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菊与刀》摘要:《菊与刀》是二战临近结束时本妮迪克特为美国政府写的一份有关日本的报告。
这是一本反映日本民族的经典的人类学文化著作,本尼迪克特以“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由此来研究它形成的重要因素。
本文从人类学、民俗学视角来解读《菊与刀》的文化内涵和日本民族性格,对我们正确认识当今日本民族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菊与刀矛盾性统一性走近《菊与刀》菊与刀,一如樱花与武士。
这个时节,正是樱花开得烂漫无比的时候,那静谧又纯洁的花瓣如精灵一样四处飘落。
我想起了书中的日本,日本的樱花。
日本的富士山下的樱花也是充满了粉色与纯白的迷蒙的幻想,芳菲落尽,还留得人世一片芳香?在“花数樱花,人惟武士”的日本也是那样的热爱樱花,而这与印象中好战的日本武士与军国主义者是多么的冲突呢?早有迷惑,日本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民族?从二战到最近的核泄露事件,日本人的态势、日本人的气场,不得不令我心生疑惑:日本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民族?《菊与刀》正是为了给大家揭示这样的奥秘的书,“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则是武家文化的象征,作者以此命名深深的契合日本民族的矛盾性。
也恰好可以解除我心里对大和民族的一些疑惑。
尽管它是作为文化问题的战争军事报告,但其研究意见不仅为美国军事外交决策所采纳,甚至也被日本本土称之为现代日本学的鼻祖。
尽管现在离此书出版已是60余年,时间过去了,但此书对于我们认识和了解日本人仍是难得的文化人类学者研究日本的经典之作。
在1944年6月,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受美国政府所托潜心研究日本。
彼时,二战中的日本战局已定,但实际上前线仍有大大小小的战争仍在继续。
此时的美国急于制定战后的日本管制政策,德国同属于西方文化的子系统,战后的接管方便得多,更何况有英、法、苏正急于接管德国,而日本对于美国而言,完全是陌生的。
他们完全不明白:战争中的日本人“只要天皇一声命下,日本人就会挥舞竹枪,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同样,只要昭令一下,日本人也会老老实实承认战败的事实,接受占领”,甚至对进入国土内的美国大兵友好和睦地相处,完全没有报复与仇视之意。
[1]彼时,作者也并没到过日本,作者只有通过现存的知识体系和文化底蕴,克服千差万别的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阻碍,使自己最大限度地适应自身文化与其所要研究的日本的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运用文化类型理论,采用比较文化、比较哲学的方法,把战时被拘于美国的日本人作为访谈对象,同时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笔触探入日本人生活方式的诸多层面,追问了日本她高度重视日本民族中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琐事,并以此洞悉单个个体的单项行为所构成的总体的处事方式和他们共同的价值体系、动机和理性思维,何以成为日本民族以敏锐的洞察力来获得日本人的国民性。
对民族间的差异进行系统研究,需要坚强的意志和宽容心。
只有具有坚定不移的信仰的人,才会有超乎寻常的宽容。
[2]而正是无比宽容且意志坚定的本尼迪克特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的日本人,真实的日本民族。
“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3]正如作者所言,经济活动、家庭行为、宗教仪式以及政治目标就像齿轮一样都相互啮合在一起。
[4]而日本人也正是从这些方方面面体现了他们的思维与行动模式,体现了他们矛盾性。
深入骨血的等级制度自古以来,日本人对等级制深信不疑,等级制的思想已经融入了他们行为,如此日本人没有了等级制,社会不在平衡稳定。
在等级制内,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就像日本人梦寐以求所要构筑的大东亚共荣圈,他们来到了中国,永远无法理解中国人的抗争:我们不是已经给你们一个地位了吗?尽管很低,但这总是整个等级体系中的一个地位嘛;难道这些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不想要等级制吗?[5]在日本人的眼中,天皇是日本国民的最高象征,是国民宗教生活的中心,也是超宗教的信仰对象。
尽管他们在战争中也失利之时,但是他们仍然坚信,一切都已在我们的预料之中,我们已对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因而没有什么是值得担忧的,他们天皇效忠的狂热却令人感到惊异。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前陆军大臣、军国主义者荒木大将透过《告日本国民书》,宣扬日本的“真心使命”,在于“弘扬皇道于四海,力量悬殊不足忧,吾等何惧于物质!”日本的战术手册上也有这样的传统口号:“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
”二战期间,他们的空军“神风特攻队”,甚至以自杀的方式攻击美国军舰。
无处不在的等级制还体现在人们的按等级制构建的政治、宗教、军队、实业和人民的生活方式等社会的方方面面,等级思想的合法化,成为他们基本的价值观。
“不论是在政治、还是在经济领域,明治政府都对国家的和人民间的义务作了明确的划分,要求各自‘各安其份’。
”[6]日本的行政体系、宗教制度等级分明,在宗教方面,神道教与民族特征相联系,而另一方面,神道教是受国家管理和控制的。
在军队上,就算内阁政府没有同意某项军事决策,军部仍可采取行动;在明治维新中,工业的发展中,日本政府担任的角色也远不是制定企业发展规划、为企业提供资金来源和经济后盾这么简单,与此同时,政商之间还建立起了严密了等级制度,美其名曰“各得其所”。
在生活方式上,日本社会也强调的是等级秩序,成为其不同于任何一个国家的生活准则。
使用不同的敬语,鞠躬和跪拜,这是我们十分熟悉的日本日常生活礼节。
即使家庭生活中,也必须遵守以性别、辈分、年龄和阶级为基础的等级制。
而事实证明,他们确实是各得其所,维持了社会相对稳定的同时,也拉动了日本的快速发展,而其结果完全不同于同样历史条件下中国的洋务运动。
矛盾又统一的恩与人情在世界上各种价值观中,日本人的“情义”是最奇特的——它是像利息一样不断的欠债、是不愿意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是人们背负的沉重心理负担、是深刻笼罩心头的阴影。
所以日本有句古言:“情义最难接受”。
而在他们看来,他们自己正是社会和历史的负恩者,尽管在日本语中,恩的基本含义是欠债,但他们切实将自己作为负恩者,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他们看来,能施恩并不是一种们美德,而能切切实实地报恩,倾尽一生,那才是一种美德。
他们把恩泛化到整个社会结构中,将所有的社会关系都当成受恩和报恩的关系,君主和臣民之间、父母和儿女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归根到底都是由“恩”将他们连接在一起。
这样,虽然每个人处于不同的社会角色,但是都受到来自多方面的恩情,使得他们自觉履行义务而毫无怨言。
对于报恩,他们认为这须积极的偿还,须刻不容缓。
在公认的社会关系中,巨大的负恩感推动着他们全体都竭尽全力以求报恩。
其实在他们看来,欠恩也是很难受的,也很容易产生反感。
欠的恩情会像债务一样,久了不还会利滚利,待到再还时需要增加偿还的额度。
正因为如此,日本人不喜欢被人轻易施恩,不然不仅会让他感觉不自在,甚至会被误认为有利可图。
从文化研究的角度看,这不仅表现为一种文化休克的现象,更表现出“恩”这一词在日本人心中的分量。
同时,从这里我大概可以知道为什么日本人都是那么独立、克制,十分注重加强自我修养来抵御外在压力,提高自己对生活的驾御能力,不想让别人帮助,干预自己的事情。
[7]与负恩观相连,日本还有一个独有的范畴:情义。
对情义的报答充满了内心的不快。
情义也分为两类:一种是“对社会的情义”,一种是“对名誉的情义”。
[8]这两种情义有时是显然矛盾的。
日本人很容易陷入到“情义与人情”、“忠与孝”、“情义与义务”的矛盾之中。
两种都是善的,失败者则难以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而这种“情义”一旦与“忠”发生冲突,人们可以堂堂正正以“愿意”的名义坚持“情义”。
日本人有着极端要求回报义务和自我约束的道德准则,使日本人的生活往往处在一种极端紧张的生活状态之中,而另一方面他们对感官享乐则非常宽容。
“他们追求享乐,尊重享乐,但是,享乐必须有分寸,不能占据人生的重要部分。
”[9]他们把肉体享乐当作艺术一样加以培养,在品尝各种趣味之后,又牺牲享乐,献身于义务。
只要是关乎对天皇尽忠的大事出现,他们会坚决放弃自己毫不以为是坏事的享乐,以此等大事为先。
日本人始终拒绝把恶的问题看作人生观。
他们强调自我修炼,一种目的在于改善其掌握生活的能力,而另一种境界则是学到更多的东西,他们相信人有两种灵魂,但却不是善的冲动与恶的冲动之间的斗争,而是“温和的灵魂”和“粗暴的灵魂”之间的斗争。
人即有温和的一面,也有粗暴的一面,这两者是共存的,也是必须的,并且在任何场合下都是善的。
对这种矛盾现象的解释就是日本人认为人生是由“忠的世界”、“孝的世界”、“情义的世界”及其他许多世界组成的。
日本人从一种行为转向另一种行为不会感到心里上的苦痛。
于是,近代日本人在试图建立某种统治一切领域的道德标准时常常选择“诚”,他们狂热地沿着日本道德和日本精神所指示的人生道路前行。
总结其实,日本人的这些行为举止,情感的交流方式,乃至整个日本的民族性格就如同谜题一样,曾经困扰着西方各国,也同样为我们中国人所不能理解。
简单看来,日本人就是一系列矛盾的综合体,他们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又不失灵活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这一切相互矛盾的气质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现出来的,即象征温文尔雅的菊花和象征武力的刀剑在日本人的性格中相互交织。
《菊与刀》问世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但本尼迪克特在该书中所提示的关于日本文化的基本理论和观点仍没有过时,就是对理解当代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也十分具有参考价值。
而事实表明,中国人并不完全对日本民族和日本文化有着真正深刻的了解。
由于历史上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长期处于主导地位,日本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又受到中国文化的极大影响,使得中国人形成了不少对日本文化的偏见与误解,这直接影响到中国与日本文化研究的深化和国人对日本民族与文化的认识。
从长远讲,为了增进中日两国国民之间深层次的相互理解,加强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我们有必要以当代的视角正视日本、日本人及日本文化。
参考文献:[1][2][3][4][5][6][8][9][美]本尼迪克特著:廖源译.菊与刀[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9:35、15、3、13、92、78、136、181.[7]胡凌霞,伍春.菊与刀—对日本文化类型的解读[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