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初一语文诗歌鉴赏教案

2019初一语文诗歌鉴赏教案

2019初一语文诗歌鉴赏教案
古诗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目标】
1.巩固基础知识,熟记记重点字词
2.复习教材内容,吃透课内难点
3.学会鉴赏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趣味诗歌:
世上最长的脸——去年一滴相思泪,今年刚流到腮边。

最快的船——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最高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最深的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二、判断修辞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6.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7.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9.吹面不寒杨柳风。

10.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1.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三、修辞方法及作用
(1)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对比——突出事物特征,表达强烈感情。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

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7)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8)用典——在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

可以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

(9)互文——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理解时又应该合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法。

互文修辞的运用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10)借代——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可以使行文简洁、精练,风趣幽默。

(11)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四、常见问题设置
1.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XX这一修辞手法的?
提问变体:
1.请赏析某句诗的妙处。

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修辞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三大类。

五、总结解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步骤一)
2.结合诗句内容解释怎么用这种修辞手法。

突出了什么特征。

(步骤二)
3.这种修辞手法的描写效果以及如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感情。

(步骤三)
【例题精讲】
(一)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赏析“月如钩”中“钩”字的妙处。

(3分)
2.“剪不断,理还乱”以丝喻愁,写出了离愁怎样的特点?(2分)
【答案】
(1)运用比喻,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钩”谐音“勾”,勾起词人离愁别恨,为下文直抒胸臆铺垫蓄势。

(2)“剪不断”写出离愁繁多和绵长的特点;“理还乱”写出离愁的纷繁杂乱,难以理清的特点。

(二)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 这首诗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之情。

2.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
3.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答案】1.依恋 2.春风、柳条、藤蔓、黄莺
3.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表达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
昭君怨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

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

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2.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
【答案】1.梅。

两个“道是”句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花栽种在农家院内。

2.用对比的手法。

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

(四)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眷泥更护花。

1.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

(2分)
2.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分)【答案】1.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故乡)。

2.诗人以罗红自喻,以落红护花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

【课后练习】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①排闼:闯进门来。

闼,小门。

1.“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

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点明拟人具体内容)。

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

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江上
董颖①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②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③。

【注】①董颖:北宋诗人,一生为生计常年奔走异乡。

②摩挲:用手抚摸。

③钓舟:指行舟。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2.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

(2分)
【答案】1.答案:表达了羁旅孤客的离情別绪或对羁旅漂泊的愁绪。

或离別的依恋之情。

或对结束羁旅漂泊的期盼。

评分:答出其中一种得2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其它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2.答案示例:构思一:新颍別致,古代诗人笔下“柳”总与“別”相关,此诗却把“柳”与“不别”搭在一起,字面上不诉说怨思离情,读者却能心领神会,可谓不落窠臼,巧妙之至。

构思二:思路严谨。

总体由远望写到近观,由所见到所思。

具体看,由江水到天空,由双鸥飞翔到反顾自身处境,进而引发与柳树的对话。

脉络贯通,水到粱成。

写法一:运用衬托,以双鸥相伴相随衬托诗人的孤寂;以江天景致的空旷衬托柳树钓舟的渺小,进而创造出开阔明朗的意境。

写法二:动静结合。

如一二句分別写静景动景,既表现出境界的开阔,又表现出画面的生机活力。

写法三:虚实相生。

如第三四句将“摩挲沙边柳”与想象柳树“成阴系钓舟”相结合,虚实相生,耐人寻味。

语言一:用同“万顷”“一双”数量上的对比,写出秋景的辽阔澄明,也使形象鲜明突出。

或用“系”宇,不仅抒写出了惜别的心情,而且切合柳枝修长的特点,造语堪称天然而含蓄,新颍而贴切,语言二:运用修辞。

用“摩挲”“汝”将柳树拟人化,既赋予柳树以人情,又別具匠心,传达出诗人的心声。

或“镜天飞雪”运用比喻,将天空的明澈与鸥鸟的姿态色彩生动表现出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