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宏观经济学案例

宏观经济学案例

宏观经济学案例案例一:两辆汽车相撞,一辆需要大修,一辆全毁,需要重买,保险公司也只好理赔。

正当三方都很沮丧的时候,一个经济学家对他们说,感谢你们又为汽车修理业、汽车制造业、汽车销售业创造了几十万元的GDP。

这就是GDP。

案例二:几个骗子拿着一些写着面值一元的纸片对一群傻瓜说,我们这里有一些神奇的纸片,它们代表一座不断长高的金山,可以不断升值。

你们看,现在这些纸片就已经升值了,我们可以把它们一张卖10元钱。

于是傻瓜们蜂拥而上,花10元一张买了那些纸片。

后来没有买到的傻瓜就以20元、30元甚至100多元的价格从前面的傻瓜手里买那些纸片,并且给那些骗子交手续费。

而且每个傻瓜都认为还会有更大的傻瓜以更高的价格买那些纸片。

直到有一天,傻瓜们发现那些纸片其实连一元钱也不值,于是最后以最高价格买到那些纸片的傻瓜就成了最大的傻瓜。

这就是股市。

案例三:有一片土地,农民们有的在上面种地,有的在上面放牧牛羊。

来了几个骗字,对放牧牛羊的农民说,我们把你们的牛羊全买了,你们到城里去卖牛羊肉吧。

于是被骗的农民没有了牛羊,就把土地交给了那些骗子。

骗子们在那些土地上面盖了很多房子卖掉,赚了很多钱。

很多疯子看到可以赚很多钱,就蜂拥而来,从银行借了很多钱,买农民的土地。

对农民说种地多苦呀,你们也去城里吧。

于是农民拿着卖地的钱去了城里,发现那些钱连一套普通的住房都买不起,他们只能住在贫民窟里做苦工。

而那些疯子买到土地也盖了很多房子,发现已经没有人买了,只好闲置在那里任其倒塌,欠的债也还不起,于是跑掉的跑掉,跳楼的跳楼,把银行也拖垮了。

城里的农民活不下去,纷纷跑回来,把荒废的房子拆掉,该种地种地,该放羊放羊,只留了少部分养鸡喂猪。

这就是房地产。

案例四:猪通过勤劳致富有5元钱存在老鼠开的钱庄里。

猪打算拿这5元钱建一个小窝,大概要花2元买地,花3元搭窝。

王八是搞工程的,他想在猪身上挣更多的钱,于是找来当投资顾问的狐狸想办法,狐狸说:这好办。

于是找来管地盘的狼,开钱庄的老鼠一起来商议,结果王八从老鼠那里借来200元,用100元卖了狼的地,花了3元把猪窝盖好,花了50元给了狐狸咨询服务费,猪没有地,只好求王八把窝卖给它,王八要价500元,老猪说只有5元买不起,这时候狐狸说服猪去向老鼠借钱,老鼠答应借500给猪,前提是要他连本带利还600元,可以分10年还清,并且产权证拿来抵押。

结果成交。

猪到最后花了600元买来了猪窝,比他原来的计划高了11倍,猪努力了十年去挣钱还贷。

在这场交易里面,狼,老鼠,狐狸还有王八都挣了钱。

以后他们就如法炮制。

更多的猪去贷款买房子了,这时候,当商人的驴看到有机可乘,到老鼠那里贷了好多好多的款,把王八盖的房子都买下来,然后以更高的价格卖给了猪。

猪的还贷期就越来越长,吃的越来越差,小猪崽子也不敢生了。

由于猪的数目越来越少,狼觉得这样下去自己没有猪肉吃了,非饿死不可,于是开始调控,不让老鼠再借钱了。

但是王八还没有停止盖房,把自己挣的钱和贷的钱全投入生产了。

驴手上的猪窝囤积的很多,卖不动了被套牢了。

结果,老鼠,王八,还有驴都挣了好多的猪窝。

钱到最后集中到狼手上。

如今,谁都等着狼把钱拿出来救命。

聪明的你,会先救谁呢??这就是金融危机。

案例五:两个人卖烧饼,每人一天卖20个(因为整个烧饼需求量只有40个),一元价一个,每天产值40元.后来两人商量,相互买卖100个(A向B购买100个,B向A购买100个),用记账形式,价格不变,交易量每天就变成240元--虚拟经济产生了如果相互买卖的烧饼价为5元,则交易量每天1040元,这时候,A和B将市场烧饼上涨到2元,有些人听说烧饼在卖5元钱1个,看到市场烧饼只有2元时,赶快购买.--泡沫经济产生烧饼一下子做不出来,就购买远期饼.A和B一方面增加做烧饼(每天达100个或更多),另一方面卖远期烧饼,还做起了发行烧饼债券的交易,购买者一是用现金购买,还用抵押贷款购买.---融资,金融介入有些人想购买,既没有现金,又没有抵押品,A和B就发放次级烧饼债券.并向保险机构购买了保险.---次级债券为次贷危机播下种子某一天,发现购买来的烧饼吃也吃不掉,存放既要地方,又要发霉,就赶快抛售掉,哪怕价格低一些.--泡沫破裂金融危机就这样爆发了. 烧饼店裁员了(只要每天40个烧饼就可以了)--失业;烧饼债券变废纸了--次贷危机抵押贷款(抵押品不值钱)收不回,贷款银行流动性危机,保险公司面临破产等。

--金融危机案例六:从前有做山,山里有个村,这个村那就叫山村.. 山村里面有个小学.学校的小朋友都喜欢吃棉花糖,正好山村里有个棉花糖师傅,但是棉花糖师傅祖上有规矩,每天只能做100个棉花糖.一天,班里同学听说小明过年得到了很多压岁钱. 小黑对小明说: 借给我100元去买棉花糖. 小明: 棉花糖不是就1元吗? 别管,我明天还你150. 于是小明就借给了小黑100元.第二天,小黑一大早跑到棉花糖师傅那里,把100元拍在桌子上: 老板给我来1斤.(注:1斤=100个) 棉花糖师傅: 小黑,啥时候这么有钱了. 小黑:别管,交货给钱. 于是老板给小黑做了100个棉花糖.班里.同学们正议论纷纷: 怎么今天棉花糖卖这么快啊.我一个都没买到. 听说被一有钱人买了..是不是小明啊..……在无数人的议论和猜测之中只有小白知道小黑的计划,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在小黑到来之前拦住他..学校门口..小黑往教室走的时候.. 小白突然从角落冲了出来. "我全买了". 然后私下跟小黑说:我刚才跟小明借200元钱,他说借给你了.等你还给他了再借给我,所以只给我50元.给你这50元.我去跟他说下借给你的钱算借我头上,回来还给他300元.在协调只下交易就这么达成了.小明想哎呀...200元成本,明天就有300元了..小黑想,哎呀..不费吹灰之力就赚了50元.本来还怕承担被公众鄙视的风险那....凯恩斯认为,在短期中决定经济状况的是总需求而不是总供给。

这就是说,由劳动、资本和技术所决定的总供给,在短期中是既定的,这样,决定经济的就是总需求。

总需求决定了短期中国民收入的水平。

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增加;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减少。

18世纪初,一个名叫孟迪维尔的英国医生写了一首题为《蜜蜂的寓言》的讽喻诗。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蜂群的兴衰史。

最初,蜜蜂们追求奢侈的生活,大肆挥霍浪费,整个蜂群兴旺发达。

后来它们改变了原有的习惯,崇尚节俭,结果蜂群凋敝,终于被敌手打败而逃散。

这首诗所宣扬的“浪费有功”在当时受到指责。

英国中塞克斯郡大陪审团委员们就曾宣判它为“有碍公众视听的败类作品”。

但在200多年之后,这部当时声名狼藉的作品却启发凯恩斯发动了一场经济学上的“凯恩斯革命”,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和总需求决定理论。

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经济学家信奉的是萨伊定理。

萨伊是18世纪法国经济学家,他提出供给决定需求,有供给就必然创造出需求,所以,不会存在生产过剩性经济危机。

这种观点被称为萨伊定理。

但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停滞和30年代全世界普遍的生产过剩和严重失业打破了萨伊定理的神话。

凯恩斯在批判萨伊定理中建立了以总需求分析为中心的宏观经济学。

凯恩斯认为,在短期中决定经济状况的是总需求而不是总供给。

这就是说,由劳动、资本和技术所决定的总供给,在短期中是既定的,这样,决定经济的就是总需求。

总需求决定了短期中国民收入的水平。

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增加;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减少。

引起30年代大危机的正是总需求不足,或者用凯恩斯的话来说是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把有效需求不足归咎于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引起的消费需求不足和资本边际效率(预期利润率)下降与利率下降有限度引起的投资需求不足。

解决的方法则是政府用经济政策刺激总需求。

包括增加政府支出的财政政策和降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凯恩斯强调的是财政政策。

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总需求分析是中心。

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出口减进口)。

短期中,国民收入水平由总需求决定。

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周期都是由总需求的变动所引起的。

当总需求不足时就出现失业与衰退。

当总需求过大时就出现通货膨胀与扩张。

从这种理论中得出的政策主张称为需求管理,其政策工具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当总需求不足时,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各种支出和减税)与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来刺激总需求。

当总需求过大时,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政府各种支出和增税)与货币政策(减少货币量提高利率)来抑制总需求。

这样就可以实现既无通货膨胀又无失业的经济稳定。

总需求理论的提出在经济学中被称为一场“革命”(凯恩斯革命)。

它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

例如,如何看待节俭。

在传统观念中,节俭是一种美德。

但根据总需求理论,节俭就是减少消费。

消费是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消费减少就是总需求减少。

总需求减少则使国民收入减少,经济衰退。

由此看来,对个人是美德的节俭,对社会却是恶行。

这就是经济学家经常说的“节约的悖论”。

“蜜蜂的寓言”所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凯恩斯重视消费的增加。

1933年当英国经济处于萧条时,凯恩斯曾在英国BBC电台号召家庭主妇多购物,称她们此举是在“拯救英国”。

在《通论》中他甚至还开玩笑地建议,如果实在没有支出的方法,可以把钱埋入废弃的矿井中,然后让人去挖出来。

已故的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陈岱孙曾说过,凯恩斯只是用幽默的方式鼓励人们多消费,并非真的让你这样做。

但增加需求支出以刺激经济则是凯恩斯本人和凯恩斯主义者的一贯思想。

那么,这种对传统节俭思想的否定正确与否呢?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生产的目的是消费,消费对生产有促进作用,这是人人都承认的。

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分析是针对短期内总需求不足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刺激总需求当然是正确的。

一味提倡节俭,穿衣服都“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纺织工业还有活路吗?这些年当我国经济面临需求不足时政府也在努力寻求新的消费热点,说明这种理论不无道理。

当然,这种刺激总需求的理论与政策并不是普遍真理。

起码在两种情况下,这种理论并不适用。

其一是短期中当总供给已等于甚至大于总需求时再增加总需求会引发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其二是在长期中,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资本来自储蓄,要储蓄就要减少消费,并把储蓄变为另一种需求—投资需求。

这时提倡节俭就有意义了。

凯恩斯主义总需求理论的另一个意义是打破了市场机制调节完善的神话,肯定了政府干预在稳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战后各国政府在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申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总体上还是起到了稳定经济的作用。

战后经济周期性波动程度比战前小,而且没有出现30年代那样的大萧条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世界上没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一切真理都是具体的、相对的、有条件的。

只有从这个角度去认识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理论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