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

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

新课标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一直以来,初中历史教学形成了以“教材为中心,考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应运而生。

这场新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的问题,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评价方式以及日常教学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

一、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1.强调以人为本:新课标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处处渗透着以人为本的新理念。

(1)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其目标,在这里知识不再是独立的直接的目标,而是成了培养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和方法以及进行德育教育的载体。

(2)倡导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多样化,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精神。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倡导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还学生快乐的学习时光,体现了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关注。

2.注重过程教学:注重过程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1)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新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提出,“要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全程评价”。

把学习过程纳入评价体系之中就是为了引起学生对过程的重视。

那么,如何评价学
生的学习过程呢?“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综合采用观察、记录、调查、访问、讨论、作业、测评、档案等多种方法,实际操作中应把几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避免以笔试作为主要的甚至是惟一的评价方法。

这将引导学生从注重学习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转变。

(2)注重教师的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中增加了“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这必将引起教师对过程与方法的高度重视,从而扭转长
期形成的忽视过程的倾向,而努力追求科学、完美的教学过程和好的教学效果。

二、转变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行为
1.教学目标应从以学科为本改变为以学生为本。

历史教学大纲提出了学科知识、学科技能、思想教育三方面的要求,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

两者最大的不同是,教学大纲以学科为本,而新课程以学生为本;教学大纲把学习看成是一个结果,而新课程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历史教学大纲注重掌握历史史实与结论,视野局限于过去和结果。

新课程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将历史学习
作为学生今后生活、工作的一种需要。

历史教学大纲注重培养学科的学习能力,新课程强调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和解释一般社会现象的能力。

历史教学大纲注重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新课程强调培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把历史教学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结合起来。

2.教学行为从教授改变为引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已经习惯于教授。

新课程把教学看成是师生交往、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和行为将发生根本的变化。

在教学关系上,教学行为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引导学生监视和反思自我,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激发积极的学习心理;引导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价;引导学生认识所学知
识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天赋。

3.教学评价从结果评价改变为过程评价。

教学的评估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两个方面。

对于教师的教学,长期以来侧重于教学效果的评估,甚至仅以考试成绩来评价。

新课程提出要注重教师的教学过程。

学生的学习与成长,皆在教学过程之中。

只重视结论的教学,是无效的教学;只重视知识的教学,是陈旧的教学。

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最重要的是对其教学过程的评价,教学过程最
能体现出一个教师的智慧、才华和对学生的影响力。

对于学生的学习,过去往往侧重于文化知识的掌握,常常以考试成绩来评价。

因此,新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核心,新的教学方法是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新的教学手段是新课程改革的物质基础,
新的教学评价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制度保障。

只有实现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的改革,历史新课程才能顺利实施,新课程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作者单位:贵州省毕节市职业技术高级中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