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阅读是为了吸收,习作是为了表达,读写结合是阅读与习作的中介,吸收与表达的桥梁。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结合阅读捕捉习作的训练点,把写的训练有机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做到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挖掘词语的形象内涵。

比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我做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师:学到这儿,我突然想到,还有一个词没有讲(指小黑板),就是“饱经风霜”。

师:请大家想一想,拉车的那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

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

我给大家开个头:”这位拉车的才三十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

(学生练习写,老师巡回指导;学生写好后,老师让他们自己读一读,修改修改;最后找几位学生上台读,学生读时,老师当面评改。


生:(读)“这位拉车的不过三十多岁,可看上去足有五十多岁。

脸黑瘦黑瘦的,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眼里布满了血丝。

那乱糟糟的头发上,蒙着一层灰。

看上去,这张枯瘦的脸,就像一个霜打的茄子。


师:写得多好啊!“饱经风霜”的意思就在其中了。

“饱经风霜”是这一特定背景的反映,引导学生借具体情境反映“饱经风霜”的内涵,不仅检验了学生对课文内容蕴涵和情感内涵的理解程度,还有效进行了具体叙述的训练,提高了学生读与写
的能力,真可谓一举两得。

二、补充对应的形象画面。

由于中心表达的需要和文章篇幅的限制,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总不可能“穷尽”,有些内容只得简而言之,或略而不写。

而根据教学需要,通过练笔而化虚为实,化简为详,补充与课文内容对应的画面,可以拓展内容空间,拓宽理解背景,以深化理解,强化效果。

学习《再见了,亲人》一文时,老师首先交代任务,引发兴趣:“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写的是志愿军回国时,在火车站同前来送行的朝鲜人民话别的情境(板书:话别)既然是话别,就应该是双方的,但是课文只写了志愿军说的话,此时此刻,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呢?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听了志愿军的话会说些什么呢?学习课文后,我想把你们分成三组,第一组的同学以大娘的身份、第二组以小金花的身份、第三组以大嫂的身份分别写一段向志愿军告别的话。

”然后学习课文,明确方法。

在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后,老师及时以“与大娘分别”为例,引导理清说话的层次和层次间的关系,并分别得出方法,自我叙述,进行细心指导。

最后及时评析,强化效果。

在学生写作后,老师及时引导评讲,引导朗读,抒发感情。

三、变换课文的叙述角度。

如:在《新型玻璃》一文教学中,老师要学生分别以五种“新型玻璃”的身份对自己的特点和作用进行自我介绍,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一学生是这样叙述的:“你们可能不认识我,我刚问世不久。

我是‘吸热玻璃’。


在炎热的夏天,可以阻挡强烈的阳光,使室内比室外凉爽;在严寒的冬天,我可以把冷空气挡在外面,使室内保持温暖。

我衷心地希望能为您效劳。

如果您把我买回去,安在门窗上,你家就不用买什么空调、电风扇了。

因为我可以在夏天挡住阳光,冬天挡住冷空气,所以如果你家有老年人,夏天就不会中暑,冬天就不会感冒、得关节炎什么的。

现在您知道我的用处了吧!愿您把我买回去,我会为您效劳的。

”从学生的习作可见,学生在角度变换的训练中,绝不是简单的内容移植,而是合理的创造表述,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是颇为有效的。

四、拓展课文的情境空间。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围绕教学目标,巧妙把握教材延伸点,引导进行情境的拓宽,内容的延伸,情感的升华。

请看《倔强的小红军》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陈赓打自己一个嘴巴之后,还会说什么?还会做什么?请你们展开想像,写下来好吗?能写多少写多少。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陈赓把小红军抱起来,一边流泪一边说:‘小兄弟,我怎么没有注意你拍干粮袋的动作呀!我对不起你呀!’说完,他把小红军用草盖起来,向他行了一个军礼。

”(师插话:“在‘军礼’前加上‘庄严’就更好了。

”)
师:写得真好!陈赓一定会这样想,也会这样做。

——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陈赓使劲地摇着小红军,哭着说:‘小兄弟,你醒醒,
你醒醒啊!’可是小红军永远闭上了眼睛。

陈赓把小红军放在马背上,脱下军装,盖在他的身上,说:‘小兄弟,等到革命胜利我一定会把你的事迹写下来。

我们会永远记住你!’说完,扶着马背上的小红军一步一步向前走。

这时,太阳落山了,天空出现了一片霞光。


不难看出,课文内容的创造性延伸,课文情境的合理性推测,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了新的高度,对课文中心的感受达到了新的境界。

五、迁移课文的写作方法。

引导运用课文写作知识进行练笔,这是阅读教学中作文训练的重要方法。

但在课堂教学中,类似的训练绝不是简单的迁移,更不是简单的移植。

要善于把握读与写的结合点,把读与写的训练融合于一体。

请看《月光曲》的教学片断:师:体会得非常好!阅读的时候,分辨出真实的事物和联想,对文章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同学们,我这里还有一篇短文,写得不错,我想如果能适当加点联想,文章就会更美。

请你们看,能不能加以补充。

(发短文,内容如下。

)《荷花》多美的荷花啊!碧绿的荷叶把池塘挤得满满的。

白荷花、红荷花竟相开放,全开的、半开的,姿态各异,争奇斗研。

一朵刚刚绽开的花骨朵躲在一片荷叶后面,一只蜻蜒在上边飞来飞去。

师:大多数同学修改好了,有的修改得相当出色。

谁来读一读?
生:(读)《荷花》夏天的一个中午,我来到荷花池边观赏荷花。

碧绿碧绿的荷叶像一把把撑开的伞,把池塘挤得满满的。

花儿从荷叶的缝隙中伸出来,白的、红的,全开的、半开的,婀娜多姿,竞相开放。

一阵风吹来,花儿摇动起来,我觉得荷花变成了小姑娘,荷叶变成了她的绿裙子,为我翩翩起舞。

一朵刚刚绽开笑脸的花骨朵,像一个怕羞的小妹妹,躲在荷叶的背后,一只蜻蜓在它上边飞来飞去,一会儿便落在了上面,这时,我不由得想起四年级学过的《小池》里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该生读完这篇短文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


总之,读写结合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从模仿到创作的阶梯。

教师只要系统地、有意识、有重点地进行读写结合的教学工作,就能达到读写结合,相得益彰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