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幽默到歧义句——一点语言学分析
/s/blog_496719bd0100benj.html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则笑话,问:“南京市长叫什么名字?”答案虽然令人忍俊不禁,但却合情合理——“江大桥”。
解释很简单,在小学课本里已经见到过了,“南京市长江大桥”。
确实佩服此笑话创作者看问题的独到角度,能把这么一句众所周知的话辟出新解。
以上便是一个歧义句的例子,通过多音字使句子产生了不同的意思,属于语音层面上的歧义。
其实,很多幽默中都运用并反映了歧义这一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如果从语言学的专业角度来思考,也许会发现,供人消遣甚至恶俗的幽默中竟蕴含着各类语言学的问题;同时,这也让人感慨语言学的无处不在。
当然,不仅是汉语,英语中的歧义句也不胜枚举(真不明白为什么国际上的合同及法规仍以英语为准)。
以下就有一个与多音字有关的英文幽默:
Mother: “Tom, today is a fine day. Go out and do some exercise. You need sun and air.”
Tom: “What? I have not even got married! How do the son and heir come?”
除了多音字,断句和停顿也是笑话中惯用的技法之一,“南京市长江大桥”也运用了这种手段,即断成“南京市长”“江大桥”。
而这就成了句法层面上的歧义了。
通过标点的使用,一个句子可以有若干种解释,甚至表达相反的含义。
如那个经典的“粮食不卖给八路军”的例子(“粮食不卖,给八路军”)。
英语中此类也不乏此类幽默:
“Women without men is nothing.”
通过标点或断句,可变成:“Women! without men, is nothing!”
从语言学的语音、词法、句法、语用这四大部分分析,歧义句也可相应地被划为语音歧义、词汇歧义、句法歧义和语用歧义四类,其均在中英文幽默中有所体现。
“你要哪本小说?”“黄色的那本”——词汇歧义,“黄色”可理解为“黄颜色”,也可理解为“淫秽”;
“When was Rome built?” “At night. Because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词汇歧义,“day”既可理解为“天”,又可理解为“白天”。
“When a lawyer is dead, he lies still.” “lie still”既可解作“静静地躺着”,又可解作“继续说谎”。
语用歧义的例子:
—“Jim is really like a fish.”
—“He swims well?”
—“No, he drinks a great deal.”
说到句法歧义,例子就更多了。
此类歧义现象种类繁多,最普遍也最复杂。
倘若没有语境的帮助,同一单词和短语可被理解为不同的句子成分,彼此间的修饰关系、逻辑关系也很难确定。
巧合的是,英文中的某些歧义句翻译成中文后也能达到“歧义对等”的效果。
以下便是不同的句法歧义的例子。
第一,并列句的歧义。
如“He wrote long articles and novels.”中,“long”修饰的成分不明确,或是“long article and long novels”或仅是“long article”而已。
若译作“他写了长篇的文章和小说。
”则在汉语中也是一个歧义句。
第二,否定句的歧义。
John did not come to the party because Mary was unhappy.(1)“约翰没有因为玛丽不高兴而不参加聚会。
”;(2)“约翰没来参加聚会,因为玛丽不高兴。
”
第三,现在分词的歧义。
They are visiting teachers.(1)他们正在拜访老师。
(2)他们是客座教师。
第四,副词修饰的歧义。
I only saw John yesterday. “我只在昨天见到了约翰。
”这句话在英汉双语种均有不同理解,强调不同的方面:(1)“我只在昨天见了约翰,其他时候没见过”;(我只在昨天见了约翰,但没跟他说话);而英文原句还有第三种理解:“我昨天只见到了约翰,没见别人。
”
第五,逻辑关系的歧义。
例如,一则广告写到:“Piano for sale by a lady with fine legs.”——到底是女人的美腿还是钢琴的呢?
第六,指代不明的歧义
David kissed his wife and Tom kissed his wife too.——“his wife”是David的,Tom的,还是另一个男人的?
第八,省略不当的歧义
I know my brother better than you.(1)我比你了解我的兄弟;(2)我知道我的兄弟比你好。
分析过这些歧义句后,可发现,所谓歧义句,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
每个人都有一种习惯的思维模式,这导致了他会以最熟悉的方式去理解一句话,在这种情况下,他说出或听到的信息对其个人而言是没有歧义的。
不同的语境会有不同的表达,如果信息的发出者意识到信息可能会令接受者产生误解,自然会采用另一种不含歧义的方式来表达(除非故意要达到某种讽刺或双关的效果),否则即使句子本身有歧义,仍然不会造成歧义。
例如,当两个人谈话中说到:
—“What‟s wrong with Bob?”
—“Oh, he is fired.”
虽然“he is fired”可以被理解为“他被烧死了”,但正常情况下人们还是自然想到“他被解雇了”这层意思。
如果真的要表达烧死的意思,为了避免歧义,我想回答者会说“he is burned to death”之类的话。
所以,很多歧义句也仅是文法,或者语言学上的歧义,不去仔细琢磨,一般人不会认为存在歧义的。
“南京市长江大桥”便是一个例子,除了感叹别解者的智慧,我也认为此解很欠扁,把原本简单的句子复杂化了。
不过,必须承认,分析歧义句对锻炼思维还是很有好处的。
在网上找到一句据说是英语史上歧义最多的句子:The seniors were told to demonstrating on campus.有六种解法,估计能全想出来的英语学习者的英语水平一定十分之高了。
就以一句歧义句结尾吧:
Time flies like an arrow, fruit flies like a ban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