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近冠状动脉造影和支架手术

走近冠状动脉造影和支架手术


1977年,德国的格林齐希(Gruentzig)首先施行了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此后,该技术迅速被推广,与之相关的各种操作设备例如导 管、球囊等不断改进; 1986年,瑞士皮埃尔(Puel)和西格瓦特(Sigwart)将第一枚冠脉支架 置入人体; 2003年,药物洗脱支架投入临床,冠脉介入治疗进入新纪元,与裸金属 支架相比,药物洗脱支架的再狭窄率明显降低;
术后即刻下地,6小时后拆除。一般第二日即刻出院
任何有创操作都具有“双面效应”, 冠状动脉造影与支架植入也不例外
诊断、救治
双面效应
风险、并发症
完全没有风险的
有创操作是不存在的
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风险与并发症
1、药物过敏:局麻药、造影剂过敏。一般较轻,如 皮疹等,严重如过敏性休克(<1/100,000) 2、出血、血肿、血管损伤:约1-3% 3、造影剂肾病:约2-5%,一过性,1-3天出现,1周 左右恢复 4、恶性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颤,(<1/1,000) 5、植入支架过程中,可能出现导丝穿孔、冠状动脉 夹层或撕裂、心包积液( < 1%)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狭窄
•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血管狭窄、闭塞
– 管腔变得狭窄 – 血栓形成
低密度脂蛋白沉积植入支架
狭窄或闭塞的血管
球囊成形术--扩张血管
支架术--放入支架
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
股动脉压迫止血
需平卧24小时
桡动脉压迫止血
最后,一起看一例支架手术过程
专家门诊时间:周五上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心内科 潘俊杰
• 什么是冠状动脉
心的形状如一倒置的、前后略扁的圆锥体,如将其视为头部,则位于头 顶部、几乎环绕心脏一周的冠状动脉恰似一顶王冠,这就是其名称由来
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支架的发展历史
1929年,德国医生福斯曼首次将一根尿管从自己的肘静脉插入,经上腔 静脉送入右心房,并拍摄下了医学史上第一张心导管胸片; 1958年,索恩斯医生在进行一次主动脉造影时,无意中将导管插入右冠 状动脉,并注入了造影剂使右冠状动脉显影;
讲者简介
潘俊杰,男,1977年出生,复旦大学医学博士, 心内科副教授。2000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 临床一线工作,内科功底深厚,理论和临床经验 丰富,工作认真负责,深受病家好评,并多次获 得华山医院优秀党员称号。曾在海外独立开展心 血管内科工作2年,具有丰富的心血管疾病诊疗经 验。主要擅长:冠心病的诊断、药物治疗及支架 植入;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及起搏器植入;高血压 诊断及药物调整;高脂血症;心力衰竭的综合治 疗,对心内科危重症疾病的抢救有独到的经验。 尤其对冠心病复杂病变的支架植入有较深的理解和造诣,每年独立完成急 诊及平诊手术300多例。 主要研究方向:冠心病的诊断及治疗,主要从事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 展演变过程及急性冠脉综合征中血栓形成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应用性基础 研究和探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第二负责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面上项目实施二项以及主持复旦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项目课题 等多项课题,目前已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文章5篇。先后入选复旦大 学附属华山医院优秀人才计划“华菁奖”、复旦大学“卓学计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