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学基础》课程标准
1.前言
1.1课程定位
《商品学基础》是市场营销专业技术基础课程。
其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商品的基本概念、商品分类、商品的质量和品种、商品质量的分析和评价、维护和监督、质量保证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以后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并能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任务引领”型的课程思想为指导,以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为导向,确定本课程的课程内容和工作模块。
本课程分为商品与商品学、商品质量与标准、商品检验与评价、商品分类与包装、商品的储存与养护、品类商品的质量要求、检验评价、储存管理六个模块,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在案例分析中掌握商品学的基本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适应岗位实际运用的需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建议课时数84,其中实验实训课时数22。
2.课程目标
2.1 总体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学习研究商品知识的方法,掌握商品基础知识;重点掌握几大类商品的成分、性质、分类和质量要求;熟悉商品的分类方法;掌
握主要商品检验的基本知识、商品标准的内容和使用;了解连锁经营管理活动中有关商品的相关政策等。
使学生除掌握课程所介绍的商品外,还学会研究商品的一般规律性,成为该领域的专业性人才。
2.2 知识目标
(1)掌握商品的本质与属性;掌握商品品种的概念与品种划分标准;掌握商品分类的方法,掌握商品的编码制度;了解商品分类体系与商品目录的形成。
(2)理解商品质量的概念,增强质量意识,了解商品应具备的要求及影响商品品质的因素;理解商品标准与标准化的概念与作用;熟悉国际标准及我国标准的种类及各类标准的代号与编号;掌握商品标准的基本内容及标准化与标准化管理。
(3)理解商品检验目的、任务、类型;熟悉商品检验、商品抽样、商品品级等概念;掌握商品检验和商品抽样的基本方法和内容。
(4)掌握商品包装及其功能;了解商品包装的种类及设计原则、新型包装材料与现代包装技术;掌握商品包装标准化与包装标志;了解商品品牌与商标。
(5)掌握日用工业品商品、电子商品、纺织品等的主要特征;掌握农产品的发展趋势以及蔬菜、饮料、新型食品等的主要特征。
2.3 能力目标
(1)能熟练检验商品的质量,并具备在国内国际贸易过程中加强对商品质量的控制;(2)具备科学地商品分类的能力,并能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最佳的商品分类标志;
(3)能够灵活设计、选用各种商品的运输包装、销售包装、防护包装;
(4)能够区分国际贸易中常见的商品条形码,并能熟练计算商品条形码中的校验码。
2.4 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形成营销人员应具备的良好职业习惯和职业素养。
(2)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努力进取的职业态度,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念。
(3)团队合作能力。
要求学生富有团队精神,能够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积极与他人合作,取长补短,有效沟通,高效率地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
(4)学习与信息收集能力。
能够根据学习和工作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并能有针对性地
收集相关信息。
(5)创新能力。
能够突破条条框框的限制,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进行思维创新,提出独到的见解。
3.课程内容和要求
4.实施建议
4.1教材编写和选用
(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2)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的设计思想。
教材应根据本专业职业特点,从市场营销的角度研究商品,针对市场对商品的品质要求、标准化要求、检验检疫要求、包装要求,以及商品分类与编码、商品质量认证等要求,进行独到的阐述。
引入必须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实践实操内容,强调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3)教材应图文并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商品学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教材表达必须精炼、准确、科学。
(4)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教材要贴近专业的发展和实际的需要。
(5)教材中活动设计的内容要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
4.2教学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本课程教学的关键是实训教学,可以直接进行小型实践销售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示范和学生分组讨论、训练互动,学生提问与教师解答、指导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对商品学知识理解得更透彻。
(3)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工作情景,在实践实操过程中,尽量互相之间找出各自的不足加以改正,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4)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本专业领域新发展趋势,贴近企业、贴近社会。
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
(5)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
4.3课程资源
(1)在多媒体教室中,借助于计算机、网络设备、多媒体教学软件、音像系统等设备,在常规的课堂教学方式基础上引入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授、实务实训演示、案例分析等。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育网站等信息资源,使教学媒体从单一媒体向多媒体转变;使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使学生从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4.4教学评价
(1)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评价分为认知水平考核和知识运用能力考核。
认知水平分为“了解”、“理解”等层次,运用能力主要指运用营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本课程考核方法采用百分制,包括形成性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两部分。
过程考核主要从学生上课纪律及考勤情况、学习态度及参加讨论、回答问题、作业、平时测验、训练活动等方面进行,形成性过程考核成绩占30%(即平时成绩)。
结果考核主要期中考试和期终考试,成绩分别占30%和40%。
期中、期末考试题目中突出实践性教学内容的考核比重,引导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本知识考核分值占30%,基本技能考核的分值占70%。
(2)考核标准
5、其他说明
本课程教学标准适用于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商品学基础》课程的开发、建设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