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发展历程及走入现代
摘要中国戏曲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的戏剧模式,其发展的辉煌,与其悠久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更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较完整的体系。
而随着现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从传统走入现代的中国戏曲,在当代也必然面临着文化与审美的转型。
面对这当代新新文化的冲击,中国戏曲保留传统文化精粹、保护多元悠久的传承机制以呈现文化命脉的延续则会面临更多的难题,需要摆脱更多的矛盾。
但是毫无疑问,传统必要走入现代,与现代市场相融合,所以我们需要在充分尊重中国戏曲的本质特征与历史实践的基础上,明确其发展的基础、现况以及远景,使其进入艺术的良性发展。
正文中国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各种表演艺术因素综合而成的。
它的起源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更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中国戏曲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源远流长的历史、鲜明的民族风格、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强烈吸引着历代各界人士,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
《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
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
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
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
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
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
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其中最为杰出的作曲家为关汉卿,他的代表作《窦娥冤》历来被后人称颂。
(五)明清——戏曲的繁荣期。
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
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
温州是它的发祥地)。
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也不受一人唱到底的限制,有开场白的交代情节,多是大团圆的结局,风格上大都比较缠绵,不像北杂剧那样慷慨激昂,在形式上比较自由,更便于表现生活。
可惜早期南戏的本子保留下来的极少,直到元末明初,南戏才开始兴盛,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提高,这种本来不够严整的短小戏曲,终于变成相当完整的长篇剧作。
例如高明的《琵琶记》就是一部由南戏向传奇过渡的作品。
这部作品的题材,来源于民间传说,比较完整地表现了一个故事,并且有一定的戏剧性,曾被誉为“南戏中兴之祖”。
明代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汤显祖。
他一生写了许多传奇剧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
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死生离合的故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要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
作者给爱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它战胜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取得了最后胜利。
这一点,在当时封建礼教牢固统治的社会里,是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的。
这个剧作问世三百年来,一直受读者和观众的喜爱,直到今天,“闺塾”、“惊梦”等片断还活跃在戏曲表演的舞台上,放射着它那艺术的光辉。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
正是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华戏曲应运而生。
高度发展的政治、经济为戏曲
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条件,蓬勃发展的文化艺术又为戏曲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物质基础,从而大大地推进了它的形成历程。
随着现代科技和现代信息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深入,西方的的意识形态和人生价值观也逐渐影响到现代人们;同时戏曲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
网络文化一方面以其雅俗共赏、信息量大、知识性与趣味性强、观念开放等特点开辟了新的市场,另一方面由于它的过于开放性以及过多的现代娱乐项目,也给戏曲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新的竞争。
在众多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我们势必要保护传统文化,将中国戏曲的精华好好传承下去,那么必须要做的是让传统走入现代,适应市场化需求。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戏曲要重新获得大众喜爱,一个是要从自身做起,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随着时代变迁,我们应剔除一些守旧思想,并充分发挥其密切贴近人民群众欣赏的特点,积极借助现代舞台艺术经验,完善戏曲艺术;同时,应该要创新。
可以结合古典性与现代性创造出一些更贴近时代的新剧目及鲜明而具有个性的舞台心形象,呈现戏曲在当代的旺盛生命。
另外还应该走国际化的道路。
但国际化决不能盲目,而需要精心周密安排,就像齐如山先生在为梅兰芳先生出国演出时所做的准备包括了从如何接受邀请、演出场地、剧目、布景甚至宣传方式。
目前国家地方剧团应邀出国现象并不罕见,我们应当是有计划、有方略、有包装、有宣传,从全方位战略角度向国内以及海外展现我们戏曲的博大精深。
对于中国戏曲的发展之路该如何走,我不敢妄加评述,但是对于戏曲发展的土壤,我们年青一代所知却也相当贫乏,对于年轻一代的受众群体该如何培育,我觉得有两样必要做的事。
第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长远发展的根本,是变革时代中必须把紧的舵。
第二,应该提升美育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前者——文化,是国之大体,是“皮”,纵使时代纷乱浮华,但表面以下三尺应归于稳定,文化的传承是国家,宗族发展的前提,和繁衍的的动力,是社会稳定的保障;后者—
—是对文化的认知能力。
审美——审视,辨别美好与和谐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标准,这也是衡量人民素质的一杆更高端的称。
结语中国戏曲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从而发展起来的,它承载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展现了古老民族辉煌灿烂的文明成就和民族审美情趣,构成了诸多艺术的结合母体。
我们决不能允许这么一个传统文化消失在今后的历史长河中,我们要让传统走入现代,让戏曲按照其自身发展规律和艺术特征的基础上,充分探索生存发展的文化空间,寻求出戏曲良性发展的市场机制,努力营造多层次的民间生态,在文化保护和创新中走出租更多样化的道路。
更要让人们在变化的时代审美中,发现戏曲之美,并努力帮助传承、发展戏曲,挖掘戏曲文化遗产,让我们的中国戏曲继续在历史长河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百度文库
道课巴巴——中国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