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专项设计说明书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专项设计说明书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专项设计说明书㈠编制设计依据㈡设计指导思想1、遵循《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严格执行区域和局部“两个四位一体”的综合防突措施。

2、根据“通风可靠、抽采达标、监控有效、管理到位”的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要求,因地制宜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建设安全、高效、环保的矿井。

3、重视区域防突工作,应做到“多措并举、可保必保、应抽尽抽、效果达标”。

4、经济合理、技术可行、安全可靠、方便实用。

㈢存在主要问题及建议1、矿井建设及生产过程中,条件具备时,应委托资质单位进行煤层瓦斯基本参数的补充测定及突出危险性鉴定工作。

2、设计首采4煤层,由于4号煤层具有突出危险性,采掘作业前应采取区域和局部两个“四位一体”综合防突措施,在确保抽采达标的情况下,做好首采煤层的回采工作。

3、根据地勘报告,矿井各煤层瓦斯含量高,矿井在编制采掘计划时应考虑足够充分的预抽消突时间,提高瓦斯预抽率,确保区域消突达标,做到“不掘突出头,不采突出面”。

4、根据矿井初步设计,煤巷布置综掘工作面,采用底板瓦斯抽采巷穿层钻孔预抽顺槽条带区域煤层瓦斯的区域消突方法,在保证充分预抽消突的前提下还需做好区域消突效果检验,经区域验证为无突出危险时,方可在采取相应安全防护措施的前提下进行综掘作业。

5、矿井配备了专门的防突机构和专职的防突人员,应加强防突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管理。

6、矿井在今后的防突工作中,应不断摸索和研究突出指标在该矿的敏感性情况和临界值,进一步搞好矿井的防突工作。

一、矿井基本概况㈠井田概况1、交通位置某某井田位于某某城北东部,属某某乡管辖。

井田东西长约8km,南北宽约4.6km,面积35.92km²。

其中,一期矿区围:西、东分别以1、J4勘探线为界,北至探矿权边界,南到F5断层和拐点、拐点与拐点的连线为界,东西长约3.5km,南北宽2.0~4.7km,面积11.38km²。

区没有铁路及水路,交通以公路为主。

贵毕高等级公路及G321国道经过井田南部,距离某某矿井约15km;某某至金沙公路(X039)由南向北经过本矿井东侧,为本矿井场外道路连接提供了比较方便的条件。

井田交通位置见图1-1。

2、地形地貌井田地处高原西北部,系某某北高原过渡带,属高原岩溶丘陵地貌。

地形地貌受区域性地质构造和岩性控制,总体上地势具“北西高、南东低”之特点。

井田最高点位于西部马鞍侧山顶,海拔1462.9m;最低点为东南部大洞暗河入口处,海拔1165m,相对高差最大达298m。

区一般高差在100~200m之间。

3、地面水系井田无较大常年性地表水体,仅有小溪沟分布,流量受大气降水控制,雨季暴涨暴落,旱季流量甚微。

据对4条小溪观测资料,流量0.4544~6.4706l/s。

井田北部边界外缘的岩脚寨溪,流量相对较大,达0.04418~29.2950 m3/s。

4、气象特征井田位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宜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据某某气象局提供的气象资料,极端最高气温35.4ºC (1958年7月),极端最低气温-10.4ºC(1977年2月),年平均气温13.8ºC,年平均降水量1005.2 mm,平均相对湿度为82%。

风向多为南风和偏南风。

由于受区域性气候的影响,春旱、倒春寒、冰雹、夏旱、暴雨、秋绵雨、冬霜冻等灾害性天气,时有出现。

5、电源条件某某现有某某、林泉及某某110kV变电站三座。

某某110kV变电站安装31.5MVA和20MVA主变压器各一台,三回110kV电源分别引自市至林泉110kV变电站再至某某的110kV供电线路和某某110kV变电站以及猫跳河六级水电站。

林泉110kV变电站安装10MVA主变压器两台,110kV电源是T接于市至某某的110kV线路上。

某某110kV变电站安装40MVA主变压器一台,两回110kV电源分别引自金沙电厂和某某110kV变电站。

本矿井拟在工业场地建35/10kV变电所,一回35kV电源引自某某110/35 /10kV变电站,导线采用LGJ-150 mm2钢芯铝绞线,长度约9km。

另一回35kV电源引自某某110/35/10kV 变电站,导线采用LGJ-150 mm2钢芯铝绞线,长约14km。

本地区电网系统结构合理,某某矿井的供电电源可靠。

6、水源条件井田无较大常年性地表水体。

根据《某某某某煤矿新建工程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及其批复意见,采用133泉作为生活用水供水水源。

矿井的正常涌水量为260m3/h,能满足矿井的生产用水水量要求,经矿井水处理站处理后可作为井下消防洒水、选煤厂生产补充用水、地面消防用水、浇洒道路及绿化用水等。

7、通信条件某某已形成了由光缆或微波传输的通讯网,通讯系统均已实现程控化。

通讯畅捷。

本矿井通讯条件已经具备。

8、地震情况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及《建筑抗震设计规》(GB50011-2001),某某境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

㈡地质特征1、井田地层特征井田仅发育沉积岩,无岩浆岩分布。

出露地层由老至新有:三叠系下统夜郎组玉龙山段上部、九级滩段、茅草铺组及第四系。

下三叠统夜郎组玉龙山段下部、沙堡湾段、二叠系上统长兴组、龙潭组及下统茅口组,均未出露。

区地层由老至新叙述如下:⑴二叠系(P )①下统(P 1):茅口组(P 1m )为浅灰色厚层状石灰岩,致密,产蜓、腕足类等动物化石,与上覆龙潭组呈假整合接触。

组厚 >50m(钻孔)。

②上统(P 2)a 、龙潭组(P 2l )本区的主要含煤地层,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含煤岩系,主要由灰、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泥岩及少量细砂岩组成,中夹7-9层石灰岩及泥灰岩,底部为0-9.50米为浅灰色铝土质泥岩。

含煤14-20层,其中,全区可采煤层二层(4、9号),局部可采煤层3层(5、8、12号)。

灰岩和钙质泥岩中产腕足类、瓣鳃类、掘足类等动物化石,有Oldhamina (欧姆贝)、Uncinunellina ( 准小钩形贝)、Pugnax(狮鼻贝)、Dentalium(角贝)等。

组厚116-141m ,平均厚125.59m 。

根据岩性、岩相及含煤性,可分为上、下二段:(图1-3-1)。

◇下段(P 2l 1)龙潭组底界至标三顶界。

为典型海陆交互相沉积,灰岩夹层较多(4-6层),由5-6个“灰岩-砂泥岩-煤层”小旋回组成,代表大约6次海平面“升-降”过程。

该段碎屑岩中,波状、透镜状、脉状等潮汐层理和砂泥岩互层层理较发育,含动物和植物化石,多呈碎片状,属潮坪环境产物。

其间的灰岩多含泥质,富含动物化石,属台地相或间湾沉积。

底部为铝土质泥岩,含较多铁质,似属风化壳产物,厚0-9.5米,局部缺失(如309、302孔)。

下段厚54-72m,平均厚64m。

该段标志层有:标五、标四、标三。

含煤性相对较差,含煤7-10层,其中,局部可采煤层1层(12号)。

◇上段(Pl2)2标三顶界至龙潭组顶界。

含煤7-11层,含全区可采煤层2层(4、9号),局部可采煤层2层(5、8号)。

段厚57-78m,平均厚64m。

根据岩性、岩相及古生物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B3-B2):岩性较粗,以粉砂岩、细砂岩为主,砂体厚3-7m,最厚者达13m,各种交错层理发育,盛产植物化石或碎片,无灰岩和海相夹层,为三角洲相沉积,可能属于黔北三角洲之一部分。

其含煤性甚好,是全区可采煤层(4、9号)的赋存部位,煤层稳定性较好。

此外,局部可采煤层(5、8号)亦发育在该部位。

上部(B2-B1):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岩性较下部变细,以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为主,间夹灰岩3-4层,大约由3个“灰岩-砂泥岩-煤层”小旋回组成,代表至少3次海平面的“升-降”过程。

碎屑岩中,潮汐层理发育,亦属潮坪相沉积。

灰岩及钙质泥岩中含腕足类等动物化石。

上部含煤性差,只含薄煤层2-3层,一般不可采。

c)b、长兴组(P2为深灰色中厚层状含燧石灰岩、灰岩,下部有时夹泥质灰岩及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偶含一层煤线;顶部为一层厚0.05-0.30m灰绿色薄层状蒙脱石粘土岩,是二叠系与三叠系的分界标志。

盛产腕足类等动物化石,有Haydenella sp.(海登贝)、Meekella sp.(米克贝)、Orthotetina sp.(准直形贝)、Uncinunellina sp.(准小钩形贝)等。

组厚27.9(B206孔)-44.6(502孔)m,平均35m。

)⑵三叠系(T):下统(T1y)①夜郎组(T1为一套灰、灰紫、紫红色薄至中厚层状钙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与石灰岩、泥质灰岩间互组成,具有明显的“三分性”。

与下伏二叠系长兴组呈假整合接触。

组厚416-422m,平均厚418m。

根据岩性,自下而上分为三段:y1)a、沙堡湾段(T1为灰色、灰绿色薄层状钙质泥岩,中下部夹泥质灰岩薄层。

产瓣鳃类动物化石。

段厚7-45m,平均厚19m。

b、玉龙山段(Ty2)1地表仅分布于北部黄沙槽、孔家坡一带和西部猫猫冲等地,只出露上部。

据钻孔资料,段厚233-262m,平均厚254m。

可分为上、下亚段:y2-2):主要为灰、浅灰色中厚-厚层状石灰岩。

顶部为鲕粒灰岩,厚约◇上亚段(T127-69m,一般30-40m;中下部时夹泥质灰岩。

该亚段灰岩,质地较纯,岩溶裂隙发育。

亚段厚约112-140m,平均126m。

◇下亚段(Ty2-1):主要由灰色薄-中厚层状泥质灰岩、灰岩、泥灰岩及钙质泥岩组成。

1顶部常有一层泥灰岩间夹薄层至片状钙质泥岩,岩芯中呈“薄饼状”,易剥落;中下部为一层灰岩,岩溶裂隙亦较发育。

产瓣鳃类等动物化石。

亚段厚约110-156m,平均128m。

c、九级滩段(Ty3)1为灰紫、紫红色砂泥岩夹一套泥质灰岩,亦具“三分性”。

段厚124-145m,平均厚144m。

根据岩性,可分为三个亚段:y3-1):地表一般出露不全,仅北部黄沙槽、孔家坡和西部猫猫冲等地◇第一亚段(T1出露较全。

为灰紫夹灰黄、灰绿色薄层状泥质粉砂岩、钙质泥岩,常夹薄层状泥质灰岩。

产瓣鳃类动物化石。

亚段厚41-50m,平均厚46m。

y3-2):灰色中厚层状泥质灰岩,泥晶至微晶结构,具缝合线构造,夹◇第二亚段(T1灰绿色钙质泥岩薄层。

亚段厚14-22m,平均厚19m。

y3-3):紫红、紫灰色薄层状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中上部夹一层◇第段(T11.5-2.0m厚的浅灰色薄层状泥质灰岩。

产瓣鳃类动物化石。

亚段厚77-80m,平均厚79m。

②茅草铺组(Tm)1主要分布在井田的边缘地带及外围,或作为“戴帽”残留于部分山顶。

为灰色中厚-厚层状灰岩,具锯齿状缝合线,岩溶裂隙发育。

底部夹浅灰色、灰紫色薄层状泥质灰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