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建构主义与教学设计建构主义与教学设计一、建构主义——一种重要的学习哲学作为一种学习的哲学,建构主义至少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拿破仑时代的哲学家维柯(giambat tista vico),他曾经指出,人们只能清晰地理解他们自己建构的一切。
从这以后许多人从事过与这一思想有关的研究。
从哲学角度看,建构主义扎根于康德对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综合,他认为,主体不能直接通向外部世界,而只能通过利用内部构建的基本的认知原则(“范畴”)去组织经验,从而发展知识。
教学过程获得这样的现实映象。
为此,学生必须以某种方式从环境中获得信息,也就是说要对他进行“教学”。
这种朴素的观点认为,我们的感官就象照相机一样工作,即拍摄出世界是如何“真实地”作用于我们的脑的映象,并利用这一映象作为一种“地图”,即以出自该客体结构的略微不同的形式进行编码。
这种观点很快碰到许多概念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它忽略了世界的无限复杂性。
此外,详细的观察也表明,在所有的真实案例中,认知并不是这样进行的。
主体在进行认知时,积极地产出大量潜在的模式,而外部世界的作用则在于选择,即在排除其它模式时,强化其中的一些模式,建构主义的观点则强调,建构首先服务的是自身的目的:主体希望能控制他所感觉到的东西,以便从其首选的目标状态中排除一切与之相背离和产生干扰的东西,控制自身需要的并可以加以控制的事物模式,但是该模式只应包括主体的目标和行为相关的那些方面。
本世纪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并将其应用于课堂和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当首推杜威、皮亚杰和维果茨基。
杜威认为,真正的理解是与事物怎样动作和事情怎样做有关的。
理解在本质上是联系动作的。
由此出发,他将立足于“行动”的学习与不确定情境中的探索联系在一起,正是情境内在独特的、积极的不确定性才能使探索存在并激励和指导着探索的前进。
显然,对于杜威,教育基于行动。
知识和思想只能形成于这样的情境,在该情境中,学习者必须使自己摆脱曾经对他们有意义且十分重要的经验(杜威:民主与教育,1916)。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基于他有关儿童的心理发展的观点。
他发展了发生认识论,区分出一个孩子在建构一种世界模式时,必须经过的不同的认知阶段。
1973年,他在《理解就是创造》一书中要求教师理解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步骤。
可能认为是不真实的概念,儿童必须发现课堂情境中的关系和概念,该情境包括了他们感兴趣的活动。
俄杰出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研究对于理解建构主义也是十分重要的。
有些评论家认为维果茨基不是一个建构主义者,因为他把重点放在学习中的社会背景,但另一些评论家则看到,作为一个彻底的建构主义者,他十分重视儿童创造他们的自己的概念。
《社会中的心理》(维果茨基著作的英译本,1978)在美国读者中普及了维果茨基的一些思想。
如:有关“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就表明:维果茨基坚信,儿童是在摆脱日常概念和成人概念的“张力”中学习科学概念的。
如果仅仅将源于成人世界的预成的概念呈现给儿童,那么他就只能记忆成人有关这一想法所说的一切。
为了将这一想法占为己有,成为自己的财富,儿童必须利用这一概念并将它跟首次呈现于他的想法联系起来。
然而,对于维果茨基,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的发展。
当然,建构的机制并不局限于高级学习或模式的发现,它们渗透于全部的进化过程。
达尔文的进化论正是强调,一个有机体必须借助于尝试—错误为自己去进行发现,而不是如以前所假设的:环境是以某种方式指导有机体如何去适应的。
在免疫理论中就曾发生过类似的从“指导”到“建构”的概念的转换,免疫学的研究表明,有机体不是正如以前所认为的那样,受任何方式的指导去生产抵御侵略者的抗体的,它必须通过尝试—错误的方式去产出一切所有可能的组合,直至它发现一种起作用的抗体为止。
一旦这种抗体被发现,有关如何抵制某种特定传染病的“知识”就保留了下来,而有机体也就得到了免疫能力。
由于建构主义拒绝任何对知识的直接确认,强调主体是在不同的建构之间选择“正确的一个”的。
因此必须确定一种选择标准,否则,建构主义就会陷入完全的相对主义,即假设任何一种模式都和其它模式一样是适宜的,持社会建构主义观点的学者将知识视作社会交际和磋商(现实的社会建构)的产物,他们通常使用这样两条标准:一是个体脑中不同的认知样式之间的一致与协调;二是不同个体不同的认知样式之间的一致与协调。
持不同意见者则认为这种立场过于局限,而且摆出过多的实用主义的姿态。
他们认为,考虑知识是否适当,还必须依据许多不同的标准,其中任何一个标准都不占绝对优势。
人们可以很好地利用互相之间不一致的、不连贯的各种模式,因为它们对于适应复杂的世界都具有自身的价值。
二、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教学设计1.建构主义的分类认知的建构主义认知的建构主义是从个人的角度接近学习和认识的,对心理作了狭义的说明。
社会建构主义将心理描述为超越身体范围而进入社会环境的一种分布式的存在物。
与社会建构角度相反,认知的建构主义描述的是个人方面的心理,将其范围局限于个人的头脑,有关学习与认识的这一观点源于皮亚杰的研究。
他将学习描述成为总结个人经验而不断重构个人的理解和知识的过程。
认知的建构观点将认知的重组看作是定义学习过程中的要素。
这种认知的建构观点在把注意力集中于个人的同时,并不否认社会性交互作用的重要性,事实上,这一观点认为,学习者应与他们的环境(无论物理环境,还是社会环境)相互作用。
在这一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者应实实在在地接触跟他们建构的世界知识不一致的现象。
在社会场景中,这一切可通过话语或看法的交换来进行。
例如,关注某一学生的经验或详述某一现象就能为学习的发生提供必要的认知干扰(不安)。
目前,理论人员一直试图从认知建构的角度寻求对知识获得过程的更好的理解,他们将个人的心理和认知的过程看作是同等的。
即使学习发生在小组场景(如课堂)中,注意的中心仍然是理解的个人发展。
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义义将心理描述为超越身体范围而进入社会环境的一种分布式的存在物。
与个人—认知建构主义者相反,社会—文化建构主义者将心理定位于社会中的个人行为。
因此,学习首先是进入某一实践共同体的文化的过程。
这些社会—文化理论家提出的假设是:个人的认知加工过程是通过社会和文化的加工过程而被分类的。
就其本质而言,社会—文化建构主义要求我们特别注意学习者环境中的文化惯例。
该立场的理论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受维果茨基著作的影响,他特别强调两个领域:一是与比较有知识的其他人在最近发展区内的社会交互作用;二是以文化方式发展的文化系统(即:将语言作为建构主义的心理工具)。
由此产生的结果是:该观点的教育意义主要是强调社会保证,它使学生有可能参与专家的活动。
格拉塞斯费尔德(ernst von glasersfeldt)曾用下列两条原则对激进的建构主义进行定义:知识既不是通过感觉,也不是通过交际被动获得的,知识是由认知主体积极2.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的基本学习原理与教学原则尽管不同的建构主义学派研究问题的侧重点与角度有所不同,但它们的观点都包含着与学习有关的基本成份,即强调每个学习者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和赋予这些经验的意义,去建构自己的知识,而不是等待知识的传递。
理解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而发生的。
知识是通过社会磋商和对理解发生的评估而展开的。
个人是测试我们理解一个基本的机制,协作小组测试我们对特定问题的理解。
鼓励对各种想法进行尝试,反对两者必居其一的观点和二者择一的环境。
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以决定学生将学习什么,学习是心理的积极运作。
而不是对教学的被动接受。
从这种教学观出发,对直接教学的质疑变成了设计学程的一种需要,即要求学生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对知识进行建构与中介。
建构主义的兴起,引发了教学系统设计专家之间的一场争论,其中心问题是:建构主义和教学设计能否共处?有关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各不相同的。
雷格鲁特(reigeluth, 1989)主张一种“新的心理集”,以便将建构主义的要素结合在教学设计模式中。
狄克(dick, 1991)认为,建构主义的介入不同于教学的介入,因此他提出一种双重的观点。
第三种立场的持有者是卡罗(carroll,1990)。
他认为,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根本不能与教学设计的理论相容。
持其它观点者则认为新的学习观是对以往分离过程与内容的教学设计假设的挑战(bednar et al.1992)。
1993年雷博(lebow)就上述讨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提出了针对一种新的心理集的五条教学设计原则,以体现建构主义的价值并以此影响教学设计。
重视学习的情感领域使教学与学习者个人相关帮助学习者发展技能、态度和信念,以支持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动调节维持控制学习情境的趋势和促进个人自治之间的平衡篇二: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余胜泉、杨小娟、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100875)一、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由认知主义发展而来的哲学理念,在此基础之上的学习理论与以往的行为主义的理论模式有很大的差别,它采用非客观主义的哲学立场。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都是每个人自己的决定的。
我们是一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构建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
我们的个人世界总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创建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
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中要主动建构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表征,但这种建构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对新信息进行主动加工而建构成的。
这种学习更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景性、协作性。
建构主义提倡一种更加开放的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人的认知思维活动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是人们通过原有的知识经验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灌输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以及其它学习工具),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识。
教师不再是教学内容的传递者,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也不再是教学内容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获取与建构者,教师从以教授知识为主变为以指导、辅导学生的学习为主。
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学习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教师由舞台上的主角变成幕后导演,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
所以说,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
二、建构主义与教学设计基于建构主义的id(教学设计)又称以学为中心的id,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的广泛应用),才逐渐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