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厂品控之原料篇
赤霉病玉米
水泡过的玉米
赤 霉 病 玉 米
曲 霉 病 玉 米
陈 化 玉 米
烘干玉米
好玉米
陈化玉米与脂肪酸值
• 人们把玉米在自然条件下贮存过程中,营养 成份自然的变质称为陈化,已经发生陈化的 玉米,称之为陈化粮。 • 脂肪酸值反映出玉米陈化的程度 • 脂肪酸值(mgKOH/100g)
<30 当年 好 30---50 储存1-2年 较好 50---70 储存3年 一般 70---100 > 3年 差 >100 很差,不能用于饲料
40
81 121
5
10 15
30
60 90 30
容重对价值的影响
玉米容重的大小反映玉米子粒的饱满度、完整度、 均匀度和籽粒的大小,容重越大子粒中含的营养物 质也越多。 一般情况下玉米的价值判断:25克/升容重相当于1 %水分 a:水分15%容重710地产玉米=水分14%容重685玉 米 b:水分13%容重660东北玉米=水分14%容重685玉 米 这是操作东北玉米的理论依据,也是品管使用玉米 的依据。 出现a b等值情况,选b不选a (干物质 标准差)
饲料用油脂的质量评价方法(一)
• 1、油脂水解、酸败的程度:酸价、皂化率、含皂 量、不皂化物 酸价≤5mgKOH/g;皂化率≥98% • 2、油脂被氧化程度:过氧化值、TBA值、p-茴香胺 值、羰基价、氧化酸 六和目前用TBA值,要求TBA≤5ppm,植物油用过氧 化值衡量,不必测TBA值,过氧化值<6mmol/kg • 3、油脂组成:脂肪酸、碘价 每种油脂的碘价均有其特定值,如鱼油在150以上, 豆油在120-130之间,菜籽油为110,猪油为70-80, 棕榈油30左右,若碘价与样品名称不相符则应查找 原因。
豆粕的价值评估与使用
其原因是去皮豆粕在本例中最主要的优势在 于其本身含蛋白和能量均高,从而在配方中 留出了更多的空间来容纳更多的玉米,减少 价格昂贵的脂肪用量。也就是说,去皮豆粕 在饲料配方中的实际价值会远远超过按单一 营养成分计算的价值。
豆粕的价值评估与使用
那么,在本例中去皮豆粕的实际价值究竟是多 少呢?这里我们要引入“影子价格”这一概念。 所谓影子价格,是指在给定的原料价格结构条 件下,在配方中被选中的某一饲料原料(如本 例中的去皮豆粕)开始被其他原料所取代的价 格;或者指某一未被选中的饲料原料(如本例 中的带皮豆粕)开始进入配方中的价格。较为 先进的配方软件,可在筛选配方的同时计算并 显示出原料的影子价格。一个原料的影子价格 反映了该原料在配方中的实际价值。
精氨酸%
赖氨酸% 蛋氨酸%
0.39
0.26 0.18
0.7
0.36 0.21
0.31
0.1 0.03
蛋+胱氨酸%
苏氨酸%
0.37
0.31
0.45
0.36
0.08
0.05
使用小麦注意的几个问题
• • • • 陈化粮问题 虫蚀问题 新小麦的后熟性质 用量大时的抗营养因子问题
红白皮小麦差异
原 因: 种皮内含有色素,称色素层,红皮小麦种皮 较厚故色深。 差 异: 红皮小麦皮层厚,透水透气性差,后熟期较 长,红皮小麦大多为硬质麦,麦粒结构紧,出 粉率低。
饲料用油脂的质量评价方法(二)
• 4、油脂掺假:方法不断翻新 掺水:静置分层、电炉加热 掺入矿物油、生物柴油: 240℃加热减重 掺米汤:KI-I2法 掺油渣、沙土、皂角:石油醚不溶物 • 5、油脂卫生指标: • 不可能用某一个指标来全面衡量油脂的质 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自己尝尝
240℃加热减重的作用
对霉变玉米进行检查区分
• 田间毒素:赤霉烯酮、呕吐毒素、 T-2毒素、 伏马毒素 • 仓储毒素:黄曲霉毒素(AFB1)、赭曲霉毒 素(OA) • 03年河南赤霉病玉米的毒素情况: F-2:24000ppb DON:150ppm • 畜禽耐受情况:F-2:猪:200-400ppb DON:猪:1ppm 禽类:5ppm
注意几个问题
• 籽与绒的量过多影响蛋白测定准确性,如 何取样与制样? • 棉籽的质量(新与陈) • 棉粕脱绒.脱壳的程度(粗蛋白含量和粗纤维 含量) • 棉粕的加工工艺对棉粕蛋白品质影响很大 • 严禁热打包
七、花生粕
• • • • • • 外观:淡褐色至黄褐色,有花生香味 水分<12.0% 粗蛋白质>48.0% 粗纤维<7.0% 粗灰分<8.0%(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 黄曲霉毒素<50ppb
饲料厂原料鉴别与品质控制
培训材料
一、玉米
• 主要控制指标:水份、霉变、含杂、不完 善粒、容重、脂肪酸值。感观非常重要! • 一般要求:水分≤15%,霉变粒≤1%(猪用), ≤3%(禽用),杂质≤1%,不完善粒≤5%, 容重≥660g/l,脂肪酸值≤70 mgKOH/100g (乳猪用玉米≤ 40mgKOH/100g)
要将赤霉病玉米单独算出:
控制目标:<1%, F-2 24000*1%=240ppb DON 120*1%=1.2ppm 理想目标:<0.5% ,F-2 24000*0.5%=120ppb DON 120*0.5%=0.60ppm=60ppb 拒收范围:>2% , F-2 24000*2%=480ppb DON 120*2%=2.40ppm 调控范围:1~2%应据市场及仓库存货而定。 乳猪料玉米:建议单独存放,赤霉籽应<0.5%。
玉米价值采购
14%水分2020元
17%水分1980元 该买哪种?
二、小麦
• 主要控制指标及感观判断:参照玉米指标。
• 一般要求:水分≤12.5%(新小麦≤13%), 霉变粒≤1%,杂质≤1%,不完善粒≤5%,容 重≥760g/l)
小麦与玉米相比较
• 粗纤维含量与玉米相当 • 粗脂肪含量低于玉米
• 由于原料价格上仰,菜粕灰分偏高,还存 在掺有茶籽饼等原料。
六、棉粕
• 外观:黄褐色、暗褐色、暗红色,具有棉 籽的香味。注意浅色的比深色的好 • 水分<12.0% • 粗蛋白质>40.0% • 粗纤维<12.0%(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 • 粗脂肪<3.5% • 粗灰分<7.0%(第二因素) • 游离棉酚<0.12%
红皮、白皮小麦价值差异
品 种 粗蛋白 13.1 11.2 赖氨酸 0.38 0.34 蛋氨酸 0.25 0.23 苏氨酸 0.36 0.32
白皮小麦 红皮小麦
差
异
1.9
0.04
0.02
0.04
吨成本
吨小麦氨基酸成本差异16元
小麦如此高的用量,其氨基酸也应成为关注点!
三、油脂类
●外观:正常的颜色、气味、比较澄清(植 物油),不应混入其它杂质。粘度适中 ●水分:取少量放在烧杯内,电炉上加热, 观察其变化情况。 ●理化指标:油脂的组成非常复杂,原料多 种,评价困难。传统指标过氧化值已证实 不再能用;酸价也因搀假者加碱而失去了 原来的衡量油脂水解程度的意义,但仍有 一定的参考价值。
品质判断:
①颜色与加热温度:颜色深,加工温度高, 品质差 ②双低菜粕:进口为黄(黄褐)色,国产双低颜 色偏红 ③菜籽饼制成的菜粕——二次粕(Cp=39% ) ④溶剂油的残留 ⑤水分的高低
影响菜粕质量的因素
• 影响能值的因素: • 菜籽外壳,粗纤维含量,种皮外壳中单宁的含 量,以及榨油工艺的影响(残留油脂的多少) • 影响蛋白品质的因素: • 榨油加工工艺的影响非常严重.
加工方法 直接浸出法(美国) 预压浸出法(加拿大) 螺旋压榨法(四川)
赖氨酸含量%
2.1
2.0
0.67-1.08
菜粕质量控制(存在情况)
• 菜粕的质量随季节变化很厉害,新菜籽才 下(6月份)来时,菜粕为一次粕,呈粉状, 颜色为黄褐色。 • 12月份以后,菜粕质量较差,二次粕较多, 颜色为深褐色,呈块状。
烘干的程度对玉米的影响
• 淀粉的糊化与老化 糊化度、老化 • 单筒烘干与双筒烘干 单筒烘干温度高,质量差 双筒烘干温度低,质量好
玉米水分对价值的影响
水分含量 14% 代谢能
kcal/kg
代谢能差 相当油脂 价值差异 (元/吨) 异kcal 量(kg)
3400
15%
16% 17% 平均
3360
3321 3281
掺假花生粕(蛋白精+稻谷壳粉)
八、鱼粉
• 鱼粉富含氨基酸及蛋白质的品质好,消化 吸收率高和拥有未知促生长因子等,是被 用做饲料原料最好的原料之一;经常用于 幼禽、猪料及水产料中。
• 但鱼粉的质量却千差万别,正确鉴别鱼粉 的质量和正确使用显得非常重要。
鱼粉的质量控制
• 描述:以整只未切割只全鱼或切断的鱼体为 原料,经加热,压榨,干燥,粉碎等工艺处理后 的产品. • 特性:因制作鱼粉所用鱼的种类,部位及加工 方法的不同,鱼粉的质量也存在着很大的差 异;鱼粉的搀假现象非常严重.
需要注意的问题:
• 陈化黄豆生产的豆粕:外观色泽暗,无香味,蛋 白溶液度低。
• 巴西转基因黄豆生产的豆粕:色泽偏红,注意不 要误认为过热,反而应注意偏生的问题。 • 过热与有效赖氨酸:蛋白溶液度在65%左右时, 有效赖氨酸仍达96%以上,影响较小,生产乳猪 料时偏熟的豆粕比偏生的要好。
豆粕的价值评估与使用
鱼粉的质量控制
• 鱼粉的感官检测非常关键(鱼粉的搀假情况与鱼粉的品质) (通过闻、尝、看、抓等手段) • 鱼粉的定性检测 • 1.镜检(羽毛粉、蛋白精、血粉、皮革粉、稻壳粉等) • 2.非蛋白氮检测 • (1)尿醛聚合物(蛋白精,用变色酸检验) • (2)尿素(生黄豆粉检测) • (3)缩二脲(硫酸铜检测) • (4)铵盐(浓碱) • (5)氧化铝(类似蛋白精的可疑物)
鱼粉的质量控制(进口鱼粉)
• • • • • • • • • • • • • 水分<12.0% 粗蛋白质>62.0 粗脂肪<12.0% 钙<6.0% 总磷>2.0% 食盐,3.5% 灰分<16.0% 沙门氏菌呈阴性 胃蛋白酶消化率>85% 镉<2ppm 氟<500ppm 感官指标:颜色,气味,味道 杂质:不掺有血粉,羽毛粉,皮革粉,肉骨粉等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