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史综合复习指导】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历史特征

【中国近代史综合复习指导】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历史特征

专题六: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历史特征
中国近代史综合复习指导
从1840年到1949年的近代中国风云变幻,大潮迭起,民族危亡之紧迫,新旧冲突之尖锐,各阶级各阶层间斗争之激烈,在以往历史中是罕见的。

如何从这错综复杂的历史表象中梳理出历史深处的线索,把握住内存的联系,是一项艰巨的工程。

以往综合复习中国近代史,在采用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三线复习法或由此细分的列强侵华史、历代反动统治史、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旧民主主义抗争史、四大阶级探索史、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六线复习法时,往往只重视纵向发展而忽视横向的互动联系,不利于培养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

本表将近代史分为晚清前期、晚清后期、中华民国北洋政府统治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四大时期,从世界形势与列强侵华、社会经济与阶级关系、主要矛盾与政局变迁、思想探索与文化发展四方面,试图对近代中国历史阶段特征作一较为全面、整体、宏观的揭示,提供一条复习新思路,把对现行课本知识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并形成历史思维的两个侧面,一是善于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宏观、立体地把握各时代脉搏;二是在分析一件史实时,能自觉地把它放到历史整体的内在联系和交叉影响中去考察认识。

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各种变化的考察,者必须置于国际大背景下进行,并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社会经济结构的演变间的互动联系为基本依据。

中国半殖民地化的根源在于东西方列强的疯狂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卖国,这又决定了中国的民主革命必须把反帝与反封建结合起来,同时也正由于革命对象过于强大,单靠任何一个阶级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必须唤醒广大民众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民族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及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壮大和中国人民不懈的探索抗争,则是中国半封建化、近代化的根源。

近代中国经济成分主要包括封建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受经济性质和各历史阶段社会矛盾的影响,各经济成分间既有密切联系,也有尖锐对立,这决定了近代中国阶级关系、社会政治局面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

因此中国的变革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借鉴他国经验,照搬任何国家都不行,必须走自己的道路。

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是为了给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决不意味着苛求故人。

独立和富强是近代中国社会两大主题,各阶级的活动都有不同程度的触及。

辩证唯物史观要求我们以科学的分析打破贴标签式的思维定势,实事求是地依据特定历史条件和在历史发展
长河中的即时和深远影响来考察它们在不同历史阶段曾起过的主客观积极作用和以其经济基础所决定的阶级局限性,从而把握近代中国历史的走向。

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政立宪等晚清三大新政,呈现出从器物的变革到制度的调整,再到形式上政体的改革,层次渐深的趋势,这些新政正是清政府在世界资本主义潮流冲击下的产物,整体上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客观上有利于近代化发展,虽因地主阶级本质上的落后性,这些改革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屡告失败,但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仍应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

(一)中国近代史各阶段历史特征表
中国现代史综合复习指导
建国后历史按时代特征可分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两大时期。

革命时期即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在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恢复发展经济,并成功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过渡,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建设时期历经十年探索、十年文革和改革开放三个阶段,社会主义事业在曲折中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改革开放是近现代中国艰难曲折的发展进程中两次重大历史性飞跃。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正是这两次重大历史飞跃中形成的理论成果。

两者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都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坚持实事求是,在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中产生;其实践的具体道路都是先农村后城市,都注重统一战线的作用;都极大地推动了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进展;两者从根本上都是一个开放发展的体系,都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综观历史,邓小平理论的基础奠定于中共八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1975年全面整顿为其雏形的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其开始形成,1987年中共十三大则标志其开始走向成熟。

在社会转型的今天,如何对50年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深刻的总结与反省,是处于世纪之交的我们迈向新世纪所必须面对的一项历史性课题。

下表依据现行中国近现代史课本有关内容,分别从国际形势、经济建设、内政发展、外交关系、文化事业五大方面对共和国史进行了梳理,试图体现其五大阶段的历史特征。

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上,我国一度追求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和平均分配,忽视商品价值规律,这一体制曾在恢复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在建设时期却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逐渐探索出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形式并存,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道路,从而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实践证明:经济建设必须从具体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遵循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原则;政治稳定会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反作用。

(二):社会主义发展各阶段历史特征表
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政权后,进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的社会主义革命。

它主要包括三大改造,即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彻底的变化。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谓至少要100年才能完成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从这个时候开始算起。

社会主义制度有着无比的优越性 ,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是针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

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第一,社会主义的产生,彻底改变了人民群众受压迫受剥削的社会地位,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保证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一切爱国人士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权力和他们的民主权利。

第二,社会主义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第三,社会主义提倡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不断扩大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平等,避免两极分化。

第四,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在对内剥削、对外掠夺的基础上,并用低价商品摧毁弱小国家的民族企业,用坚船利炮把它们变为自己的附属,尤其是对第三世界国家实行不等价交换。

而我们的社会主义,主要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通过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