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设计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设计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具体含义和鉴赏方法。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对简单诗歌作品进行赏析;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能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对简单诗歌作品进行赏析。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讲授式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明朝人杨慎改杜牧《江南春》绝句,以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中,“千”应为“十”,原因是“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千里莺啼谁人听得?”改得如何?明确;昔人何文焕在《历代词话考索》中提出批评:“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此诗之意,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

”(这正是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批驳了他人的谬误,显得合情合理。

)何文焕的批评是有道理的。

他的批评,指出了体现了对这种死扣词句的做法的否定,其实也暗合了“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解的方法。

2、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它讴歌壮丽山川、英雄气慨、崇高理想。

在漫长的历史中,诗词潜移默化,对于人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以及思维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于中国古诗词大家并不陌生,从幼儿园的孩子到白发苍苍的老人随口都能念几首,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以意逆志1、明确含义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孟子·万章上》意:①作者之意;②读者之意。

志:作者之志,作品之志。

逆:①迎受、接纳;②考证、探究;③追溯、反求。

大意:所以解释诗的人,不能因为文字而误解词句,不能因为词句而误解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揣摩诗歌主旨的方法。

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要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2、反面感受(1)“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李白在胡说吗?——没有“以意逆志”,不了解诗人创作的目的和表达的特点。

由于诗人向黄河上游望去,看到水天相接的磅礴气势,写出他真实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也符合常人的感觉。

用意并不注重说明黄河的真正源头在那里。

(2)杜甫诗中的“朱门酒肉臭”一句,有人则发出“肉可以臭,酒怎么会臭”的疑问。

你认为他的错误出在哪里?——没有“以意逆志”,而是死抠词句,以文害辞。

“酒肉”借代朱门富户奢华生活,不可硬拆来理解。

(3)杜牧《泊秦淮》诗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有人说作者在苛求“商女”。

你认为呢?——错!只从字面上去读解,故而曲解。

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去理解,就会得出正确的结论,作品批评的决不是商女,而是谴责诗中只字未涉的正在酒家征歌买笑,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

其实,这是作者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3、方法运用(1)准确理解语词的特定含义,判断诗人的情感。

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表达边关戍卒的思乡之情。

(2)主观感受和生活体验对理解诗句的作用。

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漫步山林,悠闲看景。

路途之远、气候之寒、山径之险、天色之晚凸显枫叶之美,爱赏之深。

(3)整体把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丰乐亭游春欧阳修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庭前踏落花。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

小结:要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对诗歌进行解读,平时还要多了解一些古代文学常识,多掌握一些常见意象的特定含义。

只有这样才能对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进行准确的解读。

4、学以致用阅读下面两首诗歌,从内容上看,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张诗表明了什么看法?近试上张水部唐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酬朱庆馀唐张籍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分析: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朱庆馀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停,安置。

停红烛,即让红烛点着,通夜不灭。

拜见是一件大事,她一早起床,在红烛光照中妆扮,等待天亮。

她心里嘀咕,自己的打扮是不是很时髦呢?能不能讨公婆的喜欢呢?只好问一问身边丈夫的意见了。

作为“闺意”,这首诗已经是非常完整、优美动人的了,而作者本意,在于表达自己作为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

应进士科举,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乃是和女孩儿出嫁一样的终身大事。

这也正如一个女子嫁到人家,如果得到丈夫和公婆的喜爱,她的地位就稳定了,处境就顺当了,否则,日子就很不好过。

诗人的比拟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很有典型性。

张的答诗将朱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朱庆馀是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越州多出美女,镜湖则是其地的名胜。

她是越州的一位采菱姑娘,刚刚打扮好,出现在镜湖的湖心,边采菱边唱歌她长得美艳,光彩照人,但因为爱好过分了,却又沉吟起来。

(本是沉思吟味,引申为暗自忖度、思谋。

)后进一步肯定她的才艺出众,虽然有许多其他姑娘,身上穿的是齐地(今山东省)出产的贵重丝绸制成的衣服,可是那并不值得人们的看重,反之,这位采菱姑娘的一串珠喉,才真抵得上一万金哩。

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可谓珠联璧合,千年来传为诗坛佳话。

参考答案:朱诗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

张诗肯定了朱庆余的才能,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三、知人论世1、明确含义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土,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下》大意:一个乡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乡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个国都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国都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就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

如果认为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便又上溯古代的优秀人物。

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

这就是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孟子“知人论世”的主张的本意是论述交朋友(神交),后世它与“以意逆志”一样,成为传统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

直到今天,中小学课堂和大学讲台,以及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批评实践中,主要使用还是“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方法。

所谓“时代背景分析”“作者介绍”“中心思想”“主题”等等,无一不是“知人论世”或“以意逆志”的产物。

由此足以见出孟子对于中国文学批评的深远影响。

“知人论世”就是为理解某个人的作品,而了解这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它为文学阅读和欣赏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材料,对理解原文无疑有很大的帮助。

2、追本溯源夫不论其世,欲知其人,不得也;不知其人,欲逆其志,亦不得也。

……故必论世知人,而后逆志之说可用之。

——清·顾镇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王国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

——鲁迅3、方法运用(1)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

所谓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主要指的是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

例如: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

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

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

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

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

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

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杜甫的《咏昭君》会有什么更深的体会呢?咏昭君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为什么会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王昭君的故事是非常感人的。

她自恃美貌,高标自持,不肯贿赂画工,最后远嫁匈奴,身葬绝域,令人悲慨。

对王昭君,历代不乏歌咏,就连北宋王安石这样的“硬汉”也写了《明妃曲》,对昭君出塞之事大加议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这是因为女人貌美入宫被冷落,和男人怀才入朝不得志一样,都是让人感叹悲哀的事。

杜甫咏王昭君,也不过是借昭君之事,浇自己胸中的块垒。

小结一: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2)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

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理论推断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的主旨。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的意思很简单,可是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下面有三种说法,请判断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李白出川时作,他早年出川时的壮志豪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