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学题库

财政学题库

财政:财政是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运用公共权力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特殊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

国家分配论:财政产生的原因有两个:剩余产品的出现和国家的产生。

经济基础、政治前提社会公共需要论:财政产生的原因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财政分配形式是如何发展的:力役——实物——货币。

公共财政:公共财政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要求的一种比较普遍的财政形态,即政府财政将按社会公共需要的原则来确定其职能和开支。

财政学:财政学是研究人们如何借助于政府制度,最大限度地利用稀缺资源来最好地达到效率与公平两大经济目标的学问。

市场失灵:所谓市场失灵,是指依靠市场机制的运转无法达到社会福利的最佳状态。

外部效应:在现实经济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即某人或某家企业的活动给他人或其他企业造成了不利或有利的影响,但他并没有因此提供补偿或取得报酬,这种现象就是外部性。

前者一般称为外部不经济或负外部效应,后者一般称为外部经济或外部正效应。

(1)外部负效应与资源配置导致产量过多(2)外部正效应与资源配置导致产量不足公共产品: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非排他性的产品。

公共产品的特点一是非竞争性,二是非排斥性。

公共产品的分类1.按公共品的性质,分为纯公共品和准公共品。

2.按公共产品的共用地域,分为全球性共用品、全国性共用品、区域性共用品和地方性共用品。

市场为什么不能提供公共产品市场无法防止分文不付的人得到这种产品,不能解决免费搭车问题。

但公共产品却是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这就产生了市场失灵。

财政职能:所谓财政职能,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财政本身固有的功能。

它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而非财政概念决定的;经济条件不同,财政职能也不同。

资源配置职能:通过财政收支活动及相应财政政策的制定、调整与实施,实现对社会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的结构与流向进行调整与选择。

政府通过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运用,可以达到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实现资源结构合理化、经济与社会效益最大化等政策目标。

资源配置职能的内容(1)调节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的配置(2)调节资源在不同产业间配置(3)调节资源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之间配置(4)调节资源在政府内部的配置收入分配职能:所谓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对市场活动产生的收入分配进行调整,通过收入转移或税收政策改变市场初次分配的结果,其目标是实现社会所认可的收入分配的公平状态。

公平的标准(1)规则公平(2)起点公平(3)结果公平一般说来,收入分配差距的大小可以作为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的测量尺度。

但需要注意的是,对公平的理解受人们价值判断的左右。

而价值判断在不同社会、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甚至在所有这些情况下的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

衡量收入的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有哪些:(1)贫困线:贫困线是用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处于贫困状态的一个指标,国际上比较常用的确定贫困线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人们的收入状况来确定;二是根据满足人们基本生活水平所必需的货物和服务来确定,即根据维持基本生存需要摄取多少热量、蛋白质、需要的衣物、住房面积,赡养系数,卫生教育等来确定。

贫困线具有多样性、动态性。

(2)贫困缺口率:贫困缺囗率.又称相对贫困指数,它由贫困缺口除以所有贫困人口达到贫困线所需要的收入的总和得出。

贫困缺口率主要用来衡量所有贫困人囗的平均收入与贫困线之间的差距,并通过贫困缺口率的高低来衡量贫困状况的变化程度。

(3)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家庭群占GDP的份额或货币收人的份额(4)洛伦兹曲线(5)基尼系数:如果基尼系数在0.2以下,收入分配高度平均;如果在0.2-0.3之间,收入分配相对平均;如果在0.3-0.4,收入分配相对合理;如果在0.4以上,收入分配差距偏大。

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及对策从理论上讲,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有以下五种因素:一是受教育训练机会的不同;二是天赋能力的差异;三是人们拥有财产的不同;四是人们操纵市场的能力不同;五是其他偶然因素的影响,如疾病、事故和其他不幸等。

上述因素所造成的不公平一般都属于机会不公平。

一般而言,财政支出政策适合于解决机会公平问题,而税收政策更有利于促进结果公平。

经济稳定职能:所谓经济稳定职能,是通过财政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调整,以使整个社会保持较好的发展状态,以致于达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政策目标的财政功能。

经济稳定职能的内容关键:一是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供求总量的大体平衡;二是调节社会供求结构,实现社会供求结构合理。

如何执行经济稳定职能1.如果存在非自愿性失业,政府就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

2.如果存在通货膨胀,政府就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防止经济过热。

3.如果经济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政府就采取中性财政政策,保持原有的政策格局。

政府失灵:政府不能实现帕累托效率结果或不能以公平的方式再分配收入的一种现象。

如何救治政府失灵:进行宪政改革;寻找合适的政府角色定位;削减政府权力的增长。

财政收入:是在一个财政年度内,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通过一定渠道和形式占有的由政府集中掌握的社会产品,在货币经济条件下,这种社会产品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资金。

试论述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经济体制、传统与习俗、价格、政府职能范围税收:税收是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强制地、无偿地参与剩余产品分配而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税收的三大形式特征是什么?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税收原则是什么?财政原则、公平原则、效率原则。

1、什么是财政原则:一国税收制度的建立和变革,都必须有利于保证政府财政收入,亦即保证政府各方面支出的需要。

2、要求:充足性,即通过征税获得的收入能充分满足一定时期财政支出的需要。

为此,就要选择合理的税制结构模式,尤其要把税源充裕而收入可靠的税种作为主体税种。

弹性,即税收收入能满足财政支出不断增长的需要。

1、什么是公平原则:从税的角度看,公平是指纳税负担同纳税人的纳税能力相同,它包括纵向公平和横向公平两个方面。

所谓纵向公平,是指具有不同纳税能力的纳税人必须得到不同的税收待遇,即对具有不同纳税能力的人征不同的税;所谓横向公平,是指对具有同等纳税能力的人给予相同的税收待遇,征税后,纳税人之间的生活水平或收入水平比率不发生变化。

2、公平的标准:机会原则、受益原则、负担能力原则1、什么是效率原则:使因征税所导致的经济损失最小,它包括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率两个方面。

2、内容行政效率:所谓行政效率是指税制在保证政策贯彻执行、完成任务的前提下,使征收费用(征税费用和纳税费用)降到最低程度。

经济效率:因税收征纳活动所导致的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损失最小税收制度要素:向谁征税——纳税人向什么东西征税——征税对象征多少税——税率什么环节征税——纳税环节什么地点交税——纳税地点什么时候征税——纳税期限特殊情况如何处理——加税和减免税不交如何处理——违章处理纳税人: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也称纳税主体。

征税对象:征税所指向的客体,表明对什么东西征税。

征税对象可以是商品、货物、所得、财产,也可以是资源、行为等。

征税对象的计价——计税依据。

什么是:是计算应纳税额的根据,国外通常在狭义上将其称为“税基”。

计税依据的分类计税依据分为两类:一类是计税金额,另一类为计税数量。

征税对象的分类——税目。

什么是税目:税目是征税对象的具体项目,体现某一税种具体的征税范围和广度。

分类:税目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列举性税目另一类是概括性税目税源:税收收入的来源,即各种税收收入的最终出处。

简述消费税的概念和目的。

消费税是以特定消费品为课税对象所征收的一种税。

目的是为了调节产品结构,引导消费方向,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简述营业税的征税范围。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的应税劳务、转让的无形资产和销售的不动产。

应税劳务是指属于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税目征收范围的劳务税率:即应征税额与征税对象或计税依据的比例,是计算税额的尺度。

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有何异同?(1)全额累进税率,是指对征税对象的全部数额,都按其所适用等级的百分比计算应纳税额的累进税率。

这种累进税率的特点:一是纳税人的全部应税对象虽按累进原则确定负担,但在具体计算税额时,相当于按比例税率计税;二是当征税对象处于两个级距的临界点时,税收负担会呈现出“跳跃式”增减变化,甚至出现税额增量大于征税对象增量的不合理情况。

(2)超额累进税率,即以征税对象数额超过上一级的部分为基础,对征税对象的不同等级部分,分别按照不同百分比计算税额的累进税率。

其主要特点:一是实行分级或分段计税,同一征税对象可能适用几个等级的税率;二是实行超额计税,仅对征税对象数额中超过上一级的部分,按较高税率计税,避免了全额累进税率在两个级距临界点处,征税对象的负担剧增剧减的缺陷;三是在具体计算税额时,不必采用分级分率计算的繁琐方法,而是代之以较为简化的“速算法”。

起征点和免征额有何区别?所谓起征点,即税法规定对征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数额。

课税对象的数额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应就征税对象全额依率计征。

所谓免征额,即税法规定征税对象总额中免于征税的数额。

免征额部分一律不征税,仅就超过免征额的部分依率计税。

起征点和免征额虽然都属于税收优惠照顾措施,但两者优惠政策的重心不同。

其中,前者体现税收的重点照顾政策,后者体现税收的普遍优惠政策。

我国一般将税种如何分类①按税负能否转嫁,分直接税与间接税直接税:凡由纳税人自己承担税负,不发生转嫁关系的税。

如所得税和财产税。

间接税:凡纳税人可将税负转嫁与他人,发生转嫁关系,由他人负担的税。

如商品税②依据课税对象的性质不同,分商品税、资源税、所得税、财产税、行为税③按税收管理权限,分中央税、地方税和共享税④按税收的计税依据标准划分,可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从量税:以进口商品的重量、长度、容积、面积等计量单位为计税依据。

⑤按税收与价格关系划分,可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

决定税制结构模式的因素是什么?1、经济发展水平2、税务管理能力3、财政支出结构4、税收政策目标。

我国规定的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项目是什么?①工资、薪金所得②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③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④劳务报酬所得⑤稿酬所得⑥特许权使用费所得⑦利息、股息、红利所得⑧财产租赁所得⑨财产转让所得⑩偶然所得⑪其他所得。

简述非税收入概念、特点。

政府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