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
4.脱水和休克症状 中、重度酮症酸中毒病人常伴有脱水症状,当机体失水 达5%时可有尿量减少、皮肤干燥、眼球下陷等表现。失水 超过体重10%时则可有循环衰竭表现,包括心率加快、脉 搏细弱、血压下降、体温下降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5.精神神经系统表现 早期有头痛、头晕、萎靡,继之烦躁、嗜睡,严重者昏 迷、生理反射迟钝甚至消失。 6.诱发疾病的表现。
酮体的组成与代谢 葡萄糖 丙酮酸 草酰乙酸 三羧酸循环 (TCA)
脂肪酸
乙酰CoA ×2
CH3—CO—CH2—COOH 乙酰乙酸 +2H CH3—CHOH—CH2—COOH β羟丁酸 -CO2 CH3—CO—CH3 丙酮
3.代谢性酸中毒
乙酰乙酸、β羟丁酸在体内堆积时; 乳酸等有机酸和硫酸、磷酸等无机酸同时生成增多; 体内聚集的有机酸一方面大量从肾脏排除,剩余的大 部分和碱基结合,消耗体内大量储备碱。 脱水等因素可造成机体排酸障碍,加重酸中毒程度。
2.胰岛素治疗----小剂量持续静脉滴注胰岛素 应在DKA确诊时立即使用(一般和输液同时进行) 方法是小剂量胰岛素治疗法,特点:安全、有效、简便, 发生低血糖、脑水肿、低血钾等情况机会少。 小剂量持续静脉滴注短效胰岛素的方法最常使用,且效果 最佳。首先静脉注射负荷剂量的短效胰岛素10~20u,继之使 用短效胰岛素0.1ukg-1h-1(5~10u / h 0.1ukg 5 10u h)持续静脉滴注。此方 法通常可使血糖每小时下降4.2~5mmol/L。如2小时后血糖如 无明显下降,胰岛素用量可加倍。 当 血 糖 降 至 1 3 . 9 mmol/L 左 右 时 , 胰 岛 素 应 与 5 % GS 或 5%GNS同时使用,剂量可酌情减少。目的是预防血浆渗透压 下降过快而引起脑水肿,以及血糖下降过快而产生的低血糖。
病理生理
1.高血糖 DKA时病人血糖常明显升高,一般在13.9~33.3mmol/L 之间,如血糖超过33.3mmol/L则提示有肾功能障碍。 高血糖对机体的影响包括: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细胞内液向细胞外移动,细胞 脱水,细胞脱水将导致细胞功能障碍。 渗透性利尿,同时带走大量水分和电解质,造成脱水和电 解质平衡紊乱。
实验室检查
⒈尿:尿糖、尿酮体一般呈强阳性。 如采用酮体粉作尿酮体检测,需要注意酮体粉主要与 乙酰乙酸产生反应,显示阳性结果。在DKA未经治疗时, 血液中酮体以β羟丁酸为主,当酮症消退时大量β羟丁酸转 化为乙酰乙酸,可能出现测定酮体假性升高现象。在缺氧 状态下,较多的乙酰乙酸被还原成β羟丁酸,则可能出现酮 体假性降低。 ⒉血 ⑴血糖 多数在16.7~33.3mmol/L,若超过33.3mmol/L应考 虑存在血浆高渗以及有肾功能障碍。当病人有明显的高甘 油三酯血症时,血糖亦可假性正常。
诱因
感染:较为常见,其中以尿路感染和呼吸道感染为多。 胰岛素使用不当:包括胰岛素用量不足和中断胰岛素治 疗等情况。国外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的病人有因泵机械故障 而出现DKA的报道。 其它:包括饮食不当、心肌梗塞、脑卒中、肺梗塞、消 化道出血、手术创伤、妊娠分娩、使用糖皮质激素、严重 精神刺激等。 需要注意的是,T1DM有酮症倾向,部分病人起病时即 伴有DKA,部分病人找不到明显的诱因。
5.消除诱因和积极治疗各种合并症 合并症不仅是DKA的诱因且与DKA预后关系密切,常是 导致病人死亡的直接原因。 6.病情观察 细致观察病情变化,准确记录神志、瞳孔、呼吸、血压、 心率、出入量等。每小时检测一次血糖,每2小时检测一次 血酮体、钾、CO2 结合力或HCO3—。对治疗效果不满意者, 应努力寻找原因(见表3),并作相应处理。 7.护理 按时清洁口腔、皮肤,预防褥疮和继发感染。
4.补碱---慎重补碱 不恰当的补碱可能引起严重低血钾、反常的中枢神经系 统酸中毒和酮体清除延迟。有研究发现,补碱可以增加酮 体的生成和乙酰乙酸在体液中蓄积。通常,轻、中度酸中 毒经上述处理后,可随着代谢紊乱被纠正而恢复正常,不 需另外补碱。 当严重酸中毒时,即血pH < 7.1,或血HCO3- < 5mmol/L 时,或病人存在严重高血钾或休克时,可适当补碱。如需 补碱,可使用碳酸氢钠(NaHCO3)44~88mEq(相当于 5% NaHCO374~148ml)1~2次,2次之间需间隔1~2小时, 应当注意NaHCO3输注前需稀释为等渗液体。 也可按公式计算补碱量:所需NaHCO3 量=体重60%× (-3-BE)×2,实际一次只输计算量的1/2,当血pH达 7.2或CO2结合力达13.5mmol/L时停止补碱。避免使用乳酸 钠,以防加重可能存在的乳酸性酸中毒。
治疗
DKA早期,即有酮症无酸中毒者,或酸中毒很轻、 病人一般情况尚可者,应鼓励病人多饮水,并开始正规 使用胰岛素治疗即可。 明显酸中毒者应做以下处理
对中、重度DKA病人处理的一般原则为: 1.确保充足的通气和循环功能; 2.纠正液体不足和电解质紊乱; 3.使用胰岛素治疗阻止酮体和酮酸产生,降低血糖以减少 渗透性利尿; 4.纠正代谢性酸中毒(输液和使用胰岛素): 5.评估和治疗DKA的诱因(如感染等); 6.密切监测和治疗DKA的任何并发症(生命体征和神经 系统监测)。 具体方法如下:
⑵血酮体 升高,常 > 4.8mmol/L。 ⑶血CO2结合力 降低,严重者 < 10mmol/L。 ⑷血气分析 pH < 7.35,HCO3- < 21mmol/L,BE负值增大。 ⑸其他 血钠、氯常降低,由于血液浓缩,也可为正常或升高; 血钾可正常、降低或增高,治疗后常迅速下降; BUN多为轻度增高,这种改变与血容量下降、肾灌注 不足、蛋白质分解增加有关,BUN持续不降者预后不佳; 外周血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水平升高,与血液浓缩和 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有关,部分病人可能与伴有感染有关。
诊断与鉴别诊断
DKA的临床诊断并不困难,关键在于想到DKA的可能性。 对于临床表现可疑的病人,尤其是原因不明的意识障碍、血 压下降且尿量不减的病人,检查尿糖、尿酮呈阳性、血糖升 高,DKA诊断即可成立。 本症在出现意识障碍时主要需与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 迷、乳酸性酸中毒、低血糖昏迷等症鉴别,也需注意有无脑 血管病变、尿毒症、中毒等其他原因引起意识障碍的可能。 部分病人腹痛明显,需与急腹症鉴别。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指标,可将DKA分为轻、中、重三 类,以利于指导临床处理。
1.输液----充分补液 输液是抢救DKA首要的、且极其关键的措施,尤其重症 DKA病人。 输液应注意先快后慢,首先补充NS。对无明显循环障碍 者,最初4小时内每小时输液500ml,以后4小时内每小时 250ml。重症病人在最初2小时内补充NS 1000~2000ml为宜。 之后根据病人的血压、心率、每小时尿量和周围循环情况调 整输液量和速度。最初6小时内可输液3000~4000ml,在最 初24小时内输液4000~5000ml,严重脱水者需6000~8000ml。 需严密注意病人神志、心肺功能及尿量的变化,尤其老 年病人,如能在中心静脉压监护下输液则效果更佳。当血糖 降至13.9mmol/L左右时,改输5%GS或5%GNS,输注含葡萄 糖液体时应注意加短效胰岛素同时使用。 有周围循环衰竭者可输胶体溶液。
当持续静脉滴注胰岛素不可行时,可采用小剂量胰岛 素间歇肌肉注射方法,通常每小时注射短效胰岛素0.1u / kg(5~10u)一次,这种方法对周围组织灌注不良者效果 欠佳。胰岛素的输注应持续至酮症明显被纠正,病人一般 情况改善且可进钾----积极补钾 虽然DKA时机体呈失钾状态,但由于脱水、酸中毒 等情况,使得病人在就诊时血钾水平不低,甚至可能升 高。经输液和胰岛素治疗后,随着病人脱水被纠正、酸 中毒改善,血钾呈迅速下降趋势,如早期不予以重视, 可能会发生严重低血钾并危及病人的生命。 如病人治疗前血钾低于正常,在开始治疗时即应予以 补钾,补钾速度不宜超过每小时氯化钾1.5克,24小时补 钾总量6~12克;如治疗前血钾正常,尿量>40ml/h,也 应考虑补钾,补钾速度以每小时输氯化钾0.5~1.0克为 宜;如尿量<30ml/h,或血钾高于正常,应暂缓补钾。
临床表现
1.早期 多尿、烦渴、多饮、乏力等症状加重,体重降低明显。 这些症状可在酸中毒发生前持续数小时至数日。 2.胃肠道症状 食欲降低、恶心呕吐,部分病人可出现腹痛,易误诊为 急腹症。造成腹痛的原因不太明了,有人认为可能与脱水 和低血钾导致的胃肠道扩张和麻痹性肠梗阻有关。 3.呼吸改变 酸中毒时呼吸代偿性加深、加快,以利于排酸。部分病 人呼吸中带有酮味(似烂苹果味)。当pH<7.0时可发生呼 吸抑制。
6.其它
严重脱水,血容量减少,加之酸中毒,则可引起循环功 能障碍、血压下降、休克; 由于肾灌注减少,引起少尿、无尿,严重时发生肾功能 障碍; 严重脱水、循环衰竭、渗透压升高、脑细胞缺氧等多种 因素,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出现不同程度的意 识障碍,嗜睡,反应迟钝,昏迷,晚期可发生脑水肿。 红细胞带氧功能障碍
糖尿病急性代谢紊 乱
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
又称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包括: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 乳酸性酸中毒 低血糖症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是由于胰岛素缺乏和/ 是由于胰岛素缺乏和/或反调节激素增多,引起以高血 糖、高酮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严重时可以威胁病人的生命。 DKA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以青少年发病率最高,大约 DKA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以青少年发病率最高,大约 35%~40%的儿童和青少年T1DM病人在确诊为DM时伴有DKA 35%~40%的儿童和青少年T1DM病人在确诊为DM时伴有DKA 美国每年发生16万起DKA事件,而T1DM病人每年约有 美国每年发生16万起DKA事件,而T1DM病人每年约有 3%~4%发生DKA。。 3%~4%发生DKA。。 在胰岛素发明之前(1922年以前),DKA的病死率为 在胰岛素发明之前(1922年以前),DKA的病死率为 100%,随着胰岛素的临床应用,DKA病死率明显降低。 100%,随着胰岛素的临床应用,DKA病死率明显降低。 资料显示,目前65岁以上DKA的病死率超过20%,而年轻 资料显示,目前65岁以上DKA的病死率超过20%,而年轻 病人DKA病死率仅2%~4%。但DKA仍是儿童、青少年和青年 病人DKA病死率仅2%~4%。但DKA仍是儿童、青少年和青年 糖尿病病人死亡的最主要原因。24岁前死亡的青幼年糖尿 糖尿病病人死亡的最主要原因。24岁前死亡的青幼年糖尿 病病人近50%的原因是DKA。 病病人近50%的原因是D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