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测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C:12 Cu:64 K:39 Mn:55 Mg:24 S:32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40分)
1.下列是日常生活中常发生的一些变化,其中都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水受热沸腾B.汽油挥发 C.剩饭变馊 D.玻璃破碎
2.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在反应前后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A.原子的种类 B.原子的数目 C.分子的种类 D.分子的数目
3.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现象是
A.蜡烛燃烧后,越来越短、最终消失 B.铁丝燃烧,其固体质量增加
C.潮湿的衣服在阳光下晒干 D.高锰酸钾受热后,固体质量减少
4.对于化学方程式 C+O2CO2 表示的意义,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点燃的条件下,碳和氧气生成了二氧化碳 B.碳加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C.每12份质量的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能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D.在点燃的条件下,每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化合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5.某化学兴趣小组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发现,我市近郊的一条小河呈较强的酸性。
经过调查和实验分析,查明是上游河床含有某种物质R在水中与氧气反应所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R+2H2O+7O2===2FeSO4+2H2SO4。
则R的化学式是
A.FeS B.Fe2S3C.FeO D.FeS2
6.下图表示某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分子及其数目的变化,其中分别表示A、B、C三种不同的分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A.4:1:3 B.3:1:2 C.4:1:2 D.3:1:3
7.碳在氧气中燃烧,下列说法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3gC和8gO2生成11 gCO2 B.2gC和4gO2生成6gCO2
C.4gC和5 gO2生成9gCO2 D.5gC和9gO2生成14gCO27
8.下列能正确表示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A.Fe+O2FeO B.3Fe+2O2Fe3O4
C .4Fe +3O 2 2Fe 2O 3
D .6Fe +4O 2 2Fe 3O 4
9.化学方程式a C 2H 2+b O 2==c H 2O +d CO 2则a 、b 、c 、d 等数之和为
A .15
B .14
C .13
D .10
10.在A+B=C+2D 的反应中,已知2.9 g A 跟4.9 g B 完全反应生成6 g C ,且D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则A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 .29
B .49
C .58
D .85
11.电解氯化钠的水溶液,生成物中不可能有的物质是 A .H 2
B .O 2
C .NaOH
D .HNO 3
12.用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证明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容器中物质的总质量不相等的是
13.如下图所示,两个甲分子反应生成三个乙分子和一个丙分子,则从图示获得的信息中,不正..
确.
的是 A .分子的种类在化学反应中发生了改变
B .该反应的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
C .反应生成的丙物质属于单质
D .乙分子中含有一个A 原子,一个B 原子
14.某纯净物A 稍稍加热就分解成NH 3、H 2O 和CO 2,根据这一实验事实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 . A 由四种元素组成
B .A 是化合物
C .A 中含有水
D .A 不稳定 15.镁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中,镁、氧气、氧化镁的质量比是
A .2:1:2
B .24:32:40
C .24:32:80
D .48:32:80 16.下列反应不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 .H 2CO 3== CO 2↑+H 2O
B .2HgO
2Hg+O 2↑ C .2H 2O 2
2H 2O+O 2↑
D .Mg+CuO
Cu+MgO
17.镁带在耐高温的容器中密封(内含空气)加热,在图中,能正确表示容器里所盛的物质总质量变化的是
18.1.6 g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 g二氧化碳和3.6 g水,关于该物质的组成有下列判断:①一定含有C、H元素②一定不含O元素③可能含O元素④一定含O元素⑤C、H 元素的质量之比为3:1 ⑥C、H元素的质量之比为4:1;正确的是
A.①②⑥B.①②⑤C.①③⑥D.①④⑤
19.在A + B = C + D中,已知A、B两种物质各10g,A、B充分反应后,生成C为8.4g,生成D为3.6 g,若A完全参加反应,则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为
A.1:5 B.7:3 C.5:1 D.3:7
20. A、B、C三种物质各15g,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生成新物质D30g;若增加10gA,A与C 恰好完全反应。
则参加反应的B与C的质量比是
A.5︰3 B.5︰2 C.2︰3 D.3︰2
二、选择题(每小题有1~2个答案,10分)
21.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是
A.符合客观事实
B.根据想象
C.根据温度
D.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2.用I2O5可以测定空气受CO污染的程度,发生反应的化学方式如下:I2O5+5CO △
I2+5CO2 ,
根据生成CO2的多少,可以判断CO的含量。
关于这个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参加反应的I2O5的质量等于生成的I2的质量
B.参加反应的各种物质中的氧原子总数等于生成的CO2中的氧原子总数
C.反应物中的元素种类与生成物中的元素种类相同
D.参加反应的I2O5和CO2的质量比等于生成的I2和CO2的质量比
23.在2Na+Cl2==2NaCl反应中,钠元素在反应前后一定不发生变化的是
A、化合价 B最外层电子数C电子层数D质子数
24.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A、B、C、D四种物质,
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
质量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闭容器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属于分解反应
B.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属于化合反应
C.该反应中A、B、C、D四种物质(参加反应或生成)的质量比为22∶9∶111∶80
D.反应后密闭容器中A的质量为22 g
25.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20g,完全反应后,还有2g气体剩余,则原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A.1:4 B.9:1 C.1:9 D.1:1
三、填空题(其余每空1分,共24分)
26.写出下列符号
2个氮原子 3个氧分子氯化亚铁中铁元素为+2价
镁离子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氢氧根离子
27.完成下列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电解水:。
(2)硫磺在空气中的燃烧:。
(3)加热氯酸钾。
(4)有水生成的分解反应:。
(5)有水生成的化合反应:。
(6)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28.自来水消毒过程中通常会发生如下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⑴请写出甲图所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⑵乙图所示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⑶上述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有(填化学式);
⑷D物质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⑸以甲图为例分析,你能总结出的一条结论是。
29.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A、B、C、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
⑴这一反应类型是反应;= g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B可能没有参加该化学反应,也可能是该反应的剂。
⑵写出一例与上述反应类型相同的化学方程式:。
30.科学家正研究在太空建一座把太阳光变成激光的装置, 然后用激光照射添加催化剂二氧化钛(TiO2)的水, 水就能有效地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 即2H2O 2H2↑+ O2↑.某同学看到此
化学方程式, 即想到以下两点:
①水在激光和催化剂的作用下, 能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
②每36克水可以分解生成4克氢气和32克氧气.
你还能想到更多吗?(再任写两点)
③ ; ④ . 四、实验题(每空1分,共9分)
31.(1) 如图是探究质量守恒的实验装置,锥形瓶内插有一根上端系有小气球,下端能与白磷接触的玻璃管.引燃白磷,气球胀大,待锥形瓶冷却道室温后,气球部分缩进玻璃管内,气球缩进的原因是
.若瓶塞上直接插进玻璃管,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
(2)为了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作了一个实验。
试验测定的数据如下(填“>”“<” 或“=”)
①甲:高锰酸钾和试管的总质量为M 克,加热反应后的剩余物和试管的总质量为N 克,则M N ②乙:光亮的提定质量为A 克,其生锈后质量为B 克,则A B
③丙:铁、硫酸铜溶液和烧杯的总质量为X 克,其反应后的混合物和烧杯的总质量为Y 克,则X Y 32.小明同学学了质量守恒定律后,自己查资料得知铁粉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可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于是他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总质量是否发生了改变?请你和小明按下面的过程一起探究:
(1)提出假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总质量 (填“变”或“不变”)。
(2)设计实验方案:按你的假设小明设计了如图装置的实验,实验进行 时把气球中的铁粉倒入稀硫酸中, 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反应后, 你认为天平最终能平衡吗?说出你的理由. 五、计算题(5+4+8)
33.. 把4 g 硫粉放在给定质量的氧气中燃烧,有关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1)第 次恰好完全反应 (2)第 次硫有剩余,剩余 克 (3)第 次氧气有剩余,剩余 克 34. 用氢气还原8克氧化铜,可以得到多少克铜?(H 2+CuO==Cu+H 2O )
35.将20克高锰酸钾在试管中加热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发现固体质量减轻了1.6克。
求:
(1)生成氧气的质量
(2)已分解的高锰酸钾的质量
(3)试管中的剩余固体有哪些,质量分别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