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资料】比较文学形象学精品课件汇编

【管理资料】比较文学形象学精品课件汇编


四、他者
萨特《存在与虚无》一书的“注视”这一节,他用现象学描述的方法,形象地 说明了自我意识的发生过程。设想我通过锁孔窥视屋里的人,此时我的注 视对象是他人,我把他人当作意向对象;但是,如果我突然听到走廊里有脚步 声,意识到有一个他人会注视我:“我在干什么呢?” 在这个例子中,正是我感到他人有可能注视我,我才会注视自己。在他人的 注视下,主体体验到了“我的”存在。同时也意识到自己是“为他”的存在。没 有意识中的“他者”,我的主体意识就不能确立。 我只有把自己投射出去,意 识到那个想象中的“他者”的存在,才能确认“我的”存在。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艺》,记载郑和出使西洋,历经众国。展示了 所到之处,建大明国威,遇妖斩妖,遇魔降魔。
《红楼梦》里也旁涉异国。贾府里经常会收到一些来自海外的贡品;探 春远嫁海外等。在当时中国人的心目中,中土之外皆蛮夷之地,所以探春 远嫁被看做贾府衰落的一个标志,贾府上下如失魂落魄。
形象学的产生
各国文化交流增强 这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
形象学将会是一个极具发展潜 力的研究领域
谢谢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四、他者
黑格尔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主奴辩证法,他认为自我的整一性必须经由对对 立之物的扬弃而完成。
以主人与奴隶为例,这两个角色可互为定义,主人需要来自奴隶的确认, 他的自我意识的获得要依靠奴隶的存在,没有奴隶,也就无所谓奴隶主, 反之亦然。“因为它们彼此相互地承认着它们自己”。
四、他者
萨特
萨特:“我们对于自我的感觉取决于我们作为另一个人所凝视的目标的存 在”,将这句话翻译出来就是:我们对于自我的感觉,取决于其他人对我们 的关注。
形象学:在注重事实的基础上,更多关注文学中异国 形象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冲突和对话
形象学的产生
形象学在西方:
法国是形象学的诞生地
路易—保尔·贝茨于1896年在《关于比较文学的性质、任务和意义的批判 研究》形象研究在比较文学发展初期就被列为其学科任务之一。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让-玛丽·卡雷将形象研究推向前台,他首次对形 象学做了较精确的定义,提出把关注“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 的相互诠释”。作为比较文学的任务。 一般把卡雷视为现代形象学的奠基人。 基亚在其所著的《比较文学》中认为形象研究“不再追求抽象的总结性 影响”,而应设法深入了解一些伟大民族传说是如何在个人或群体的意识 中形成和存在下去的”。将异国形象的研究由事实联系延伸到“文学文化” 上,表明形象研究必须在文化背景下展开。形象研究的基本原则。 巴柔的《从文化形象到总体想象物》一文系统的论述了形象学的理论 和方法,他把“他者”形象的定义作为当代形象学的核心,使之与传统 形象学区别开来
四、他者
雅克 拉康
拉康说“一个“我”对于相互主体的共同尺度的参照,或者可以说就是被 当作是他者的他者,即他们互相是他者”。一个人只能在他人身上认出自 己,在此,他者是个象征性语言介体,个人只是通过这个介体才成为人。 或者换一句话说,”人在看自己的时候也是以他者的眼睛来看自己,因为 如果没有作为他者的形象,他不能看到自己“
2.形象的三个层次 作家根据自己的体悟去描述和塑造作为他者的异国形象 ↓ 作家所属的社会或群体的集体想象理解的异国形象 ↓ 创造出来的这个承载着“社会整体想象物”的“形象”是一个异 国形象
二、社会整体想象物
是某一社会对某个相异的集体或社会文化所做的阐释,是一种文化对另一 种文化的言说。文化语境,文化心理
2.形象学中的政治
形象学反思与前景
1.对形象学的反思 (1)跨学科性造成的对文本分析的缺失 ↓ 从叙事策略入手,关注和分析作家在作品中如何观 察、描述和阐述作为他者的异国形象
(2)形象学中的民族主义色彩 ↓
和而不同的心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和传统
形象学反思与前景
2.形象学的价值与前景 走向世界的中国 。中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加
“他确实很胖,但却迈着女人似的 轻快步伐。他那象牙般肤色的脸像 婴儿一样可爱,黑头发剪得短短的, 深褐色的眼睛有点斜视”
三、套话
符号化,脸谱化,高度浓缩 误读是产生套话的基础 套话都具有时间性
四、他者
“他者”(the other)具有十分丰富的哲学和历史内涵。 现代形象学的关键是“他者”观念的确立
三、套话
查理•陈是美国作家厄尔•德尔•比格斯在20世纪20年代创造的一个和付满楚截 然不同的文学形象。付满楚邪恶,威胁到西方人的霸权地位,而查理•陈则代表着 善良、对西方人没有任何威胁的华人男子。典型的从属性、边缘性男性。表情 呆板单一,身体肥胖臃肿,缺乏男子汉气概,女人气十足,是一个被阉割的形象。
他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进一步探索异国异族形象被创造的过程,关注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如何 理解、描述、阐释作为他者的异国异族。 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学事实,考察和辨析本民族对异域文化的接受与变 形以及对异国形象的塑造与扭曲。
二、异国形象的流变
分析异国形象的流变需要立足于特定的文化语境 中国在他国文学中的“变色龙”形象 《马可 波罗游记》与新航路和地理大发现 1792马戛尔尼访华,中国形象的衰败
比较文学形象学精品课件
什么是形象学
定义:研究一国文学中异国形象及其所蕴涵的文化意 义。即通过对文学的研究来了解国家之间、文化之间 是怎样互相观察、互相表述的。
什么是形象学
影响研响研究:影响和接受的”事实联系“,以考 证为中心,意在挖掘文学继承和创新的源流关系。
四、他者
哲学概念、学术概念 “他者”与“自我”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基本关系是冲突 自我表示主体的主导地位 他者表示自我以外的其他东西。 “他者”对于主体“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的的意义
每一种他者形象的生成总是伴随着注视者自我形象的建构,二者相互发 现、相互证明、相互补充。具体而言,二者之间又大致构成 狂热、憎 恶和亲善 三种特异的关系。
西方文学中“付满洲”、“查理陈”、“功夫”
三、套话
付满洲(Dr.Fu Manchu),是英国小说家萨克斯·罗默创作的付满洲系列小说中的 虚构人物。1875年在《福尔摩斯遭遇傅满洲博士》一书中首次出现。号称世上 最邪恶的角色。
“试想一个人,高高的,瘦瘦的,像猫一样不声 不响,肩膀高耸,长着莎士比亚的额头、撒旦的 脸,脑袋刮得精光。细长、不乏魅力的眼睛闪 着猫一样的绿光。他集东方人的所有残忍、 狡猾、智慧于一身,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调动 一个财力雄厚的政府能够调动的一切资源。 试想那样一个可怕的人,你心中就有了一副付 满洲博士的形象”
社会整体想象物不是统一的。
社会整体想象物是一个构建的存在。 可以成为新的社会整体想象物的构建者
三、套话
指某个民族长时间反复使用、用来概括他国或者他国人形象的约定俗成的词语, 是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对他者形象的一种象征性表述。
套话是表述“社会整体想象物”的最小单位。 犹太人被称为“鹰钩鼻”,西方人被称为“洋鬼子”,俄国人“老毛子”, 印度巡捕“红头阿三”
形象学的产生
形象学在中国:
《山海经》中,我国就有对异国异族的描绘。学者公认,《山海经》中 所描述的山川风物民族,在中国地狱之外。“异形异禀”-反舌国、三首国、 女子国。
《西游记》中混乱、凶险的异域旅行,乌鸡国、车迟国、西凉女国等。 经唐僧弟子斗法、方诛杀妖孽、天朗气清。在对异族的想象中,汉民族的 优越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形象学在中国:
钱钟书1937《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典型的形象学论文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化传递与文化形象》、《比较文学形象学》
形象学的基本概念
形象 社会整体想象物 套话 他者
一、形象
1.形象学形象与一般文学研究的形象相比: 首先,从范围来看,不针对所有层面的“形象”,比一般意义上的"形象"要窄。 其次,这种形象体现了一种跨文化、跨种族的性质。
鸦片战争
二、异国形象的流变
1.信息源的匮乏 2.创造异国形象的主体的个人原因 3.双方社会的政治和文化区别
三、多重身份与形象塑造
多重的文化身份 属于多个文化圈,文化归属模糊 多重文化身份作家作品中的异国形象的主体和他者的问题 形象学的新课题
形象学的基本特征
1.异国形象和自我形象 异国形象作为他者,为本土及主体身份提供参考 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形象的塑造往往是互动的。
四、他者
镜像理论
婴儿对自我的形成之初空无印象,“我”——”主体“从一开始就生活在他者的 目光中。当一个6-18个月的婴儿在镜中认出自己的影像时,婴儿认为镜子里的 是他人,后来才认识到镜子里的就是自己,这一阶段是主体与本人认同归一的 过程, 在主体确立的过程中,“他者”的存在及对立功不可没,没有他者的眼光、没有 他者的比对,主体不可能对自我有清晰的认知。
四、他者
为了认识“自我”,需要“他者”的存在。他者处于从属地位,且在经常与民 族、性别、阶级等相联系。在此过程中,涉及话语、知识、权力、支配 及统治等问题,故而,成为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形象学的研究对象
1.文学中的的异国形象 2.异国形象的流变 3.多重身份与形象塑造
一、文学中的异国形象
中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