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影文学剧本节选《暖》(根据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编剧:秋实
1、日外,乡间,阴
南方,平原,也许不远处有山的影子。
夏末秋初的季节,原野的色彩日渐丰富和厚重了,特别是芦苇,黄绿相间,白色的轻柔的飘絮充满了诗意。
不宽但平坦的田间小路,不知始于何处,也不知通向哪里,蜿蜒有致,路边是田畴,再远一点儿是水面,远远近近是一片一片的芦苇,高高的,在风中漫漫地摇摆。
远处的浓密,近处却略显稀疏。
2、日外,乡间
林井河,剧中的男主人公,三十来岁,城里文化人的打扮,戴着眼镜。
他骑在一辆自行车上,与其说是在赶路,不如说是漫游。
他骑得很慢,有意无意地划着“八”字,他的眼睛盯着路面,漫无目标地蹬着车。
不远处可以看到村庄错落有致黑白分明的屋宇的轮廓。
还有高音喇叭,正在放着最流行的歌曲。
(画外音)井河:从1980年考上大学,我已经有十年没有回来了。
家乡没有太大的变化,我却已经成了外人。
3、日内,村委会
南方高大陈旧的用作公用的房子,从墙上张贴的一些东西可以看出是村委会。
堂屋的中间摆了一张桌子,桌子上摆了很多盘菜,一个摞一个,满满当当。
桌子周围坐满了人,大家坐得挺挤,相互之间几乎没有距离。
主人的位置上坐着井河,他的两边坐着几个村镇干部模样的男人,下首坐着头发花白、神情有些忐忑的曹老师。
井河的身后是一扇窗户,这使得处在逆光中的他脸上很暗。
他站起来,手里端着一杯因为倒得很满而正在滴滴答答的白酒。
井河:镇领导能给我这个面子,帮曹老师解决了困难,非常感谢,在外面混了十多年,我没有多大出息,没能给家乡父老帮上什么忙,今天我的话都在酒里,我先干为敬。
井河一饮而尽,很痛快。
所有的酒杯在井河的眼前碰撞,酒滴到桌子上和人们的手上,人们喝酒,干杯,每个人的嘴唇都开始发亮,每个人都亮出干了的酒杯。
曹老师也干了,但是他因为不习惯这样喝酒而咳嗽不止。
4、日外,阴,村路
阴天,还是乡间的小路,近处的景物因为阴天反而显得很清晰,远处则是一片茫然。
自行车迎面而来,因为是下坡,车速不慢,井河骑着车,曹老师坐在车后架上。
曹老师显然喝了不少酒,脸上红红的,笑容放松了许多,真实了许多,他搂着井河的腰。
井河的嘴里哼着歌。
路上偶有拖拉机带着巨响开来,又开过去,曹老师在后面大声要井河小心。
曹老师:井河,把你叫来,你媳妇准生我气了,孩子太小,正使唤你。
井河:没事,客气话您别跟我说。
5、日外,路上
村路有些崎岖。
井河在这样的路上骑车,技术显然很有底子,他躲闪着可能造成颠簸的地方,很好地把握着平衡,自行车在颠簸的路上发出很大的声响。
井河:曹老师,您说神不神,我儿子,脚丫子和我这根手指头一样长(井河伸出食指对老师比画着)。
曹老师:你准备啥时候走?
井河:没想到事情这么顺利,要是您没有别的事,我今晚就回县里住,明天就能赶上早班的火车。
曹老师:你早点儿回吧。
让你大老远跑一趟,花工夫花钱,不合适。
井河:您又来了。
6、日外,路上
前面是一个十字路口,因为有桥,路高出一个坡。
桥头站着一只白狗,它显然是在赶路的过程中突然停下来的,它看着自行车来的方向,似乎感受到某个熟悉的人或某种熟悉的气息,所以才停下脚步。
井河看到白狗也愣了一下,他下意识地捏了车闸,车子猛地晃了一下。
曹老师差点儿掉下来,他赶紧抓住井河的腰。
这时,白狗真的朝井河跑了过来,它很亲热地在井河的车前停下来,看着他,似乎在等着他认出自己。
井河一只脚点在地上,车子一歪,曹老师也站在地上了。
井河抬起头,他一下子看到了白狗的主人。
7、日外,同上
这时,白狗的主人,已经从井河和曹老师的面前走过了路口,她背着一大捆长长的芦苇(或者别的什么秸杆之类),人整个被芦苇埋在下面,根本就看不到她的脸,如果你不仔细看,连她的头都看不见。
整捆芦苇就像长了腿。
但这显然不是一双好腿,由于有残疾,她走路的姿势很不协调,但是她自己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姿势,依旧可以做她要做的事情。
井河像被施了定身术一样站在那里。
他看看狗,又看看那个背芦苇的人。
白狗看看他,转身看看主人,还是决定转身找主人去。
井河:暖?
曹老师:(他站在井河的身后)是暖。
井河猛地回头看了曹老师一眼,他似乎感到有些突然,但又并不意外。
曹老师没有说话,他也看着井河,等待他做出决定。
暖已从桥上走过,拐上一条更窄的岔路。
井河把自行车支在路中间,大步朝暖跑去。
井河:(喊着)暖,暖。
曹老师摸出一支烟点上,蹲在路边埋头点烟。
他再抬头时,不远处井河已经追上了暖。
二、电影分镜头稿本节选《暖》分镜头稿本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