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谈备课关于备课的重要性不必说了。
反正不备课,或者备得不充分,我是不敢进课堂的。
下面,我就说说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观点一: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
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
观点二:隐性备课最重要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
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
第一步:钻研教材。
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
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会很快抓住。
抓住了,便做上记号。
凡是生字,拿不准读音的字,我都一一查字典,注拼音。
凡是新词(包括说不准的词语),我都查字典,弄明白。
第二步:朗读课文。
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一般要朗读四五遍。
对于情感型课文,如《月光曲》、《第一次抱母亲》,朗读的遍数还要多,不读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是不罢休的。
朗读是钻研教材最重要的一环。
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是赋予作品以生命。
备课时,我力求把课文读“活”。
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听了潸然泪下。
朗读《小稻秧脱险记》,小朋友听了无不手舞足蹈。
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
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
备“朗读”,第一是多读,用心揣摩课文的意境、思想感情(包括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是多听别人朗读,听录音。
平时,我特别喜欢听广播电台的小说朗读、诗歌朗诵,这对提高我的朗读能力大有裨益。
三是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尤其是音乐修养),丰富自己的情感。
第三步: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
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
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
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
对文章的妙处和特色理解了,成竹在胸了,课堂上变回自如第引导学生去感悟。
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诱导下超常发挥。
第四步: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
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或全文),我先背下来。
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课文,我先努力去做。
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我先答一答(有时写在教案上,有时在心里想一想)。
要求学生写得字和词语,我一定先写一写,每个要求写的字应注意什么,特别是每一笔在哪儿起笔,在哪儿收笔,一定把握准,否则就写不规范。
如《水上飞机》一课,要求学生用“究竟”造句。
课文中是这样写的:“小海鸥决心去问个究竟。
”这里“究竟”当“结果”讲,即看个明白,看个结果。
但词典里讲,“究竟”还当“追问”讲,“因有疑问,而追问”。
如:“这种冰箱究竟省不省电?”我弄明白了之后,心里一亮,便有了底儿了,于是每个不同解释我都造了几个句子,这就取得了指导造句的发言权。
但我造句的目的,绝不是让学生抄袭以应付考试,那样做,就把孩子教“死”了。
此外,隐性备课还包括查阅资料。
书到用时方恨少。
在备《圆明园的毁灭》时,我专门翻看了《中国通史》中有关鸦片战争的章节;教《海洋—2l世纪的希望》,我在网上搜集到了不少有关海洋方面的资料(如潮汐发电站等),受益不浅。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听了一位历史老师讲课,很感动,问他是什么时候备课的,这位老师回答说:“备了一辈子。
”一个好的教师,随时随地都要为备课做准备。
观点三:要思考教法在思考教法的时候,必然“备学生”、“备学法”。
课文钻研好了,教法往往也随之有了。
即使教师在教学前没有找到什么好的教学方法,只要朗读好了,读出文章的妙处和味道来了,也能把课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有人请教一位台湾的教授怎样教语文,该教授说:“跟我读。
”这话真是说到根本上了。
观点四:教案一定要写隐性备课指的是在写教案之前的准备工作。
当然其中包括无形的思考。
但我认为,备课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显性备课。
所谓显性备课指的是写教案。
教案一定要写,但不要拘泥于形式。
我所记下的东西都是重要的东西,以防忘记。
这相当于“作战计划”。
教学目标要记,过程要记,关键词语的处理及体会要记,老师要讲的重要的话要记;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求学生写的片断、造的句子,我先写一写,造一造;重要的参考资料也写下来。
我以前书写较工整,为的是校长检查能得到好评。
现在写得较随意,底线是自己必须能看懂。
有些课文考虑得比较周密,我只写个大体教学过程。
对已经教过数次的课文,我只写新的体会、新的处理方法。
我还喜欢在课本上写“教案”,美其名曰“备课于书”。
我把隐性备课称为“备课于心”。
我是每课都想“出新”的人,想每课都让学生喜欢,所以更多的是“备课于心”和“备课于书”。
教案往往只写个过程,更细微的东西在书上。
总之,备课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方便教学出发。
观点五:讨论与自读尤为重要钻研教材时,我喜欢和同事讨论。
很有作用,有时会使我豁然开朗。
自己久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会被别人一句话点破。
听别人上课,也有助于对教材的把握,即使上得不成功,但至少帮助你熟悉了教材。
我的好多教学方法,是在听别人的课的时候想出来的。
人教版小语课本第八册有一篇课文叫《全神贯注》,我读了一遍,就被罗丹的全神贯注的精神所感动。
当我又读了两遍后,教法一下子就产生了:我打算一开始把文章最后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的两句话“那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提出来讲。
这一课,我备课的时间不过一个小时,教案写得很简单。
只是个过程,重点记下了要抓的关键词语,记下了怎样指导朗读的办法以及自己读了之后写下的“名言”。
教案虽然写好了,而且自己也较为满意,但出于习惯,我又查找了有关罗丹和茨威格的资料,这些东西虽然上课不一定用得上,但作为老师很有必要了解一下。
写到这里,关于备课的话题似乎可以画个句号了。
但意犹未尽,我就写“教后记”(即写所谓的“反思”)说几句话。
我把我为徐州市民主路小学的《教学反思集》上的题词抄录下来,作为文章的结束:“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
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
”赏析:于老师在上述文字中对多年来的备课经验进行了提炼,试评价其合理性体现在哪里?为什么?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小学甘密(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获得者)教材分析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也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
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感到身临其境。
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课文按两条线索来写。
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顺”的线索,抓住景物特点来写。
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
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景点的方位和作者观察的移动有机结合,同时移步换景,堪称游记体文章的典范。
其中“过孔隙”一段,以“段”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游记体“篇”的特点,将游程、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是中年级学生学写游记的优秀范本。
本文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观察仔细,语言朴实准确,描写生动形象,叙述有详有略,分别详写了孔隙、内洞的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通过感悟,让学生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表达方式,并体会、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教学的难点是指导学生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感觉身临其境。
针对2011年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加大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其中第二学段应落实“段”的训练。
所以本课作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旨在抓住游览顺序,通过感知整体,了解游记特点,然后重点讲“过孔隙”,梳理出本文的表达特色,并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 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 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1. 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 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有关表现祖国大好山河的风景图、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做成ppt课件。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读课文、认生字、标自然段,制作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现场用展示台予以展示呈现。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同学们,祖国的山川秀美,到处都有迷人的景色。
瞧,这是哪儿?(课件出示厦门鼓浪屿图片)这迷人的风光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文: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再看看老师家乡的一处美景(课件出示江西庐山图片),你看到这样的景致,能像老师刚才一样想起怎样的诗句呢?谈话时,课件出示画面,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并结合已学的诗文表达情意。
二、揭示课题,反馈预习,整体感知1. 出示图片,揭示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板书课题)2. 点明体裁特点,介绍游记是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
(板书:游记)3. 结合课前预习,反馈预习成果,学生出示制作的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对照课文,互相交流讨论。
小结: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通过预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
交待游程(板书)是游记的一大特点。
所到之处,叶老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独特的感受呢?(板书:见闻感受)让我们走进课文,随着叶老到字里行间去游历一番。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双龙洞”得名1. 学生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学习生字新词,注意“浙、蜿”等字的读音。
(课件出示词语)浙江臀部稍微额角蜿蜒3. 指导学生结合汉字形声字构字法,理解“蜿蜒”的词义,并引导学生结合旧知,联系生活,学会运用“蜿蜒”。
4. 读课文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引导学生感悟“双龙洞”得名的由来。
四、精读课文,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一)找出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见闻及感受1.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作者游双龙洞的?(4-7自然段)2. 默读,思考:4-7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点,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