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中国城市排名2010---内含2010年江苏省城市排名(搞笑版)及湖北各城市经济分析2010年09月17日星期五 22:01中国网北京4月26日讯中国社会科学院今日发布2010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
蓝皮书指出,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前十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天津、高雄、大连、青岛。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倪鹏飞表示,中国城市竞争力的总体报告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东南沿海相对下降,北部中部快速提升;五区域分享前十名,沿海城市北进南退;全国城市整体起飞,潜力城市各具特色;东南优势略有下降,全国城市建差距缩小;省区城市竞争力逆转,中西部省份增长迅速。
倪鹏飞表示,去年是四区域分享前十名,今年是五区域分享前十名。
再细分一下,在前十名里,珠三角有三个城市,长三角只有一个城市,台湾地区有两个城市,环渤海有三个城市,东北地区过去没有,今年已经有一个城市大连,沿海城市竞争力北进南退。
2010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发布暨中国城市竞争力研讨会26日上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
中国网进行了现场直播。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研究所倪鹏飞博士牵头,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家共同携手,国内着名高校、国家权威统计部门和地方科研院所近百名专家历时大半年时间联合完成,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于2010年4月26、27日分别在北京和香港发布。
2010年中国城市GDP排行前70名1、上海市 14900.93亿元增长8.2% (沪)2、北京市 11865.9亿元增长10.1% (京)3、广州市 9112.76亿元增长11.5% (广东1)4、深圳市 8201.24亿元增长10.5% (广东2)5、天津市 7500.8亿元增长16.5% (津)6、苏州市 7400亿元增长11% (江苏1)7、重庆市 6527亿元增长14.9% (渝)8、杭州市 5098.66亿元增长10% (浙江1)9、无锡市 5000亿元增长11.5%(江苏2)10、青岛市 4900亿元增长11%(山东1)11、佛山市 4814.50亿元增长13.5% (广东3)12、武汉市 4500亿元增长13% (湖北1)13、大连市 4410亿元增长15%(辽宁1)14、成都市 4380亿元增长10% (四川1)15、沈阳市 4350亿元增长14.1%(辽宁2)16、宁波市 4214.6亿元增长8.6% (浙江2)17、南京市 4170亿元增长11.5% (江苏3)18、唐山市 3800亿元增长11% (河北1)19、东莞市 3763.26亿元增长5.3%(广东4)20、烟台市 3720亿元增长12.4%(山东2)21、郑州市 3365亿增长12% (河南1)22、济南市 3350亿元增长12%(山东3)23、长沙市 3300亿元增长14.5%(湖南1)24、哈尔滨市 3258.1亿元增长13%(黑龙江1)25、石家庄市 3110亿元增长11.1%(河北2)26、泉州市 3002.12 增长12.5% (福建1)27、长春市 2919亿元增长15%(吉林1)28、潍坊市 2791亿元增长12%(山东4)29、南通市 2760亿元增长14%(江苏4)30、西安市 2719.1亿元增长14.5% (陕西1)31、淄博市 2576亿元增长12%(山东5)32、温州市 2527.88亿元增长8.5% (浙江3)33、福州市 2520.69亿元增长12% (福建2)34、常州市 2430亿元增长11.4%(江苏5)35、绍兴市 2375.46亿元增长9.3%(浙江4)36、济宁市 2280亿元增长14% (山东6)37、徐州市 2220亿元增长13.5%(江苏6)38、邯郸市 2220亿元增长11% (河北3)39、大庆市 2120亿元增长12.1%(黑龙江2)40、临沂市 2110.18亿元增长13.4%(山东7)41、鄂尔多斯 2100亿元增长23% (内蒙古1)42、洛阳市 2074亿元增长13% (河南2)43、东营市 2060亿元增长11.8%(山东8)44、台州市 2025.47亿元增长8.5% (浙江5)45、包头市 2000亿元增长18%(内蒙古2)46、合肥市 2000亿元增长17% (安徽1)47、威海市 1970亿元增长11% (山东9)48、嘉兴市 1917.96亿元增长9.3% (浙江6)49、鞍山市 1915亿元增长12%(辽宁3)50、沧州市 1862.5亿元增长11% (河北4)51、盐城市 1860亿元增长13.5%(江苏7)52、南昌市 1820亿元增长13% (江西1)53、昆明市 1808亿元增长12% (云南1)54、扬州市 1800亿元增长13.5%(江苏8)55、保定市 1790亿元增长12% (河北5)56、南阳市 1780亿元增长11% (河南3)57、金华市 1765.94亿元增长9% (浙江7)58、泰安市 1700亿元增长13%(山东10)59、泰州市 1650亿元增长14%(江苏9)60、厦门市 1619亿元增长8%(福建3)61、镇江市 1580亿元增长13.5% (江苏10)62、中山市 1564.43亿元增长10.2%(广东5)63、德州市 1530亿元增长12%(山东11)64、呼和浩特1520亿元增长17% (内蒙古3)65、太原市 1512亿元增长2% (山西1)66、吉林市 1500亿元增长16%(吉林2)67、南宁市 1492亿元增长15% (广西1)68、惠州市 1410.40亿元增长13.2% (广东6)69、江门市 1355.26亿元增长10.6% (广东7)70、聊城市 1340亿元增长11%(山东12)江苏省地方小,但经济搞得不错,值得推祟。
湖北在全国处于中等,要向江浙看齐。
湖北加油。
江苏省2008年全省及各市GDP地区本年累计(单位:亿元)全省 29956.21、苏州市 6701亿元2、无锡市 4400亿元3、南京市 3775亿元4、南通市 2550亿元5、常州市 2200亿元6、徐州市 2000亿元7、盐城市 1600亿元8、扬州市 1580亿元9、镇江市 1421亿元10、泰州市 1394亿元11、淮安市 910亿元12、连云港 750亿元2010年江苏省城市排名(搞笑版,不过人家有恶搞的实力):南京:江苏最大的城市,最没号召力的省会。
经济每况愈下,靠吃老本度日。
在长三角的重要地位被杭州取代。
在省内被苏州、无锡看不起。
以语言难听出名,民风土俗,被称为最大的农村。
吵着撂挑子直辖。
苏州:江苏最拽的城市,GDP吓人,自诩上海后花园,上海苏州以外的地方一律看作贫困地区。
市民以到外资企业当流水线工人为荣,产品连中文标志都不加,为了经济指标疯狂抽取地下水,地表沉降严重。
严重缺水,还好意思说自己是水乡。
无锡:得过“小上海”的封号。
凭借GDP张牙舞爪。
工业城市,旅游资源靠人工现造但也不可小觑。
喜欢跟苏州飙经济,和南京比大小。
(在上海面前还比较乖)。
一边唱“太湖美”一边放着太湖水发臭。
常州:出了江苏就没人知道的“大城市”。
最近正在考虑往特大城市发展。
工业基础还不错,另一个有潜力的污染源。
因为走不出苏州、无锡的阴影,所以特别看不起江北人,但据说快被南通赶上了。
镇江:跟江北基本没区别的江南城市,以醋和金山寺出名。
面积袖珍,经济寥寥可陈。
地位相当于南京的一个县,但是喜欢往苏锡常的阵容挤,被苏锡常集体看不起。
扬州:苏北文化的发源地加大本营。
经常昧着良心说自己是江南。
一天时间就能看完的“历史文化名城”。
谣传出美女,其实出修脚师傅搓背工。
现在托××的福大兴土木。
市民逢人就说,如今我们扬州也是大城市了。
泰州:充其量一个加强版的县城,城市基础建设贻笑大方,居然也想当大城市。
经济上刚有点起色到处放卫星,生怕别人不知道。
热衷于跟南通争风头,跟扬州抬杠。
瞎折腾了一阵,知名度还是很低。
南通:地处偏远,人称“难通”,但沾了上海不少光。
最恨被叫作苏北,GDP达到苏州三分之一后开始叫别人苏北,恨不得叫长江改道。
同样喜欢瞎放卫星。
刚为了超过省内几个过城市沾沾自喜。
回头一看连人家烟台都不如了。
盐城:苏北恶名的主要承担者,革命老区。
对外开放了多年,贫困人口一大把。
海岸线长得吓人,但没有一个像样的港口。
市民没见过市面,通了火车比看到恐龙还兴奋。
但因为有个把属县进了全国百强而特别自信。
淮安:淮河重灾区。
民风半蛮不侉,工业一穷二白。
农业倒还不错,喜欢显摆敬爱的总理和洪泽湖的龙虾。
还喜欢说自己是长三角城市,虽然大多数市民没见过长江长的是什么模样。
宿迁:贫困地区,靠一瓶洋河一瓶双沟打天下,经济给江苏省垫底。
几个属县个个上贫困榜,靠国家接济度日。
被人评价为不如西部。
大多数省内人都不知道这个地方在哪里。
连云港:喜欢拉外地人看他海边上几座不伦不类的洋房,县域经济惨不忍睹。
旅游资源本来不足为奇,几年时间从江苏最有发展前途的港口,堕落为被贫困包围的花瓶城市。
徐州:山东的弃儿,江苏的养子。
大而不当的重工业城市,以工业污染和治安混乱出名。
城市规化完全不成体统。
综合竞争力一再下降,煤矿老本吃光。
但特别自大,总想自立为王。
打出淮海经济区的旗号,但没有人响应。
湖北省2009年全省及各市GDP地区本年累计(单位:亿元)全省 12831.52武汉市 4560.62宜昌市 1245.61襄樊市 1201.01荆州市 707.81黄冈市 700.32孝感市 681.15荆门市 600.53黄石市 597.78十堰市 550.96咸宁市 405.15随州市 344.14鄂州市 308.54如果把数据加上来分析看待,有喜也有忧。
喜的是二线城市终于有宜昌、襄樊这两个进入了“千亿俱乐部”,另有5个城市过了500亿;忧的是武汉市依然显得十分孤独,过千亿的毕竟只有两个,而且两个刚过千亿的城市加起来其总量还不到武汉的一半;而其他城市“块头”更小,在武汉面前真是“一览众山小”,武汉可谓是“高处不胜寒”。
可以说全省绝大多数人都看到了湖北“一城独大”的弊端,专家们早有论述,无须赘言,所以后来才有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个中心、两个副中心”的思路。
为什么省里在谋划“武汉城市圈”之后,又出台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也是为避免东西发展两极分化,出现发展严重失衡。
从科学的角度讲,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必须是梯次分布的,“大个”带“中个”,“中个”带“小个”,这样才可最大限度地协调发展。
否则只有一个长子,其他都是小不点,那么大个子就是能耐再大,也没有那么长的手,长不出那么多胳膊。
而现在依然还有人主张把主要力量全部集中投入到武汉,说什么“武汉强大了,湖北(指其他地方)可以借光发展”——他们是把省长在鼓励武汉发展时的“当时发言”作了断章取义,只强调武汉一城独大,并找出其“合理”的依据,实则是一种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