

2、内在动机是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

一般来说,由内在动机支配下的行为更具有持久性。

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如德西效应。

(三)主导动机与从属动机
1、主导动机在行为的发生过程中,主导动机起的作用最大,支配着行为
发生的方向和强度。

2、从属动机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在不同人身上或不同情况下会相互转化。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各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

第二节社会性动机
交往动机
(一)交往动机及其获得
交往动机是指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

交往动机是个体愿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内在需要。

关于交往动机的获得方式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交往倾向是先天遗传的神经模式,是一种本能行为。

另一种观点认为,交往行为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行为。

(二)交往动机产生的原因
1、合作人类生活在一个大的社会网络系统中,与他人合作共处是我们社会文化价值所鼓励的东西。

合作是人类基本的社会生存动机。

2、情谊以情感因素为取向的交往,具有持久性、亲密性、少功利性的特点。

3、归属人们总是希望自己能成为某一社会群体中的一员,被其他成员所认可。

成就动机
(一)成就动机的结构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

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

(二)成就动机的特征
一般来说,成就动机水平较高者具有以下特征:
1、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
2、具有坚定信念
3、正确的归因方式:把成功归因于能力与努力,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
工作动机
工作动机是最有效能、最为复杂的社会性动机之一,是一种使个体努力工作,高质量创新并不断完善自己工作的动机。

工作动机理论:X理论、Y理论、V理论、Z理论
X理论:人工作就是为了钱,个人的工作动机来自于物质利益的驱动,并且常被外来刺激所吸引。

Y理论:人们工作不是为了外在的物质刺激,而是出于一种要将工作做好的内驱力。

V理论:个体的工作动机水平依赖于为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付出的努力。

Z理论:当个人价值感与组织的目标协调一致时,个体的工作动机、士气和忠诚度都会得到提高。

第三节动机理论
本能理论
最早被提出的理论。

它认为:有机体生来即具有一些特定的先天倾向,这些倾向是维持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人们的行为是受这些本能力量所驱动的。

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
马斯洛将人的动机分为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

它建立在需要层次理论上。

需要层次理论:所有人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需要层次,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从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到最高级的社会需要,构成了一个需要等级,在不同的情境下激励和引导着个体的行为。

在需要层次中,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

一旦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一层的需要便会占据主导地位,支配个体的行为。

认知与期待理论
重要的人类动机不是来自客观的事实,而是来自我们对这些事实的解释。

认知理论着重强调人的较高级心理过程对行为的影响作用,即强调人的思维对行为的调控作用。

动机的强度和目标的价值与期待有关。

第四节情绪情感及其种类
情绪情感的定义
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称之为情绪情感。

情绪的构成包括三种层面:只有三者同时活动,同时存在,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情绪体验过程。

(一)主观体验认知层面
(二)生理唤醒生理层面
(三)外部行为表达层面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一)从需要的角度看差异
情绪更多的是与人的物质或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

情感更多的与人的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

(二)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差异
情绪发生早,情感发生晚。

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而情感是人特有
的。

(三)从反映特点看差异
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和外显性。

情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

情绪和情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总是彼此依存,相互交融在一起。

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同时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因此离开情绪的情感是不存在的。

而情绪的变化也往往反映了情感的深度,而且在情绪变化的过程中,常常饱含着情感。

情绪情感的种类
(一)情绪的基本形式: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二)情绪状态
1、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2、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

3、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三)情感的种类:1、道德感2、理智感 3.美感
情绪情感的表达
(一)表情表情比言语更能显示情绪的真实性。

(二)表情的种类:1、面部表情2、身段表情3、语调表情
第五节情绪情感的功能
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
(一)情绪具有激励作用
(二)情绪被视为动机的指标
情绪情感的调控功能
(一)促进功能
(二)瓦解功能
情绪情感的健康功能
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情绪会引起人的各种疾病。

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
情绪的外部表现是表情,表情具有信号传递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