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问题第3讲中国哲学问题要包括:西方哲学的精神3.1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严格说来,中国哲学被称之为中国哲学,始于20世纪初,以胡适为首的一些留洋中国学者按照西方哲学的概念系统,疏理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的工作,迄今不过百年。
在中国研究中国哲学,自始就面临着合法性的危机。
把中国哲学归属于哲学的名下,历来存在着不同意见。
前有黑格尔,后有德里达。
黑格尔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哲学从希腊开始,由于东方人的精神还沉浸在实体之中,尚未获得个体性,因而还没有达到精神的自觉或自我意识。
所以,所谓中国哲学还不是哲学,不过是一些道德说教而已。
黑格尔提出,中国“只停留在最浅薄的思想里面”,“找不到对于自然力量或精神力量有意义的认识”,“没有1概念化,没有被思辨地思考”。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黑格尔甚至说:“为了保持孔了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
”2对于黑格尔的问题,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19年2月版)的《导言》中对哲学的定义,什么是哲学史,哲学史的目的,哲学史的史料以及“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的位置”等问题,都做出了明确的回答,奠定了中国哲学史的规模和范式。
如蔡元培所说的:“我们要编成系统,古人的著作没有可依傍的,不能不依傍西洋人的哲学史,所以非研究过西洋哲学史的人不能构成适当的形式。
”3如果没有学习过西洋哲学史,就会停滞在儒家古史观这一阶段。
冯友兰明确地说:“所谓中国哲学者,即中国之某种学问或某种学问之某部分之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也。
所谓中国哲学家者,即中国某种学者可以西洋4所谓哲学家名之者也。
”贺麟说:“辩证法唯物论盛行于‘9.18’前后十年左右。
当时有希望的青年几乎都曾受此思潮的影响。
那时的中国学术界,既没有重要的典籍出版,又没有伟人的哲学家领导。
但青年求知的饥渴,不因此而稍衰。
于是从日本传译过来的辩证法唯物论的书籍遂充斥坊间,占据着一般青年的思想了”(《当代中国哲学》. 北京:胜利出版社.1947年,第2页) 12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 北京:三联书店,1956. 122—123。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 北京:三联书店,1956,120。
3 蔡元培. 中国占代哲学史大纲序。
胡适,中国哲学史人纲(上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1919,3。
4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上册). 北京:中华书局,1961. 1.胡适以西方实验主义哲学为指导撰写中国的哲学史,冯友兰以西方新实在论哲学为指导著中国哲学史,李石岑、范寿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写中国哲学史,他们的指导思想虽有不同,但都肯定中国有哲学。
却并没有得到西方哲学家的认同。
2001年9月访华的法国著名哲学家德里达亦认为中国哲学不是哲学而是一种思想,不过他并没有像黑格尔那样贬低中国哲学,而是主张哲学作为西方文明的传统,乃是源出于古希腊的东西,而中国文化则是逻各斯中心主义之外的一种文明。
52001年9月11日法国著名的解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在与王元化的对话中重提“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这句话一说完,在座的人不禁愕然。
他马上作解释,”说他的意思并不含有褒贬,而哲学和思想之间也没有高低之分。
他说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这话丝毫没有文化霸权主义的意味。
他对这种看法做的解释是:西方的哲学是一个特定时间和环境的产物,它的源头是希腊。
其实在他以前,黑格尔在《哲学史演讲录》中也曾经说过中国没有哲学,孔子的《论语》只是道德箴言,因为其中没有思辨思维,甚至也没有严密的逻辑系统。
”6。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又被凸现出来。
不少的文章认为中国有哲学,并论证为什么有哲学,就中国哲学之为哲学提出种种证明。
如中国有意志的普遍性和思想的自由,中国有抽象思辨的理智的形而上学,中国有爱智慧的哲学品格,等等。
也有的文章认为,从狭义上说,中国确实没有西方哲学意义上的哲学,中国亦本无“哲学”之名,但从广义上说,中、西、印哲学都是哲学。
学科分类、概念系统和知识架构,都是西方的标准。
西方人按照西方的标准看待中国思想,中国人也只好按照西方的标准理解和疏理白己的传统。
问题是,目前全世界踏上的现代化、全球化的道路,是西方人开拓的,而且评价标准也是由西方人定的。
如果说中国没有哲学,那在很大程度上被看做是一种侮辱,这意味着中国古老文明无论多么灿烂辉煌,毕竟没有达到比较高的理论思维水平。
哲学还没有一个取得广泛共识的定义。
但是,哲学存在了两千多年。
张志伟认为:倾向于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规定哲学:就广义的哲学而论,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印度哲学以及其他文明的哲学都是哲学。
从狭义上理解,哲学就是西方哲学,中国哲学的确不是哲学。
相对于狭义的哲学,我们可以将广义的哲学称为“思想”。
就此而论,世界上所有文明最高的意识形态都是“思想”,西方思想则是“哲学”。
这就是说,中国文明、印度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有“思想”,只是西方思想采取了“哲学”的形式。
5 陆扬,中国有哲学吗? —德里达在上海。
《文艺报》,2001-12-04。
6 是哲学,还是思想----王元化谈与德里达对话,中国图书商报,2001.12.13.就哲学所研究的对象和问题而论,中国哲学当然是哲学。
但就哲学作为一个学科而论,中国哲学则不是哲学。
3.2 西方哲学是什么?严格意义上的哲学(philosophy )是希腊人的创造,经过近代的发展,逐渐成为一门学科。
在学科化的过程中,西方哲学形成了特有的概念系统和方法论体系,而中国思想与西方思想之所以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西方哲学可以看作是一种思维方式,它通过理性认识把握自然万物的本质和规律,以公理化系统为基本模式,以“是什么”为问题,试图以层层抽象追问最高的普遍性的方式,获得更加普遍的真理。
举例说,我们可以从许多枝玫瑰花中抽象出“玫瑰花”的属性,从各种各样的花中抽象出“花”的属性,再从花草树木中抽象出“植物”的属性……按照这个思路如此类推,我们最终将抽象到最高的普遍性——“存在”。
形而上学或者存在论就是追问“存在”是什么的学问。
所有存在着的事物都必须以存在为其存在的前提,同理,所有研究存在着的事物的科学都必须以哲学为基础。
笛卡尔曾经将人类所有的知识比喻为一棵大树,形而上学是根,物理学(自然哲学)是干,其他科学则是枝叶和果实。
在哲学家的心目中,哲学尤其是形而上学在人类知识中的崇高地位。
西方哲学是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研究哲学问题的典范。
由于近代以来,这种思维方式在白然科学领域结出了硕果,以至于使哲学也踏上了科学的道路。
如科学哲学等。
虽然,中国哲学也讨论过某些西方哲学关注过的问题,但是,的确没有明晰的学科规定,也没有学科性的发展,并形成系统化知识,进而系统地形成知识的增长。
张志伟认为,哲学是广义的人生哲学,因为哲学产生于人类精神试图超越自身的有限性通达自由境界的至高无上的理想,亦所谓的“终极关怀”问题。
美学(文学艺术) 、宗教和哲学都是人类精神终极关怀的不同体现。
但是,在中国思想中,文史哲不分家,在某些学者看来亦具有宗教的性质。
有的称儒家思想为“儒教”海德格尔在一次与一位日本学者对话时,对日本学者试图求助于欧洲美学思想来找到一些必要的概念把握日本的艺术表示不以为然,他并不认为缺少规范和确定性是东方语言的缺陷。
海德格尔担忧引入欧洲美学概念的结果是:“东亚艺术的真正本质被掩盖起来了,而且被贩卖到一个与它格格不入的领域中去了。
”虽然海德格尔谈的是艺术,但是考虑到他试图以诗化思想取代哲学的科学思维方式,可以说讨论的也是哲学。
李大钊在《东西文明根本之异》一文中指出:“东西文明有根本不同之点,即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是也.... 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依赖的,一为独立的;一为苟安的,一为突进的;一为因袭的,一为创造的;一为保守的,一为进步的;一为直觉的,一为理智的;一为空想的,一为体验的;一为艺术的,一为科学的;一为精神的,一为物质的;一为灵的,一为肉的;一为向天的,一为立地的;一为自然支配人间的,一为人间征服自然的。
”显然,这具有批判传统文化的精神。
7.3 中国哲学的特质1、赖蕴慧在《剑桥中国哲学导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9)提出:(1)修身。
学习和德性培养是同一过程的不同面向。
儒家强调德智统一。
(2)理解自我:关系与情境。
依中国哲学,个体本质上是由关系构成的情境化的自我。
关系与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价值、思想、信念、动机与行动。
中国哲学倾向于设想主体或个体间的相待相依。
(3)和谐。
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是头等大事。
不同个体、存在者与群体间的关系是不可化约的。
(4)变易。
《易经》讲“变化”。
“变化”与“和谐”相关。
(5)哲学运思。
论说与论辩是中国哲学的显著特点。
其一,综合方法是汉代哲学的特点。
各派思想家的相互诘难。
从诸多不同的学派中吸收洞见。
综合的进路不同于分析进路,后者注重理解特定理论背后的假设,认证其基本概念与观念的合理性。
其二,中国哲学论说方式在于偏好暗示性与启发式的意象、典范、类比、隐喻及例证。
中国哲学的关注点落在观念的阐明、注意挖掘观念隐含的意蕴以及探究它们的实际应用。
把解释与理解的重任交给了读者。
2、中国哲学关注人。
冯有兰认为,中国文化是对人的评价很高。
“人与天地参”。
在中国哲学中,无论哪一派都讲“内圣外王之道”。
庄子在《天下篇》提出。
“内圣”就是以君子为榜样来要求自己,提高内在的德性。
“外王”就是将其运用到现实的生活中去。
冯有兰: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三松堂全集》第二卷,河南人民出版社,pp.249-251)“中国哲学家之哲学,在其论证及说明方面,比西洋及印度哲学家之哲学,大有逊色。
”“盖中国哲学家多未有以知识之自身为自有其好,故不为知识而求知识。
不但不为知识而求知识也,即直接能为人增进幸福之知识,中国哲学家亦只愿实行之以增进人之幸福,而不愿空言讨论之。
”“中国人向不十分重视著书立说。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中国哲学家,多讲内圣外王之道。
‘内圣’即立德,‘外王’即立功。
”“故著书立说,中国哲学家视之,乃最倒霉之事,不得已而为之。
故在中国哲学史中,精心结撰,首尾贯串之哲学书,比较少数。
往往哲学家本人或其门人后学,杂凑平日书札语录,便以成书。
”“哲学家不辩论则已,辩论必用逻辑。
……然以中国家多未竭全力以立言,故除一起即灭之所谓各家者外,亦少人有意识地将思想辩论之程序及方法之自身,提出研究。
……逻辑,在中国亦不发达。
”“中国哲学家,又以特别注重人事之故,对于宇宙论之研究,亦甚简略。
”3、中国哲学对科学技术的态度西方古代科技以希腊科技为代表。
希腊科学理性诞生于希腊旱期自然哲学的上壤中。
自然哲学的核心内容是理论思维形式的出现,对宁宙、自然界的终极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