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语文 记叙文写作专题(一) 记叙文的六要素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 记叙文写作专题(一) 记叙文的六要素 新人教版

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六要素是指: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

要想叙述完整具体,各要素必须交代清楚。

比如把年、月、日、时写清楚,说清环境和处所,人物关系交代明确,还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都要交代明白。

过程和结果叙述清楚,揭示事情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在联系,才能使读者对整个事件有全面完整的印象,了解事件的意义。

是不是任何一篇文章都要对六要素逐一交代呢?这要视文章的具体情况而定。

灵活交代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可以避免文章的呆板和平庸。

互动平台对决“八撮毛”【标题很形象。

】家里种着两棵香椿树。

每到初春,那诱人的椿叶简直就是人间美味。

盛夏之夜,围坐在树下,总让人浮想联翩。

可是这段时间,我们再也吃不上椿叶,也不能在椿树下乘凉了。

因为椿树上爬满了小毛虫,而且害的一家人都皮肤过敏。

我最严重,胳膊上还出现了红肿。

原来都怪树上的“八撮毛”。

(加上“做医生的”这个定语,为后文铺垫)哥哥说,这“八撮毛”的绒毛里有一种毒素。

【开头一段交代了香椿惹人喜爱。

“这段时间”交代得不够准确。

这部分是故事的起因:八撮毛肆虐。

】“八撮毛”,就是椿树上的大毛毛虫,周身长着八撮长毛,四处蠕动,特别恶心。

就冲这讨厌劲,也得发动一场对“八撮毛”的“战争”。

爸爸先想了主意,用长杆子使劲把虫子打到地下。

但虫子太多了,很不容易打。

(增加一句:“看第一招失败”)哥哥心血来潮(这个成语可删去,毕竟是有准备的行为),做起了“植物医生”。

他穿上大雨衣,把配好的药液使劲地喷洒。

可是树太高了,打来打去,只能打到一小片地方。

妈妈一看两个人的方法都失败了,就想了个新主意:把树帽锯了吧!虫子没有树叶吃就会饿死。

嗯,这主意听来不错!可是刚锯了没多久,妈妈就不忍下手了:两棵树如果都被伐去了树帽,还能活吗?【事件经过描写得不够细致。

应该详细写出“人虫大战”的细节,而不能全是叙述性的语言。

这里应是修改的重点。

】又失败了!怎么办?我提了个建议:“我们还是先查查虫子的来历吧!”【过渡很好,写出了人物的沮丧、苦恼。

】老爸和哥哥各显神通。

老爸拨通了林业局的电话进行询问,哥哥打开电脑进行查询,最后(改为“终于”,强调得来不易)找到了治理方法。

我们借来老叔蔬菜大棚里的废干草帘子,在离地面一米高的树干处,用草帘围绑成上松下紧的草把,引诱那些“八撮毛”化蛹。

甭说,效果真的不错,这些“八撮毛”几天的时间就都纷纷钻到草把里了。

我们把解下的草把集中起来烧掉。

“八撮毛”越来越少,终于治住了。

看来还是科技力量大!【事半功倍,是因为方法正确。

习作层次清楚,语言俏皮,用“人虫之战”的小事说明了“运用科技改造自然”的道理。

】(作者及评点同学均系河北省徐水县遂城中学学生,旁批、指导教师/何杉杉)教师立场文章整个的叙述层次比较好,时间地点交代明确,前因后果叙述严谨。

本文修改的重点在于情节的“起承转合”——心系香椿树是“起”,虫占香椿树是“承”,三招治毛虫是“转”,科技治虫是“合”。

治虫的过程是否合理细致,决定着文章的好坏。

升格示例对决“八撮毛”我家里种着两棵香椿树。

每到初春,那诱人的椿叶就成了我的最爱。

香椿摊鸡蛋,嫩嫩的绿叶,黄黄的鸡蛋,一块大饼裹着吃,那叫一个美。

盛夏之夜,围坐在树下,又多么令人浮想联翩。

可是椿树不知什么时候生病了,枝条上爬满了小毛虫。

开始我们并没有在意,可是不久我们就被“传染”了,一家人都皮肤过敏。

我最厉害,胳膊上还出现了红肿。

原来树上的坏蛋是“八撮毛”,周身长着八撮长毛,四处蠕动,特别恶心。

做医生的哥哥说这“八撮毛”的绒毛里有一种毒素。

这还了得,我们决定:大战“八撮毛”!爸爸先用杆子打树叶,想把虫子打到地下。

可虫子太多了,根本打不过来。

第一招失败。

哥哥把配好的药液使劲喷洒,但是树太高,只能喷到一小片地方。

第二招失败。

妈妈一看,着急了:“我看把树帽锯了吧!虫子没有树叶吃就死了。

”这主意听起来不错,可是刚锯了不久,妈妈就不忍下手了。

被伐去了树帽,这树还能活吗?第三招失败。

怎么办?我提了个建议:“我们还是先查查虫子的来历吧!射箭得先瞄准靶子呢!”老爸一听有理,就进东屋拨通了林业局的电话。

“美国白蛾……喜食桑树、椿树等阔叶树……越冬蛹主要藏在树洞下面……”我们从老爸断断续续的复述中明白了个大概。

哥哥去西屋打开了电脑,输入了“美国白蛾”进行搜索。

“八撮毛”的一个蛹,一年经过三代繁殖,就可以产生数以十万计的幼虫……“有办法了!”哥哥说,“去借老叔蔬菜大棚里的废干草帘子。

”我们借来老叔蔬菜大棚里的废干草帘子,在离地面一米高的树干处,用草帘围绑成上松下紧的草把,引诱那些“八撮毛”化蛹。

甭说,效果真的不错,这些“八撮毛”几天的时间就纷纷钻到草把里了。

我们把解下的草把集中起来烧掉。

“八撮毛”越来越少,树上又长出了嫩叶。

个性体验清楚灵活地交待记叙要素,是我完成这篇习作后的最大心得。

比如,交代时间不落俗套。

准确交代时间有两种方法:直陈和暗示。

修改中我采用暗示的方法,对特定事物精心描绘,将抽象的时间概念寓于景物描写之中。

这样既交代了时间,又突出了香椿是我们的挚爱,也点明了“大战”毛毛虫的原因。

要着重处理事件本身,将事件的经过进行详细地刻画,真实地还原场景,这对体现中心很有好处。

(陈思彤)同窗视点原来我没太在意时间、地点等小节的交代,认为点到就可。

现在我知道,叙述生动,同样需要六要素交代的巧妙。

比如修改“第三计”的时候,点明两个地点和场景:老爸进东屋拨通电话,哥哥去西屋打开了电脑,更能让读者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

(韩红梅)赏读美文一只送上门的獾这是发生在自然灾害时期的故事。

刚入冬,我家就揭不开锅了。

那时我刚刚6岁,却患有严重的胃病。

村里的医生说我营养严重不足,又患上了厌食症,得赶紧吃有油水的东西调养,最好是肉,否则我的小命就难保了。

妈妈当时就哭了:“家里连一两白面都没有,又到哪里找有油水的东西?”……突然,妈妈有些兴奋地对我说:“青子,你还记得栖霞岭上咱家地里对面那个獾洞吗,明儿一大早妈带你把那只老獾熏出来,煮了给你吃好不好?”母亲心地特别善良,一辈子连只鸡都不敢杀,可眼下,为了我这个独根苗能活下来,竟然想到了捉獾和吃它的肉。

第二天,母亲用大号篓子背着麦糠和工具,手牵着我来到那个獾洞旁。

母亲在獾洞旁笨拙地点燃麦糠,把明火吹灭之后,就用芭蕉扇子不停地往獾洞里扇,呛人的浓烟顺着洞道直往洞里灌。

就在这时,只听“唿”一声,那只老獾猛地从洞口蹿出去好几米远,母亲手中的袋子竟没来得及将它罩住。

想不到的是,这只獾并没夹着尾巴逃窜,而是龇着牙,围着母亲一边转一边怒吼。

这样折腾了一会儿,它又忽然变招猛地朝我扑来,紧紧咬住我的裤脚不放,我竟被它拖了个四仰八叉,吓得哇哇大哭。

母亲手拿铁锹准备把它制伏,它则边吼边往远处退,毫不畏惧。

母亲就这样被它一步步引到距离獾洞十几米远的地方。

这时候,只见獾洞里依次探头探脑地走出5只小獾。

老獾面对獾洞凄厉悠长地叫了一声,那些小獾立即一路狂奔至一个长满野草的陡坡前,而后一个个抱紧脑袋,像皮球似的滚了下去,如此,谁对它们也奈何不得。

“天哪,这只老獾什么时候又生出了一窝小崽子啊?”等到母亲反应过来的时候,那只老獾像完成了此生一大夙愿似的,不紧不慢地钻进酸枣丛。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母亲透过窗户,隐隐约约看到一只活物在院子里转来转去,打开屋门一看,竟是从自己手下逃脱的那只老獾,像在乞求什么。

母亲猛地意识到獾怕是饿得走投无路了,才冒死来求助人。

“这年月,人都有被饿死的危险,一只老獾带着5个獾崽子生活也不容易啊!”母亲对老獾动了恻隐之心,她把蒸馍笼里仅有的两个玉米面窝头,拿在手里掂了又掂,而后拿起一个,跑到离獾四五米远的地方,一甩手,扔给了它。

之后,这只獾便隔三差五地来我家院子里求食。

一个月后,家中依然粮食短缺,我依然在死亡线上挣扎。

一天凌晨,天要亮没亮的时候,突然听到房屋门板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

母亲刚出门,险些被脚下一个软乎乎的东西绊倒。

低头一看,竟是那只老獾。

老獾死了。

它的头上和门框上有大片血迹,还没完全凝固。

母亲抱起这只足有30斤重的獾说:“难道你是故意撞死在我家门前的?你是把你的肉身当作礼物来报恩的吗?”母亲哭了,无论如何也舍不得把这只獾吃掉。

在獾死去的第二天,舅舅悄悄把这只獾剥了皮,取了肉,我和邻居吃得满嘴流油,母亲却始终避着,连一口汤都没喝。

第二年,我们那一带获得了几十年不遇的大丰收。

母亲精选了一堆子粒饱满的麦子,一把一把装进獾皮里。

因为装得太满,看上去像是一只待产的獾妈妈。

我知道,母亲是要用最好的粮食安慰老獾那饥饿而善良的灵魂。

【赏读心得】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为了给儿子治病,母亲只好去捉獾,没捉到却发现獾已产崽,反而助獾育子,獾最终以死相报”的故事。

时间交代井然有序,“刚入冬”、“第二天”、“几天后的一个晚上”、“一个月后”、“獾死去的第二天”、“第二年”等关键词语勾连起整个文章。

地点也只是“家中”和“地里”两个,层次清晰,过渡自然。

故事也环环相扣。

“自然灾害”所以“揭不开锅”,“没有油水”导致“胃病严重”,这正是“想吃獾肉”的由来。

母亲“笨手笨脚”导致“捉獾失败”,既能看出老獾的机智,更显母亲的慈悲为怀,她正是发现了老獾有崽,才让老獾逃离,“捉獾”和“放獾”都是爱的表现,情节发展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接下来母亲一个多月“助獾育崽”,最终出现老獾“以身报恩”的结局。

母亲的心地善良、与人为善,老獾的以死相报,都说明了文章的主题:付出真诚与爱。

析读佳作骑车记买!称我心小学毕业了,我还是“以步代车”。

望着一二年级的学弟学妹们在胡同里“风驰电掣”,心里有几分痒,有几分不甘。

于是央求爸爸教我学车。

爸爸还是那句话:“不满十二周岁,不能骑自行车上公路。

过了今年再学吧!”没办法,只好去求助老妈。

老妈默不做声,出去了。

我郁闷地在家里看书。

“孩子,快出来!”老妈在屋外喊我。

我和老爸应声而出。

一辆粉色的自行车在妈妈面前稳稳地立着。

“妈!我爱死你了!”“孩子利用暑假学车,不上公路总可以了吧!”看到妈妈已经“先斩后奏”,爸爸也就默许了。

学!合我愿说练就练!傍晚,天凉快了一点,我和妈妈就开始了学车。

老妈扶着后车座,让我骑上去,然后往前慢慢移动。

我心里紧张极了,小腿肚子有点转筋。

车把似有几十斤重,不听使唤。

我左脚蹬,车把就往左歪;我右脚使劲,车子就往右倒。

两个来回下来,妈妈已经气喘吁吁,我也满头大汗。

爸爸也赶来帮忙:“应该先坐上去找平衡,再学骑,我想当年……”“想什么当年!你都初三了还让人家带着上学!”妈妈抢白道。

老爸嘿嘿一笑,让妈妈休息,替补上场。

“蹬……左……稳住……用力……慢一点……”老爸吆喝的比我还紧张。

几天过去了,我已经能蹬整圈了,爸爸妈妈跟在后面一路小跑。

第五天的傍晚,我已经能连续蹬十几圈,手不抖,车不歪,慢刹也控制得很好了。

“妈妈,爸爸!你们的脚力要跟上呀!”咦?后面没人应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