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概念规划及城市设计)合肥东部新中心概念规划及核心区城市设计-东南大学规划院

(概念规划及城市设计)合肥东部新中心概念规划及核心区城市设计-东南大学规划院


民国特色区
现状住宅 社区文化馆
体育公园
多维生活网络:生态体系
严格遵守城市生态体系要求与南淝河保护要求,综合考虑棕地治理、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的生态目标,通过斑块识别、疏风理水、水绿复合,构建地区整体生态框架,形成水绿融合、指
状生长的生态体系。
1 斑块识别
2 疏风理水
城市风道
城市风道
3 水绿复合
马钢
南淝河
联系通道现状 为棚户区 合钢
现状鸟瞰照片
四条生长廊道:工业文明生长廊道
工业文明生长廊道生长路径: 随厂区及其周边逐渐完成土地修复后,结合保留的工业遗迹,通过功能植入对场所进行更新; 并随着周边社区建设,与社区生活网络融合,将孤立的工业厂房转化为连续的城市创意绿廊。
1. 评估并修复污染土地。
商业中心 商务中心 会展中心 文化中心
裕溪路节点
瑶海湾公园节点 至新站区
南淝河路节点
至合肥南站中心
四条生长廊道:滨河公共服务生长廊道
滨河公共服务生长廊道规划策略: 保护南淝河优良的生态资源,塑造优美的沿河城市界面,设置 丰富多样的临河面河的文化休闲设施和活动场所,营造集生态、 休闲与景观于一体的活力水岸。
才优势,落实以小微众创为特色的空间载体,与西部高新区创新产业集群错位协同,形成合肥
乃至长三角西部的小微众创中心。
合肥市创新产业发展 迅速,以科技企业孵 化器为形态的众创产 业已经形成集群。 2016年国家级高新区 最新评价显示,合肥 高新区综合排名跃居 全国第7位,稳居全国 高新区第一方阵。
以高新区为核心 的众创产业集群
多维生活网络:生活体系——活动组织
结合开放空间体系,策划滨水主题活动,塑造快乐滨水岸线;构建 连续的滨水慢行体系,提供充足的活动场所,让现代生活回归自然; 结合文化特色资源塑造四条特色骑行路线,营造特色主题户外生活 体验环。
滨水活动:整合南淝河景观资源,结合开放 空间场所,策划八大滨水主题活动,塑造快 乐滨水岸线。
商务中心 下沉广场
地铁
青年中心 创意中心
活力港湾 休闲中心
总体定位三:东部中心
合肥东部地区已有大量人口、产业集聚,但缺少一个为之服务的城市中心。建设东部中心,将弥
补这一缺失并完善主城区中心体系。同时随着城市逐渐向东南发展,东部新中心又将成为引领城
市未来再次跨越的引擎。新中心的建设将充分借鉴中国近年来新区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注重新技 术的综合运用,通过高标准建设,将本区打造成为我国现代城市新区建设的典范。
社区公园
瑶海公园
社区公园
工业景观骑行线
社区公园
体育公园
社区公园
社区公园 社区公园 社区公园
城市风光骑行线 物流园生态岛 快艇训练基地 清故居
滑板公园 社区公园
慢行体系:构建连续的滨水慢行体系,提供 充足的服务设施,让现代生活回归自然
工业主题水乐园
青年欢乐港
活水生态公园
生态风光骑行线
生态创意谷
清故居
清故居文化风情街
二.生态型小微创客空间:位于田野、湿地、树林中、河流旁的受创意人群钟爱的小型创客组团。
家门口创业
田野里上班
总体定位二:青年中心
依托以青年人为主力军的创客群体,结合华东地区青年群体数量大、购买力强的特点,充分考虑 青年人青睐潮品、喜欢体验式消费、跨区域结伴消费、互动式消费的特征,整合目前即将爆发的 粉丝经济、演艺经济、电竞娱乐经济、主题节日经济等新经济模式,规划建设青年中心。借鉴法 国里尔老城因欧洲青年中心建设而焕发新兴活力的国际经验,利用本区滨水景观、工业遗产等资 源对青年人群的巨大吸引力,将规划区打造为华东青年集聚的活力港湾。
交通支撑:道路系统
基于合肥市层面优化本区骨架道路网,加强东部新中心与城市各组团的快速交通联系;龙岗路以 隧道形式通过南淝河,将穿越与进出东部新中心的交通加以适当分离 。
①快慢分离:快速交通与慢行系统形成空间分离组织模式,钟油坊路与绕城高速公路设置高速出入口,提高合肥东部新中心的机 动车对外交通快速可达性;②活力街道:重点对核心区加密路网密度、减小道路宽度,缩小交叉口,通过稳静化措施降低机动车 行驶速度,打造活力共享示范区。
整 合 度 低
国内外主要城市中心区案例研究
空间句法模型验证
四条生长廊道:工业文明生长廊道
工业文明生长廊道规划策略: 呵护历史记忆,依据建筑质量、结构及使用功能建立工业建
筑分级评估体系,对标志性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和修缮。同时
逐步打通厂区之间的空间联系,形成一条相对完整、连续、 以传承历史记忆为特色的空间廊道。
四条生长廊道:城市中心生长廊道
城市中心生长廊道规划策略: 通过龙岗路与滨水绿廊串联瑶海湾公园节点与东部新中心, 向北沿龙岗路延伸至新站开发区中心,向西沿龙川路延伸 至合肥南站中心与政务文化新区中心,形成带动合肥东部 地区发展的城市东南发展轴。随着新中心及沿轴公共节点 的建设,塑造城市东部地区的中央景观大道。
老城中心 徽州大道发展轴 龙川路-龙岗路发展轴 政务文化新区中心 合肥城市空间拓展轨迹
东部新中心
主 城 巢 湖
低碳 城市
交 通 走 廊
海绵 城市 开放 街区 多元 混合
智慧 城市 公交 导向
24小 时活 力
立体 交通 绿色 出行
信息 化建 设
合肥南站中心
人本 尺度 紧凑 发展
滨湖中心
总体格局
基于总体定位和现状特点,规划构建了
保留标志性构筑物,植入新建筑
四条生长廊道:城乡一体生长廊道
城乡一体生长廊道规划策略: 尊重现状建设情况,依据城乡发展的客观规律,建立有机增
长、渐进发展的弹性生长框,营造城市与乡村和谐共生,传统与 现代交相辉映的新城乡空间。
中心区
保留荷花池
保留村庄 生态创意区 保留湿地
合钢 氯碱厂
2. 保护并修缮合钢、马钢厂房,适时启 动周边地块棚户区改造。
创新工场 钢雕艺术公园
马合钢
创意水街
钢主题创意水街
3. 逐渐打通廊道空间,有机添加小体量 钢构建筑,作为创意孵化站,引导创新 产业及其配套服务设施沿廊道集聚。
创业服务 创新数据中心
4. 随周边社区人气提升,引导社区服务 设施、文体设施、社区公园等沿廊道布 置,与社区有机融合渗透。
多维生活网络:生活体系——配套设施
依托生态景观网络,构建连续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带,布置主要的 社区中心、医院、中小学、基层社区中心等社区服务设施,并沿生 活性街道向各个居住组团渗透,成为连续、高效、便捷的社区公共 服务网络。
一类居住用地 二类居住用地 商住混合用地 街道社区中心
旌德路中学 马岗第二小学 小 高
总体定位一:众创中心
小微创客企业青睐功能多样交织、空间多元聚合的特色场所。规划结合基地资源特点及其分布特
征,安排多种形式的小微创客集聚区,满足创客人群多元化空间需求,同时在中心区规划创新企
业所急需的金融、教育、交流、展示、信息、中介等设施。小微创客集聚区主要分两种: 一.社区型小微创客空间:结合保留的标志性工业遗迹,有机添加社区型创意孵化站,形成与居 住区紧密融合的创意绿廊。
“一个活力中心、四条生长廊道、 多维生活网络”的城市有机发展总体布局。
一个活力中心
片区商业中心 演艺中心
商务中心
青年中心
创意中心
活力港湾
休闲中心
通过国内外相似案例研究,确 功能业态与开发容量。商业商务 核心区用地规模控制在1.2平方公
定东部新中心核心区的用地规模、
里;通过空间句法模型,验证中
整 合 度 高
总体定位二:青年中心
精准定位青年的个性与习惯,精细设置符合青年喜好的文化休闲设施和多样、时尚、动感、现代 的公共活动场所,形成青春气息浓郁的新社交空间、新活力舞台。
通过滨水公共空间与主题街巷营造、便捷高效的公共交通对接、青年喜爱的时尚潮牌入驻、灵活
炫酷的空间形体设计,为青年群体提供包括工作、玩乐、聚会、庆典、运动等在内的最全面、最 前沿的服务,促进青年中心的形成。
合肥东部新中心概念规划暨核心区城市设计
1. 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方案
核心内容:打造小微众创中心、青年中心,以“生态优先、组团发展;
文化传承、空间复兴;多元融合、有机更新”为理念,形成“一个活力中 心、四条生长廊道、多维生活网络”的总体框架。 活力中心利用优美的滨水景观,形成青春气息浓郁的新社交空间、新活 力舞台,并以此为中心,生长出工业文明复兴与生长廊道、城乡一体生长 廊道、城市中心生长廊道、滨河公共服务生长廊道四条特色廊道。在大湖 名城、创新高地战略定位的引领下,未来的东部中心将成为合肥新的增长 引擎。
合肥东部新中心概念规划暨核心区城市设计
总体定位
众创中心——长三角西部小微众创基地 青年中心——华东地区的青年活力舞台 东部中心——城市未来再次跨越的引擎
总平面图
总体定位一:众创中心
研究发现:创新产业中小微创客空间活力最强、发展潜力巨大,而此类空间正是合肥当前产业 转型升级所相对缺少的。因此,规划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合肥“大湖名城, 创新高地”目标,利用本区既有的符合小微创客企业发展诉求的空间、文化、产业、人口、人
社区中心:构建连续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带, 布置主要的社区中心、医院、中小学、基层 社区中心等,使公共服务设施向各个社区渗 透。


肥东三十埠学校
医初


图 初

振兴路中学 裕溪路小学 (改扩建)

高 和平路小学 大兴分校 (现状)


旌德路小学 小

小 巢湖路小学
1


2
石塘南路小学 初 大兴中学

清故居
青年会展中心
浮岛公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