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选修一)二轮专题卷(含解析):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学者梁庚尧认为:“市易法的颁行,……由于王安石以义理财思想,使其在立法时表现出摧制兼并的外貌。
然而社会政策只是市易法阳宣的一面,财政政策才是其阴伏的真正本质。
”据其观点,市易法的“真正本质”是()。
A.节流增收B.打击富豪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抑制兼并2.(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12题)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A. 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B. 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C. 否定了科举制度D. 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3.从推进改革的角度看,王安石变更科举及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①营造社会舆论②造就改革派人才③统一思想认识④完善太学制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2010年11月北京海淀区高三期中23题)王安石变法在科举制度方面的措施有①废除明经诸科②设置医学、武学等专门学校③进士科不考诗赋④依照才能、品德来选拔官员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5.(2011年11月北京西城区期中20题)北宋中期社会积贫积弱,政府以节约开支方式解决“积贫”的措施有A.青苗法 B.均输法 C.市易法 D.方田均税法6.北宋在澶渊战胜了辽国,却答应每年给辽送岁币。
这说明()A.当时的民族关系和睦B.北宋以屈辱的代价换取边境的安定C.北宋以礼治国D.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扭转7.(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11题)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其“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的关系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的关系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8.(永建老师原创)公元997年,北宋朝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剩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政府收入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造成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A.地主兼并土地,朝廷财政收入减少B.农民负担过重,影响生产积极性C.过度强化中央集权,机构庞大臃肿D.统治者对外扩张,军费开支巨大9.(2012年1月西安市一模26题)钱穆说:“宋朝的时代,在太平景况下,一天一天的严重,而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于在士大夫社会渐渐萌茁。
……由于当时士大夫之觉醒……促进了在朝的变法运动”。
宋朝时期最符合钱穆所讲的“自觉精神”的是A.存天理,灭人欲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明道救世,经世致用10.(永建老师原创)为了克服北宋初期“尽削方镇兵权,只用文吏守土,及将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所造成的弊端,王安石在变法中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A.保甲法B.将兵法C.更戍法D. 保马法11.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剩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经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负担过重,影响生产积极性 B.地主兼并土地,政府财政收入减少C.采取强化中央集权措施,机构臃肿D.统治者对外扩张,军费开支巨大12.造成北宋初期兵丁数额年年增加的因素并不包括()A. 政府将各地流民编入军队B. 挑选地方精兵编入禁军C. 边防大量屯兵以应付辽的侵扰D.“守内虚外”的军事部署13.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A.青苗法 B.均输法 C.免役法 D.市易法14.(明哲老师原创)王安石说:“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一人一义,十人十义,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
……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
”为此,王安石在改革过程中()。
①严厉整顿吏治以统一思想②恢复科举制度以培养人才③取消诗赋改以经义取士④以《三经新义》为教育和考试依据A.①③B.③④C.①④D.②③15.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提出“理财为方今先急”,可见其改革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A.高利贷盘剥 B.土地兼并C.农业生产的恢复D.政府的财政困难二、非选择题16.(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33题)(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材料二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4分)(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6分)17.(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司马光《家传集》材料二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材料三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
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梁启超《王安石评传》(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4分)(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
(6分)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专题训练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解析:首先要注意语句的转折词——“然而”,正确理解材料中梁庚尧的观点,它是说“市易法”一方面表现为“社会政策”,即“摧制兼并”,另一方面表现为“财政政策”,这才是其“真正本质”。
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和题目所给的选项,对“财政政策”予以理解。
王安石变法的举措,包括“市易法”,是开源增收,而不是节流增收,A项错误;B、D属于社会政策的范畴,不符合题意。
2.B解析:王安石变法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采取措施改革科举制度。
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等。
分析各选项,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为了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本题选B项。
3.A解析:注意题干中“推进改革”的条件限制,变革科举和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为改革培养人才、统一认识、营造舆论,而非改革教育体制本身。
4.D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5.B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政府以节约开支方式解决“积贫”的措施”和所学史实均输法就是通过政府直接采购宫廷用品,来减少开支。
6.B解析:军事上取得胜利,反而要送岁币,体现北宋被动防御的方针,A C D表述错误。
7.A解析:根据所学,北宋初年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
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自耕农不多,而且成为兼并对象,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农。
地主还采用各种手段隐瞒田产,少交赋税。
北宋中期,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真正纳税的土地仅占耕地总数的十分之三左右,财税收入锐减。
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政府不断增加赋税。
由于富者有田无税、贫者产去税存,中小农产的赋税沉重。
王安石变法“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的关系,将豪强地主隐瞒的大量土地被清丈出来,他们不得不据实纳税;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等。
8.A项地主兼并土地确实会影响到政府在赋税方面的收入,但题干材料明确反映出当时政府的收入急剧增加,因此可以排除;B是事实,但不是造成政府收支不平衡的原因;D项有一定迷惑,“军费开支巨大”确实是造成北宋政府入不敷出的主要原因,但前半句“统治者对外扩张”的表述不符合史实。
由于过度加强中央集权,官僚队伍臃肿膨胀,军队人数剧增,朝廷开支不断扩大,C 正确。
解析:。
9.B 10.B解析:从材料中“北宋初期”“将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可以判断这是指实行更戍法带来的兵将脱节、战斗力薄弱的弊端,而王安石变法中针对性的措施即是将兵法。
11.C解析: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主要原因在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弊端。
12.D解析:收编流民、加强禁军、对辽用兵都会造成兵丁数目的扩增,D是军事部署,仅涉及军事重心的调整,与兵员增加与否无关。
13.D解析:该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王安石变法内容的理解、准确把握的能力。
材料要求回答直接损害商人利益的法令,A项限制了高利贷的盘剥,B项均输法教材没有讲到,C项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D项限制了商人对市场的控制。
青苗法内容是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以后偿还。
均输法设发运使总管东南六路的赋税收入,掌握供需情况以及需要供办的物品,存储备用,既保证了朝廷在物资方面的需要,又节省了购物钱钞和运费,还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但均输法只在局部地区试行。
免役法规定,各行商铺依据赢利的多寡,每月向市易务交纳免行钱,不再轮流以实物或人力供应官府。
市易法平价收购市上滞销的货物,从而防止商人垄断的出现,故D项符合题意。
14.B解析:王安石的这段言论反映了其教育和科举制度改革的思想,选项中③、④是改革的育才措施,符合题意。
①中的整顿吏治应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主要措施,不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材料中王安石认为原来的科举考试“败坏人才”,要加以改革,故②中恢复科举制度的表述是错误的。
15.D解析:促使朝廷决心变法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家贫困。
二、非选择题16.(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
官吏作用重科名资历。
(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
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17.(1)士:改革科举制度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商:市易法,均输法(2)“非大坏则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