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环境心理学培训课程
其主要论点之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或部分 相加不等于全体” 即认为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是一 个格式塔,都是一个被分离的整体。
2.格式塔的组织原则
格式塔的组织原则即所谓的心象组织规律,可 归纳为:图形与背景原理、接近原则、类似原则、 连续原则与完形倾向等。
格式塔的组织原则在建筑学的运用很广,并取 得了不小的成果。如:阿恩海姆的《建筑形式的动 态》;拉斯姆森的《建筑体验》;舒尔茨的《存在. 空间.建筑》;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设计》 、 《街道美学》等都运用了格式塔的原理和研究成果。
身周围没有足够空间,而私密性又受到他人干扰
时所产生的情绪,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拥挤
感当然和密度有关,但未必高密度就产拥挤感。
拥挤感是个人空间和私密性受到侵犯造成的,
而这种侵犯又是通过知觉感知的,所以密度的知 觉是拥挤感产生的关键。
3)个人空间与空间气泡;
心理学家萨姆(R.Sommer) 最早提出个人空间概念。他认 为,每个人的周围都存在着一 个既不可见又不可分的空间范 围,对这一范围的侵犯与干扰 将会引起人的焦虑与不安。它 随身体移动而移动,它不是人 们的共享空间,是个人在心理 上所需要的最小空间范围,也 可称为“身体缓冲区”。
好的事情马上就会到来,一切都是最 好的安 排。上 午4时43分43秒 上午4时43分04:43:4320.11.25
每天都是美好的一天,新的一天开启 。20.11.2520.11.2504:4304:43:4304:43:43Nov-20
务实,奋斗,成就,成功。2020年11月25日 星期三4时43分 43秒 Wednesday, November 25, 2020
它是环境心理学的一部分,是建筑 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的交叉。
2.发展历史
1)1986年 德国 美术史专家 沃尔芬 (H,Wolffin)发表 《建筑心理学绪论》,主张 用心理学、美学的观点考察建筑 ;
2)包豪斯(Bauhaus)迈耶建议在 Bauhaus(魏玛建筑学院:学院派理论的代表) 学习建筑心理学;
(3)匿名(Anonymity):自我具有在人群中不 求闻达,隐名埋姓以免他人窥探的倾向。
(4)保留(Reserve):即使对最亲密的关系, 个人也具有对自己的某些面加以隐瞒,或 有所保留的倾向。
7)孤独感;
8)易识别性;
国外用“易识别性”(legibility)来表示观察者 对城市结构模式的识别。若人们很容易判断城市 中心的大致位置、指出主要交通线的方向、了解 自身所处的方位并找到要去的目的地,该城市就 是易识别的。这一概念也可推广运用于不同尺度 的环境,如建筑物、建筑群、居住区、公园等
3)1968年美国成立 “环境设计研究学 会”,简称 EDRA(Environmental Design Research Association)(建筑师30%、城市规 划师和园艺师25%、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 15%) ,1969年出版《环境与行为》杂志;
4) 1972年坎特与乾正雄(英)合编《什么 是环境心理学?》,开始“环境心理学”授课 ; 1974年坎特出版了《建筑师的心理学》,1975年 第一本《环境心理学杂志》面世,同时美国也出 版了《环境心理学介绍》、《环境心理学》、 《建筑心理学》、《建筑和社会行为》以及《城 市意象》等等;
f. 凸出的比凹入的东西更易形成图形; g. 动的比静的更易形成图形 ; h. 整体性强的形态容易形成图形;
i. 奇怪的与众不同的容易形成图形。
图底关系的运用
图底关系的运用
2)接近的原则 是指关于成组刺激物的知觉经验的原则。人们容 易将相似的刺激物按照他们彼此接近的关系而分组。
3)相似的原则 4)连续的原则
1.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一词由德文“gestalt”音译而来。 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曼于1912年发表了《似动视觉 的实验研究》一文,首次提出了格式塔心理学的 基本观点。
格式塔心理学又被称作完形心理学。
格式塔含义是形式图形和组织结构的整体, 就是说完形是一个有组织的全体,它的特性是由 其内部的整体性所决定的。
2.建筑环境的色彩心理:
1)色与光;2)色与情;3)色与 形;4)色彩的心理作用;5)色彩的 社会心理和民族心理;
3.人居环境心理: 1)归宿感; 2)归属感; 3)走向自然心理; 4)邻里效应; 5)接近与疏远心理; 6)住所私密性与私密领域。
五、建筑环境的审美评价 1.生态美学评价 2.生理美学评价 3.心理美学评价
5)1970年在伦敦举行了首届国际建筑心里 学术讨论会,并在英国成立了国际建筑心理学会;
6) 1981年欧洲成了“国际人和环境研究交 流协会”,简称IAPS(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ady of People and their Physical Surroundings),并创刊《环境心理》杂志;
2.感觉与知觉 3.空间知觉:1) 形状知觉;2)距 离知觉;3)深度 知觉;4)方位知 觉。
4.环境认知
社会向心空间和社会离心空间
5.环境心理感受与个人空间:
1)拥挤;
2)密度;
拥挤感和密度是个人空间研究的领域之一,
两者之间有联系又有区别。密度是拥挤的物理状
态;拥挤感是其心理状态。拥挤感是个人感到自
荷兰建筑师凡.艾克(Van Eych)则将易识别 性提到了一种新的地位:“正是这些识别物──可 以称其为意象,不仅形成了视觉上的连结,而且 还形成了人与人之间,城市社区联系的框架,即 它还具有直接的物理意义,它们日复一日地作为 这种联系的见证人,持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之 中......。
易识别性
四、 建筑环境心理 1.建筑环境的形式心理
个人空间是围绕个人活动 所涉及的空间,并随年龄、性 别、人种、文化习俗而变化。
4)人间距离
(1)亲密的距离(intimate distance) 0〜0.30m (2)个人空间的距离(personal distance) 0.35 〜1.2m (3)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e) 1.2〜3.0m (4)公共距离(public distance ) 3.0m以上的 距离
3.学科特点
1)具有浓厚的跨学科特性; 2)把建筑、环境和人的心理及行为 关系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3)强调建筑环境和行为是交互作用 的结果 ; 4)几乎所有的研究都以实际问题为 取向 ; 5)研究方法以现场研究为主,实验 室研究并不多,带有很强的创新性和独
创性。
二、格式塔心理学和建筑环境视觉原理
5)领域性;领域这一概念来自个体生态学。“领 域是个体、群体使用和独占的一个区域界限,领 域包含了关于空间问题的心理概念,表征了占有 者的态度和区域占有者的准备状态。”
6)私密性;私密性“可定义为个人或人群有控制 自身与他人接近,并决定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 在什么程度上与他人交换信息的需要”。私密性 最重要的含义就是人们希望有控制、选择与他人 交换信息的自由──在需要的时候有选择独处还是 共处的自由。人具有社会交往与私密心理的两重 性。
心理学家威斯汀(Westin)指出私密性有四种功能:
(1)自律(Autonomy):维护个人行为自由,按照自 己的意愿支配自己的环境。
(2)自泄(Emotional Release):不是为了让他人看, 而是能够孤独地进行自我表现,独自充分表达自 己的情感,放松自己的情绪。
(3)内省(Self Evaluation):进行自我思考、自我估 计、自我评价、闭门自省其身心和行为。
5)完形倾向
连续的概念
连续、相似的原则
3.环境视觉原理 4.环境错视觉 1)缪勒---莱依尔错觉 2)垂直线与水平线错觉 3)爵斯特罗错觉
4)对比错觉 5)赫林空间错觉 6)蔡尔纳错觉 7)违反透视规律引起的
错觉
错视觉的运用
三、建筑环境的认知与个人空间
1.空间与场域:1)积极空间和消极空 间;2)社会向心空间和社会离心空间;3) 场所和场域。
7)20世纪80年代亚洲 日本举行了关 于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学术讨论会,成立了“人间环境协会”;
8)80年代末 中国 招收研究生
9)80年代,国际建筑师协会强调指出: “每个人都有着生理、智力、精神、社会 经济上的要求。”“建筑师的责任是要把 原先存在的和新的环境结合在一起,负责 为城市提供美观的外貌和设计出能为人所 接受的空间。”“我们提供一种新的有机 的客观的建筑学,我们认为这种建筑学是 对环境特点的理解和洞察的产物。”
(4)隔离(Limited Communication):隔绝外界的干 扰,控制、限制交流,同时仍可保持与亲密无间 者的接触,对陌生人则什么也不透露。
威斯汀1967年分析了私密性的四种类型: (1)独居(Solitude):自我独处、自我孤立, 怕受他人干扰。
(2)亲密(Intimacy):仅二人,或是小群体内 彼此保持相互亲近,不愿受其他人干扰。
第五讲 建筑环境心理学
基本内容: 1.建筑环境心理学概述; 2.格式塔心理学与建筑环境视觉原理; 3.建筑环境的认知与个人空间; 4.建筑环境心理; 5.建筑环境的审美评价。
一、建筑环境心理学概述
1.什么是建筑环境心理学? 建筑环境心理学是用心理学的方法 来研究建筑环境的学科。主要研究人的 心理现象及行为特点和所处的建筑环境 之间的交互关系,研究“建筑---环境--人”这样一个课题。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04:43:4304:43:4304:43Wednesday, November 25, 2020
不可麻痹大意,要防微杜渐。20.11.2520.11.2504:43:4304:43:43November 25, 2020
加强自身建设,增强个人的休养。2020年11月25日 上午4时 43分20.11.2520.11.25
抓住每一次机会不能轻易流失,这样 我们才 能真正 强大。20.11.252020年 11月25日星期 三4时43分43秒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