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下课后诗歌鉴赏答案

七下课后诗歌鉴赏答案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作者王维,字摩诘,唐代(朝代)诗人。

2、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答: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长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3、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答:本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刻画了一个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

4、“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独”字好在哪里答:“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5、谈谈本诗的表现手法答:①用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②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

③通过“独坐幽篁、弹琴、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明月”这一高洁的物象,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峨眉山月歌》作者是唐代(朝代)的李白(姓名)。

2.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抒发了作者离乡江行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4、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答: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

5、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答: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6、“影入平羌江水流”中的“影”指的是什么这一句话既有明写又有暗写,明写的是什么,暗写的又是什么答:月影。

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7、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答:同意.总诗以月为线索。

抒发了思友之情.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8、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当时是从清溪出发,沿着平羌江行进,路过渝州,到三峡去。

这首诗的第一句描写的是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的情景;第二局描写的是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的情景.俗语把上弦或下弦时的缺月叫月牙,诗中称作半轮。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一、(1)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诗人“闻折柳”后,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答: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所以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闻折柳”。

(2)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听到《折杨柳》笛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意对即可。

2、3两题是紧密相联的,不理解《折杨柳词》为唐代赠别、乡思名曲就不可能得分,不理解折柳赠别是唐代著名风俗也不可得分。

在这里,实际上考的是考生的文化素养和底蕴。

)(或“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二.1、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答:“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2、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答:“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3、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1根据诗句,诗人是在向什么方向行进的途中逢入京使的答案:诗人是在从京城向西行进的途中逢入京使的.此时作者东望故园,“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回望东面则表明作者面向西而行。

2、“凭君传语报平安”中的“传语”一词用现代的话怎么讲答:传语:捎口信.因为诗中有证据表明是口信(马上相逢无纸笔,无纸无笔,只好向家里捎口信报平安了)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4、“故园”和“龙钟”各是什么意思答:故园:指长安,诗人曾住此。

龙钟:湿漉漉,泪水很多的样子.《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对诗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写的是安徽滁州西涧的景色。

B.“独怜”句中的“怜”是可惜、可怜的意思,“涧边”就是河边、水边的意思。

C.“上有”句中的“深”,有树木茂盛、枝叶繁茂之意,写出了画意般的深邃。

D.这首诗在看似平常、平静的写景中,不动声色地蕴藉自己的心迹,这是本诗的高妙之处。

2.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首句写作者俯视水边,看到的是一幅百草丰茂、郁郁葱葱的绿色画面,暗示这是一个暮春时节。

B.第二句作者从俯视转为仰视,通过对照、映衬的手法,写出了画面的幽美和谐,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C.第三、四句打破了前两句的均衡和谐,既有飞动的情景,又有潮声、雨声的交响,渡船横卧又和春潮飞雨融会在一起,增强了画面的立体美感。

D.全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极写滁州西涧的春景,静中有动,画中有声,而写动景和声响则是为了衬托画面之静。

3、这首诗写诗人春游时所见到的情景,前两句写的景象有:涧边幽草和深树黄鹂,后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

4、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答:情感:喜爱。

体现情感的字是:怜。

5、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答:意象:春潮、雨、野渡、舟自横。

意境: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

感情: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作者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寻常”“几度”各是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什么作用答:寻常:平常。

几度:多次。

这两个词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答: 现在正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时节再次遇见了您.“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在.表达了作者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时事之凋敝丧乱与人生之凄凉飘零的无限感慨.4、“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答:“落花时节”既是交待与友人相逢的季节——暮春,有暗喻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局面,还暗指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这四个字写得十分含蓄深沉。

5、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以及思想感情。

答:前两句言过去之盛,为下文做铺垫,后两句写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事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1、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首诗前两句展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答:暮色苍茫中,青山深处,竹林寺掩映其中,袅袅钟声,从寺院飘出,如千里跫音,若有若无。

2、这首诗中的“独”字写出了什么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独”字写出了诗人伫立日送、友人独自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作者依依不舍之情,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

3、解释后两句诗的大意:背着斗笠,披着夕阳的余辉,独自向青山归去。

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含蓄而有韵味地描写诗人怎样的情景答:雨夜等候客人。

2、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此时怎样的心情答:落寞、失望、焦躁、怅惘答:在一个烟雨迷蒙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

直到半夜诗人也没有等到他约请的朋友,只好一个人伴着昏黄的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棋子震落了灯花。

4、第四句诗中的“闲”字能否改为“忙”字为什么答:不能。

因为“闲”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

“忙”字则与诗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情不协调。

5、“闲敲棋子落灯花”中“敲”字用得好,请简述理由。

答:是一个细节描写,写出了诗人约客久候不到,内心十分焦燥的心情。

答: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

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

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7、对“黄梅时节”所表明的时令,判断正确的一项是(C )A.早春 B.暮春 C.夏季 D.秋季8、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品味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前两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以“热闹”的环境来反衬雨夜的“寂静”。

B.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C.第三句点题,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了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论诗赵翼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诗歌第一句中的“李杜”指谁答:李白杜甫2.诗中采用了怎样的手法突出了作者怎样的观点答:古今对比。

古今之人对李杜诗篇的态度对比。

突出了唯有创新,才能领时代之风骚的观点。

3.整体感知全诗,作者就“论诗”提出了什么见解主张答: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拟。

4.前两句诗中,作者为什么要评论李杜诗歌的“不新鲜”答: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为例。

以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

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惟古人是从。

可见,作者也不是为了说李杜诗不新鲜而作前两句,更重要的是想反衬后两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