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课件
云霞满空,回翔万状,天风吹海,怒涛飞涌,可 喻老杜《秋兴》诸篇。 ——陈继儒 《秋兴》八首,皆雄浑丰丽,沉着痛决,其有感 于长安者,但极摹其盛,而所感自寓於中。徐而味之, 则凡怀乡恋阙之情,慨往伤今之意,与夫外夷乱华, 小人病国,风俗之非旧,盛衰之相寻,所谓不胜其悲 者,固已不出乎意言之表矣。卓哉一家之言,夐 (xiòng)然百世之上,此杜子所以为诗人之宗仰也。 ——张綖
沉郁顿挫
• 沉郁: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 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 蓄 • 顿挫: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 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
学习目标:
1.了解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程序,学会鉴赏 古典诗词; 2.把握《秋兴八首(其一)》蕴含的诗风与 诗情; 3.体会杜甫诗作的感情特点与诗作风格。
写作背景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杜甫五十五岁旅 居夔州时的作品。它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 挚的一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 术成就。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 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 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 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晚年 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是非常寂寞、抑郁 的。《秋兴》这组诗,融铸了夔州萧条的秋色,清凄 的秋声,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 壮苍凉,意境深闳。
诗作解读
颈 联 : 孤丛 舟菊 一两 系开 故他 园日 心泪 。,
描绘见菊见舟情景,点明思乡。
全篇主题句。“丛菊两开”,指 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原 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 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 还未出峡。故对菊掉泪。“开”字双 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 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 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 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
4.西南飘泊时期(48至58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 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 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 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 杜甫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 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一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茅屋 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 茅。) 、《病橘》、《登楼》、《闻官军收河南河 北》、《登高》、《秋兴》、《三绝句》等大量名作。
诗作解读
尾 联 : 白寒 帝衣 城处 高处 急催 暮刀 砧尺 。,
描绘目睹耳闻之物,再写内心愁绪。
“催刀尺”,即催动刀尺。“白帝 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 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 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砧”,捣 衣石,借指捣衣声。古人裁衣前,先将 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 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 征人制作寒衣。捣衣声是人间秋声,往 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 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 忧伤之感。
缝好了,母亲又比试着,觉得满意了,才套到 我的身上,把扣子一粒粒地扣好,就像打点一 粒即将洒播的种子。母亲哽咽着,用有点哆嗦 的手轻轻拍着我 的肩:“儿呀,要记住回家的路……” 我知道,我是一根土生土长的小草,一根 春天里的小草。母亲阳光般的注视,将把我的 一生覆盖。 无论漂泊多远,黑暗中的那盏油灯,永远 是我生活中惟一的方向,惟一的牵挂。 近生今世,我,明白了。 (曾冬《唐诗素描》)
初唐——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盛唐——
“两座高峰”:李白(浪漫),杜甫(现实)
“两个诗派”:边塞诗派(高适、岑参、王昌龄,又称“高 岑诗派”),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和孟浩然, 又称“王孟诗派”)。
中唐——
韩愈、白居易,白居易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 广为传诵
晚唐——
“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
杜甫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和漫游时期(35岁前)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19年(时20岁)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 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 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 (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 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2.长安求职期(35—44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因李林甫把权弄 奸,杜甫和全体应考者都落了第(“野无遗贤”), 故终生未成进士。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 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 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 是看
诗作解读
颔 联 : 塞江 上间 风波 云浪 接兼 地天 阴涌 。,
绘江波塞云,写时局动荡心境波澜。 描绘“巫峡中的江水波涛汹 涌,大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 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的图景。 以“骇浪滔天”,暗寓时局的动 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以 “阴云匝地”,象征国家命运光 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素描写作:
《游子吟》素描 母亲拨亮了那盏昏暗的油灯,温暖顿时洒 满了简陋的屋子。 灯光下,母亲又颤颤地瞄准了针眼。一次, 又一次,一次,又一次。母亲就这样用那根细 细的线、长长的线,串起了一个又一个艰辛的 日子。 每一针,都仔仔细细;每一线,都饱蘸深 情。看着母亲满头的银发和被岁月的风雨分割 得沟壑纵横的脸,泪水禁不住淌满了我年轻的 面颊。
诗作诵读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诗作解读
首 联 : 巫玉 山露 巫凋 峡伤 气枫 萧树 森林 。,
状秋色秋声之景,衬低沉凄苦之情。 借秋露清冷、草木凋零描绘巫 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烘托阴沉萧森、 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以“萧森” 之景抒写诗人壮志难酬、功业无成、 漂泊沦落、转徙他乡的寂寥、孤独、 抑郁之情开门见山,写景抒情,感 情强烈,定下抒情基调。
取 材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
李白:对劳动人民的苦难,流于 同情,很少探究社会根源。 是富有同情心的天才诗人。 杜甫:对政局国势有全景式把握, 总力图探究揭露国家兴衰 成败的深层根源。 是仁者之怀的睿智的思想家。
反 映 现 实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
李白: 最擅长灵活机变的歌行,最不 出色的是格律谨严的七律。 李白的创作是情感的喷发, 随心所欲,兴之所之,诗之 所之 杜甫: 独具艺术匠心的是近体律诗。 杜甫注重功力,故写起律诗 来中规中矩,得心应手 。
品评赏鉴:
起笔两句,最称警挺,已摄秋景之神。前两联极 写绝塞萧森秋景,有笼盖八章之势。江间塞上,状其 悲壮;丛菊孤舟,写其凄紧。从眼前丛菊的开放,联 系到故园。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砧声 打断,这中间有从夔府到长安,又从长安到夔府的往 复。 《秋兴》八首,富丽之词,沉浑之气,力扛九鼎, 勇夺三军,真大方家如椽之笔。 ——郝 敬
光 焰 万李 丈杜 长文 唐 。章 在 韩 , 愈
—— ·
大师之光: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
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怀有远大的政 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 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 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 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 烈的阶级对比,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 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 表作:“三吏” 、“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 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 “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 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诗仙:指李白。其诗飘逸如仙。 诗圣:指杜甫。思想界的孔子。其诗为“诗史”。 诗佛:指王维。因其修禅,其诗画亦大有禅味。 其名和字都取自《维摩诘经》 ,维摩诘 是佛门弟子。 诗魔:指白居易。唐代诗歌作品最多的诗人。 诗鬼:指李贺,短命天才诗人,诗以奇诡见长。 诗囚:孟郊、贾岛,以苦吟著名,又“喜为穷苦 之词”,后人二人并称,有“郊寒岛瘦” 之 说。金人元好问称“郊岛两诗囚”。 诗豪:指刘禹锡。意即诗人中的豪杰、出众者。
诗 歌 体 式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
抒 情 方 式 突发性、灵感式 李白:直抒胸臆、
杜甫:深沉含蓄、 沉稳性、精思式
“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 畅为贵;子美以意为主,以独造为宗,以奇拔 沈雄为贵。其歌行之妙,咏之使人飘扬欲仙者, 太白也;使人慷慨激烈,歔欷欲绝者,子美 也。” ——明· 王世贞《艺苑卮言》
有“诗圣”美誉的杜甫,因其生活在唐由 盛而衰的动乱年代(安史之乱),又饱受动乱 带来的离乱之苦,诗不仅写出了对藩镇叛乱的 愤慨,也写出对国家中兴的期待,更描绘出黎 元百姓的灾难,像一面镜子,照射出安史之乱 前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赢得了“诗史”的 美誉。“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的思想情 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海涵地负”的艺术才力,“转益多师”的学 习态度,“毫发无遗憾“的创作精神,使他成 为中国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
写杜甫的对联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 草堂三五里,春水群殴野老心。 杜甫读书破万卷;李白落笔起群英。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缅想忠贞,补阙拾遗犹昨事; 何来环佩,清辉香阔、多变、离奇。——天 李白: 上人间、陆上海底、神话历史、 梦幻现实,莫非其笔触所及。 杜甫: 集中、稳定、贴近现实——目光 始终关注着天下苍生、社会国家, 所写的无不是那一个时代的民情 世态,所发的无不是深沉恳挚的 家国之慨。
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 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 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3.陷贼和为官时期(45至48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 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后 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八品谏官,不负责某 项具体工作,职责是对国家大事发表意见,推荐人才)。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营救房琯(guǎn)被贬为华州司功 参军。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 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