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学工作总结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学工作总结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学工作总结我院按照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线,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的,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的理念;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探索教学管理的新机制、新模式,努力构建具有我院特色的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本科教学体系。

为此我院继续推行“3+1”的培养模式,同时以双语教学和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改进和探索面向21世纪生物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突出“研究型”教育模式,打造精品课程、编著精品教材、建立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教学内容与国际接轨;创建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本科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不断完善专业建设1.新专业的建设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2005年起,学院开始建设本科生生物技术专业。

采取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专业按大类招生,学院非常重视新专业的建设,分管教学的院长和专业负责人反复研讨专业培养目标、途径,如何体现生物工程大类的共性和两个专业的特色,制定专业建设规划。

目前,已招生5个年级,成功毕业一届。

学院非常重视学生分专业环节,选派专业负责人向学生讲清各专业培养计划、特点,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还就学院发展现状和两个专业的就业、考研等学生关心的问题给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了详细介绍。

目前,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明确,课程、实验教学环节体现研究型特色,注重学生生物科学、技术知识和实验方法、操作能力训练,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和就业打下深厚基础。

2.课程建设根据学院承担的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学院对精品课程和核心课程建设制定了中长期建设规划。

规划中将课程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同步考虑,以保证建设力度及持续性。

根据规划,学院对重点建设的专业特色课程和有较好基础的课程进行了必要的建设进度调整。

学院领导支持课程建设,通过与相关课程教师的协商与沟通,逐步将“单打一”的教学形式调整为课程小组,加强教学研讨和集体备课,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并有利于教师队伍的发展。

目前,生物化学、生化工艺、分离工程等课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3.教学方法研讨根据学院青年教师多的特点,学院通过组织教学观摩、教学方法研讨和教学基本功评比的形式,努力提高教学水平、训练教学能力。

学院组织了相同课程教师间的互相观摩及不同课程的互相学习,请国家级教学名师张常群教授、励杭泉教授及教学巡视员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指导,请本院教学经验丰富的张鹏、张淑荣等老师分别就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以及如何更好地强化学生培养特色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研讨。

学院青年教师在学校和北京市的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二、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院继续加强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突出研究型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继续开展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科学研究与工程能力,进一步改变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动手能力不足的现状。

1.不断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举办科技活动系列讲座为了拓宽学生的思路,丰富同学们的专业知识,加强学科、院校、国内国际之间的学术交流与沟通,开阔同学们的视野,2007年我院举办了本科生生命科学系列学术讲座,特邀嘉宾有: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苏治国研究员、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科院百人计划刘春朝研究院,清华大学百人计划教授、博士生导师邢新会教授,南京工业大学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工业大学“青年学术带头人”黄和;清华大学化工系生物化工研究所于慧敏副教授等等国内知名教授和专家。

这些专家、学者深入浅出的讲解,为我院低年级学生开阔了视野,加深了对专业的了解,从而为主动学习提供了动力。

以下为部分活动专题:●2007年12月14日我院袁其朋教授——“社会发展与人类健康”;●2007年5月15日清华大学百人计划教授,博士生导师邢新会教授——工业生物技术研究进展;●2007年11月20日,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苏治国研究员——新型生物分离技术进展;●2007年10月25日,三校青年学者趣谈生化——“生物炼制”国际会议北区行。

通过国内外知名专业的系列讲座,使学生逐步了解生物技术与制药工程的基本概念以及发展历程。

通过进一步介绍国内外工业生物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把大家带进了多姿多彩、变幻莫测的生物技术领域,逐步为大家揭开了生物技术的神秘面纱,提高了学生的探索与求知的兴趣和好奇心。

各位教授通过自身的求学背景和工作经历,逐渐使学生意识到工业生物技术是一门化学、生物、数学和化工的交叉学科,多学科的学习是我们将来探索生物技术世界的金钥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2.“技术自主创新的探寻之路”——闵恩泽院士开设工程实践研讨课闵恩泽院士是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主持的“环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学和反应工程”项目推动了我国绿色化学研究的广泛开展。

闵院士现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并于2008年4月份正式聘为我校兼职教授。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闵院士主动承担了我院本科生《石化工程创新案例剖析》课程。

闵院士从最基础的创新原则、创新理念和创新构思等几个方面一一做了细致的分析,他结合自己科研的成功案例诠释了创新的内涵和人才创新的意义。

他指出,创新来源于“博学创新”、“集体智慧”和“持之以恒”,为工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

3.教学内容与国际接轨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和专家举办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美国弗吉尼亚州大学化学系Raphael M.Ottenbrite 教授和瑞典Uppsala大学Jan Christer Janson教授、丹麦技术大学的徐学兵教授和德国Stutgart大学教授Rolf Schmidt教授是我院特聘兼职教授,每年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各1-2月,并进行两周的本科授课,从而不断开阔学生的学习思路,了解国际科技最新进展。

2007年4月瑞典Uppsala大学Jan Christer Janson教授给本科生授课,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使同学们享受跨文化的交流,了解了国际科技最新进展,大大缩小了与国际知名院校之间本科生培养的差距。

4.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我院学生培养的宗旨。

在实践教学、创新科技活动、本硕博培养等方面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1)一、二年级的培养组织低年级学生参观、学习了解,如参观中科院北京基因组、——即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燕京啤酒厂等,了解我国基因工程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重大成绩,以及微生物发酵工艺。

利用暑期,由教师参加到社会实践小分队,深入到鲁南制药等企业,参观、座谈、交流,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震撼,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浓厚兴趣,树立自己的学习目标。

(2)科技创新活动近几年来我院科技创新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创新项目涉及面较广,涵盖了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各个年级。

我院许多教师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为我院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做出突出贡献。

目前,全院上下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支持已形成风气。

学院还将青年教师成长和研究生、本科生创新活动和有机结合,使各方力量在共同努力中获得共赢。

我院本科生2005年获得北京市“挑战杯”自然科学类二等奖3项,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一等奖1项;2006年,我院教师指导的学生小组在北京市“挑战杯”创业大赛中获得了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2009年,我院学生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获二等奖1项,微生物技术创新大赛中获铂金奖(最高奖)1项。

(3)本硕博选拔制度的完善面对国内普遍存在本、硕、博分段教育的培养方式造成优秀生的培养不连贯,周期长的问题,2004年我院在北京化工大学率先提出并实施“本硕博”连读的优秀生选拔体制,强化优秀生的培养和选拔。

吸引优秀生源和及早切入周期长、挑战性创新性研究课题,为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4)设立毕业环节奖励制度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是大学阶段最重要的毕业环节,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的“实战演习”。

是本科生应用在校期间所获得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工程开发以解决工程问题和社会和谐的一次综合性实践与锻炼的极其重要环节。

因此我们特别强调本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地位。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我们在秦皇岛领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资助之下,成立了“领先科技奖励基金”,2008年首次奖励优秀毕业论文34人。

在颁奖仪式上,任校长充分肯定了生命学院与领先科技公司的强强联合、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形式,这一合作将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公司设立的创新活动奖励基金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5)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机制2009年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签订了3+1联合人才培养协议,选拔优秀学生到国外留学1年,合格学生将获中美两国双学士学位。

目前,学院已完成对2007级学生的初选工作。

5.参加国际会议,与国际知名专家零距离接触2007年10月,北京化工大学生命学院承办了“第五届国际分离科学与技术会议”和“生物炼制”两个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

出席两次会议的学者和企业代表共计700多人。

其中有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境外代表和国内400多人参加了会议。

有两百多人次的本科生旁听了这两次会议,部分学生代表采访了生物领域的国际知名教授,如:英国剑桥大学的Christopher Lowe教授;德国爱尔兰根大学的Johann Gasteiger教授;瑞典Uppsala大学的Jan Christer Janson教授等;部分学生参加了志愿者服务,他们的热情、周到、以及流利的英语,赢得了国际友人的高度赞扬,称他们是:最可爱的学生。

同学们受到锻炼,同时,激发了学习热情,也学到很多知识。

6.加强班主任建设,共同做好育人工作我们目前有31个班级,80%的教师承担了班主任工作。

如何开展学风建设、诚信教育、给予正确专业引导对培养高素质人才非常重要。

因此学院召开班主任与辅导员研讨会,共同研讨适合我院发展的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案。

重点研讨了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班主任主要扮演的角色与工作重点,如何与辅导员协同工作,也是每次研讨的主要内容。

2007年王炳武老师获校级班主任标兵,2009年张丽叶老师获校级班主任标兵。

三、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学院在质量工程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学院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