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彷徨
• 《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原是个吃洋教的新党,是 中国近代社会中最先觉醒的知识分子。作品一方 面描写社会黑暗势力对这些觉醒者的压迫,描写 封建统治思想仍然是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和习惯 传统,觉醒者几乎是和整个社会相矛盾而成为孤 独者:异类。而另一方面,这些觉醒者反抗的思 想基础是个性主义,他们在强大的旧势力压迫下, 会自私卑怯改变初衷,魏连殳以“躬行我先前所 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 张的一切”的行为来报复世俗的压迫,当了军阀 师长的顾问之后,金钱、地位、奉承全有了,然 而他内心却更加痛苦,他陷入了更深的精神孤独 境地,在对周围报复的一片胜利中,独自咀嚼着 失败的悲哀,不久就孤独地死去。
• 《彷徨》出版于1926年8月。 • 收入1924年至1926年间创作。 • 《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 庭》、《肥皂》、《长明灯》、《示众》、 《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 《弟兄》、《离婚》等11
• 《呐喊》的题意是鲁迅受到新文化运动的 鼓舞,“有时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 那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使他不惮于前 驱”,也就是为当时的革命者呐喊助威, 作品格调上显得热烈明朗、乐观。
• 第四类,是鲁迅笔下最重要的一种,是最 有时代意义也最能代表鲁迅小说特色的, 是那些觉醒、抗争、失败、探索的现代知 识分子形象。 • 如《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中 的魏连殳,《伤逝》中的子君、涓生等。
• 《在酒楼上》里的吕纬甫,原是辛亥革命时期反 封建的激进分子。他敢于到城皇庙拔神像的胡子, 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同别人打起 来,是个热情有为的青年。但后来看到原先“预 想的事”没有一件“如意”,于是失望、苦闷了。 经不住痛苦生活的熬煎,他最终失却了同封建传 统战斗的勇气,向封建势力妥协,变成了敷敷衍 衍、模模糊糊的苟活者。尽做些给小弟弟迁葬, 给船家女儿送剪绒花,教“子曰诗云”等空虚无 聊的事。“就像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 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 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吕纬甫的消沉、蜕变, 是当时许多无路可走知识分子思想现状的代表。
• 鲁迅通过子君涓生的恋爱悲剧指出人生的要 义:“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妇女 要想获得真正的解放,一方面要获得经济的 独立,另一方面离不开社会的改革。不同社 会解放相结合的个性解放思潮是狭隘、孤独、 脆弱的,缺乏坚实的基础也没有远大的前途,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果想靠个人的奋斗小说呈现出多姿多彩 的风貌。 • 鲁迅作品总体上注重白描,但也有诗意的抒情和 以抒情为主的作品,如《伤逝》《孤独者》《在 酒楼上》;有以讽刺手法为主的喜剧作品,如 《高老夫子》《肥皂》;有浓郁的浙东地方风光 和民俗风情的乡土小说,如《故乡》《风波》 《社戏》等。有带杂文因素的小说,如《阿Q正 传》;有带诗的韵味的小说,如《故乡》;有带 散文成份的小说,如《鸭的喜剧》……总之,形 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
• 首先,在创作方法上,鲁迅开辟了多种创 作方法的源头。 • 《孔乙己》《明天》《阿Q正传》《祝福》 《离婚》等作品显示了清醒的现实主义的 特点。 • 《狂人日记》《长明灯》《药》,则是现 实主义和象征主义创作方法完美结合的典 范之作。
•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从总体到每一个细节都是按照迫害 狂病人的特征来加以描写的,这些都是现实主义。然而在狂 人每一个真实的疯狂言行的背后,都寄托着作者对社会生活 的思索和见解,这些都是用象征主义手法暗示给读者的。 • 这种象征手法,在《药》中更为明显。比如小说中的 “药”——实指给华小栓治病的人血馒头;虚指治疗中国社 会和人民的“药”;“病”——实指华小栓的肺痨,虚指人 们精神上的疾病。特别是小说以“华家”和“夏家”的悲剧 结构全篇,这就巧妙地暗示出这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悲剧。 • 《白光》中的主人公陈士成落榜后出现的种种幻像的描写, 也是运用了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 • 《肥皂》中的四铭内心龌龊念头的描写,《兄弟》中对人物 的潜意识的描摹则是运用了心理分析小说中意识流动的手法。
• 第三,表现了农民的苦难生活和精神上遭受 的戕害。 •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 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 摸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 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跨下逃走了。
•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 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 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 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 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 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 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 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 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 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 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 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 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 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 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 道: “老爷!……”
• 第五,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 • 知识分子问题是中国革命的重要问题,也 是鲁迅小说表现的重要主题,鲁迅小说对 知识分子的生活、命运和精神特点的探索 是十分精到的,《呐喊》《彷徨》中有一 个知识分子形象系列,从中反映了中国知 识分子从近代到现代的各种不同的道路、 命运和他们的心灵历程。
• 在鲁迅笔下,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大体有 这几种类型。 • 第一类,觉醒的先驱者。 • 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药》中的夏 瑜,这类人物已经意识到封建传统思想的 荒谬性,有反封建的强烈愿望,但由于传 统势力的强大,他们的理想最终被毁灭, 人物内心是孤独痛苦的。
• 《离婚》中的爱姑外表刚强泼辣,敢于反抗。 她不能忍受那种丈夫另有新欢,叫她走就得 离婚回娘家的极不公正的待遇。她的反抗是 强烈的,其实是全凭娘家的一点“势力”才 敢“口出狂言”,但在七大人装腔作势的威 风下终于屈服,最终还是被丈夫逐出家门。 • 失败的关键是七大人的两句话,一是“公婆说 ‘走’就得走”。七大人还说:“莫说府里,就 是上海北京,就是外洋,都这样。” • 结尾写爱姑离开慰老爷家时,心情很平静,应 酬也从容,高高兴兴地告别而去。
• 其次,对辛亥革命进行了深刻的总结。 • 鲁迅从思想革命的角度出发,写出了辛亥革 命的历史局限性,写出了革命者的悲剧。 • 《药》描写了华夏两家的悲剧,揭示了民主 革命中启发群众觉悟的重要性。 • 《风波》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 失败。民主革命如果不是建筑在广大农民觉 悟的基础上,即使微小如剪辫子这样的改革, 也非易事,剪掉了,一不小心,辫子又会种 上的。
• 《伤逝》中的子君、涓生是五四以后觉醒的年轻知 识分子典型。子君为了争取婚姻和个人幸福,毅然 同封建家庭决裂,并以示威者的姿态,昂首阔步同 情侣在大街上行走。社会歧视的冷眼,恶言毒语的 责骂,都不能使其屈服。“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 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简直可以说是五四时期 妇女独立,人格自由的宣言。然而同涓生同居之后, 子君满足了。爱情没有“时时更新,生长,创 造。”“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 —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沉重的经济 压力把他们推向了困苦的深渊。而支持、指引他们 斗争的思想武器: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思想,又那 样软弱无力,致使他们无法抵御强大的反动势力的 重压。子君不得不重新回到父亲那里,最后在冷眼 和悲哀中死去,涓生则在痛苦中悔恨自责,思考探 索。
• 第二类,封建的假道学先生、文化流氓。 • 如《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 高干亭等,这类人物在经过了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等多次革命的冲击,他们的“丑 角”面貌暴露无疑,鲁迅给与了辛辣的讽 刺与嘲笑。
• 第三类,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及殉葬品。 • 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 • 《孔乙己》是一种发现,发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悲 凉处境。鲁镇咸亨酒店的格局由“三个世界”构成: 掌柜和我代表的是“商业的世界”,长衫帮代表神 秘的“权力的世界”,短衣帮所代表的是“劳动的 世界”。这三个世界各自都形成了自身特有的价值 体系和运行机制,孔乙己只能在这三个世界的夹缝 中苟延残喘,实际上是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 界”。 • 《白光》中的陈士成,在屡遭科举失败、理想幻化 为“白光”后,也将生命结束于城外的万流湖中。 • 鲁迅在批判鞭挞他们的弱点时也对他们怀有一定的 同情。
• 再次,格式上,鲁迅小说体现了“创新” 的特色。 • 茅盾就指出:“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 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 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 • 总之,多样艺术形式的创造,赋予了现代 小说新的文体意义。
• 鲁迅小说在体裁、结构和叙事方式上无一雷同。 • 体裁,除常见的小说叙事题材外,还有日记体(如《狂人 日记》)、传记体(如《阿Q正传》)、手记体(如《伤 逝》)。 • 结构,有冲破中国传统小说讲究有头有尾、环环相扣的老 套子,用十三则“语颇错杂无伦次”的“日记”按狂人心 理活动为线索缀连成章的,如《狂人日记》;有描写一个 人物事迹的单线结构如《祝福》;有明线暗线交错进行的 双线结构如《药》;有截取人物生平片段的方式概括人的 一生,如《孔已己》;有只选择船上和慰老爷家两个场面 进行叙事的,如《离婚》。 • 叙事方式,有注重抒情的第一人称叙事的,如《伤逝》; 有采用第一人称和自我独白的形式来展开故事的,如《狂 人日记》;有侧重客观描述的第三人称叙事的,如《阿Q 正传》。
• 魏连殳的悲剧深刻地烙印着我们民族知识 分子的苦难。他们在政治、经济、精神的 重压下,极端痛苦,无以生存。这正反映 了辛亥革命失败后社会危机的沉重。作者 通过这一悲剧形象告诉人们,除了从根本 上变革社会现实,驱散包围着他们的浓重 的黑暗,善良正直的知识分子是没有出路 的。 • 鲁迅对这类知识分子的命运既倾注着悲哀 与忧愤,同时也指出并批判了他们身上的 软弱性。
• 《彷徨》写于五四落潮期,该书扉页上题 了屈原《离骚》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 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体现了鲁迅在孤 军奋战的寂寞彷徨中继续探索前进的精神, 作品格调显得特别冷峻和沉郁。 •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 荷戟独彷徨。” ——《题<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