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品读全国有名特级教师于永正

品读全国有名特级教师于永正

走近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全国资深教育家斯霞老师终生倡导和实践爱的教育,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儿童的爱。

于永正是斯霞老师的崇拜者,他始终秉持着这种爱,在30多年的小学教育生涯中,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以教为荣,以教为乐。

按于老师的学识才华,本可以另谋高就,但他安贫乐道,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无怨无悔!于永正老师了解儿童,理解儿童,信任儿童。

他常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

他和孩子们同唱、同跳、……同乐、同悲,有感情的交流,有心灵的沟通,有动作的默契。

他能敏锐地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懂得用最美的语言去激励学生。

当教师难,当小学老师更难,难就难在一个“小”字上。

因为孩子“小”,很稚嫩,需要细心呵护;因为“小”,易受熏陶感染,要尽可能给予正面、积极的影响。

于老师50多岁了,依然童心未泯。

在课堂上,有时“装猫扮狗”,逗孩子在乐中学;在课外,引孩子玩,让孩子在社会交往中去感受人生,在感受别人的爱的过程中,学会爱人。

于永正老师懂得宽容。

他说:“花朵是色彩斑澜的,学生是五彩缤纷的。

”可见,学生不可能齐步走,教育不应搞“一刀切”。

有人说,爱是一种能宽容别人的感情。

宽容是一种美德。

教师的宽容,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教学生懂得怎样做人。

于老师说:“发脾气很容易,忍耐却很难,虽然只需要几秒钟。

”爱,也是一种艺术。

于永正老师和学生也有许多磕磕碰碰,也曾有过苦恼和困惑。

正是对学生的爱,使他“吃一堑,长一智”,成为一名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

于老师娴熟地运用批评的艺术、表扬的艺术,懂得利用小纸条的魔力,或在作文本上画一只翘起大拇指的手……"老顽童"于永正"您在我的心目中,不但是一位好老师,而且是一位好的大朋友。

您亲切、和蔼。

我第一次上您的课时,就不怕您,一点也不怕。

我永生也不会忘记您这位思想活跃、开阔,性格活泼的大朋友。

"--这是一位叫张婕的学生毕业前写给于永正的信中的一段话。

多年来,几乎所有学生给他写的"评语"中都有"慈爱和蔼"这类字眼。

其实,初涉教坛的于永正曾经在学生们心目中是"打人"的"坏老师"。

1962年9月1日,第一天跨进徐州市搬运工人子弟学校三年级(2)班教室的于永正,上课之前就做了一件学生眼中的"坏事"--将两个打架的孩子拉出了教室。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罚站、用粉笔头砸……他几乎全靠这些手段才使班级秩序得以维持。

直到有一天,一个愣头孩子朝着他大喊:"老师打人!"就是这一句怒吼,把他从愤怒中点醒。

他开始反省自己:板着面孔说教学生,只能使自己和学生拉开距离。

孩子的眼睛是最清澈明亮的,用于永正的话说是"一面熟悉自己的镜子。

"他渐渐悟出一个道理:老师要蹲下来看学生,"蹲下来看学生,我们就能走进学生、体谅学生,就能和学生融为一体。

"从教四十多年后,当女儿即将走上神圣的教坛之际,于永正给女儿支了20招,招招都表达着同一个理念--"爱生"。

于永正对学生的爱,随着岁月的增长,已经一点一滴地渗透到了他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

"不知怎的,最近总喜欢将于老师和'老顽童'扯到一起。

"江苏省连云港开发区朱曹中心小学的李海老师,新近听了于老师的课后发自肺腑地感慨,他绘声绘色地讲起课堂上的于老师:不是吗?你看他在课堂上全无一点师道尊严的架子,十足一个大孩子:瞧,《狐假虎威》中,于老师成了那只"东张西望、半信半疑"的老虎,他气急败坏地喊道:"我也没到退休年龄,也没有犯错误,凭什么叫我下岗?"多有趣!而在《荷花》中,这位六十多岁的老头又翩翩起舞。

只晓得他京剧唱得好,谁料他还有这个本领?一到孩子们中间,他就和"老顽童"一样,全乱了套了。

可是,孩子们偏喜欢他这样把他们带入神奇的语文艺术殿堂。

"这样的课堂,不也正是我们一直在努力追求的课堂吗?"李海老师说。

这正是永葆童心的于永正。

他不仅深谙语文教学的真谛,还洞悉学生的心灵世界,对学生倾注了满腔的爱。

他了解儿童,研究儿童,与学生同唱、同跳、同喜、同悲,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是学生的好朋友。

"思考者"于永正请人吃饭主人却忘了,这个笑话的主人公就是于永正。

有一年,《小学语文教学》刊登了张庆等撰写的关于他的长篇报道,为了表达对他们的谢意,他定下宴请时间、地点,通知了张庆等人。

朋友们都兴奋地按时赴宴,可左等右等一直等到晚上8点。

于永正的家离酒店较远,当时家里没有电话,最后大家忍不住饿就先吃起来。

而于永正呢,此时却正在家里琢磨写一篇教学论文。

因有一个数据拿不准,9点过后,他来到教研主任家询问。

教研主任的夫人见到他后睁大了惊愕的眼睛:"你!今天晚上你不是请他的客吗?"健忘此类事情,在于永正身上经常发生,可让人纳闷的是,无论教哪一届学生,他都能在很短的时间记住全班每个学生的名字;一说起语文教学方面的事,他随口就能说出课文中的内容。

原来,他满脑袋天天都在琢磨语文课该怎么上。

为此,他的朋友张庆为他撰写了一幅对联。

上联:这也忘那也忘惟上课不忘,下联是:此亦长彼亦长数语文最长。

"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不少拜他为师的青年教师都曾问过他这样的问题。

他从来都不讲大道理,每次都这样回答:"我有四个习惯,一个爱好。

四个习惯一是读的习惯,天天的报纸必读,订的刊物必读,好书必读,读到出色处必记;二是看和听的习惯,天天晚上中心台的《新闻联播》必看,天天早上中心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首都报纸摘要》节目必听;三是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四是'操笔为文'的习惯。

一个爱好是唱京戏。

"这似乎文不对题的回答其实是在告诫每一个人:人是在思考中成熟的,教学也是在思考中日臻完善的。

"庖丁"于永正多年来,在许多语文老师都津津乐道于中心思想、段落层次这样烦琐的分析时,于永正的课堂却总是用活教材,在字词句段篇上精心构思,让学生饶有爱好地快乐学习。

三年级有一篇课文叫《水上飞机》,文中要求学生用"究竟"造句。

于永正讲到这个内容时,做了一番巧妙的教学设计--先让学生读书上的句子:"小海鸥想,货轮、客轮啥样的我都见过,就是没见过这种长翅膀的船,它决心去看个究竟。

"接着,他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碰到的想"看个究竟"的事。

学生们说完后,他又将"看"擦掉,先后换成"问"、"探",让学生再说说在生活中碰到的需要"问个究竟"、"探个究竟"的事。

学生的思维被渐渐激活了,发言活跃而出色。

接下来,于永正出示了这样一个句子:"这种东西究竟省不省油?"让学生体会"究竟"在这句话中的意思。

当学生知道了这里的"究竟"作"追问"、"追究"讲时,他再请学生仿照例子造句。

最后,他引导学生以"恐龙"或者"外星人"为话题,写一段话,用上两个"究竟",一个表示结果,一个表示追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短短的一节课,学生的听、说、读、写都得到了扎实的练习。

350多页的《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都是他经验的真实记录。

人们常用"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比喻技能上极高的境界。

有人说,将于永正比喻为语文教学的"庖丁",绝非言过其实。

"教科书"于永正有人问于永正:"你当了特级教师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他说:"最大的感受是觉得--我应该是一本写着一个大大的'人'字的教科书。

"在他看来,当学生用稚嫩的小手轻轻翻开语文书的第一页时,也就翻开了"老师"这本书的第一页。

所以,他总是要求自己一方面不断为自己写上新的内容,一方面不断修改过去已经写的那一部分。

讲《曼谷的小象》一课,之前他收集了大量的资料。

开场白就说,曼谷是一座终年百花盛开、景色迷人的城市。

它是世界上名字最长的城市,汉字译音全名是"共台甫马哈那坤奔他哇……"他憋足一口气念出40个字。

学生们咯咯地笑起来。

为了把这40个字念流畅,他课前不知练了多少遍。

多年后学生长大成人了,还经常回味着于老师的课堂,有的学生竟能再现他当年的表情、动作和语言。

可见,"老师"这本书,多点知识性、趣味性,学生读起来就会有味道。

但是,在于永正看来,一本书光有知识性还不够。

中国人更看重的是"道"。

所谓"文以载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每次班里大扫除,他都以"普通一兵"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劳动;发现学生的桌子下面有纸屑,他总是不声不响地走过去,弯腰捡起来。

他时刻从"学"和"身"这两个方面写好自己这本书。

他说:爱--是"老师"这本书的主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