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议论文结构之一“引议联结”

高考议论文结构之一“引议联结”

“引议联结”法构思议论文高三理科王先林材料作文所列举之“材”只是现实社会“沧海之一粟”。

命题专家无非是想让大家通过对此材料的分析、思考、议论、探究后,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示,从而找到解决现实生活中诸如此类问题的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并借以弘扬正义,抨击邪恶,消除心灵的迷雾,协调好人际关系,达到建立和谐社会的目的。

鉴于此,高质量的材料作文,总是以活生生的现实矛盾为切入口,议评时政,抓住关键,简明扼要,生动形象,深刻透彻,令人信服,无可辩驳,大多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典理论在指导人们的实践。

这一篇篇带有理论性指导性而又高屋建瓴的文章,犹如山重水复时的仙人指路,使人眼前一亮,阴霾一扫,独上高楼,眼界开阔。

反观平时同学们的材料作文习作,发现同学们写材料作文存在很大问题。

表现在许多同学写作时都不明材料作文的写作格式,该引述材料的部分没有引述材料,而关乎材料作文生命的“联系现实”部分一般都不提或只言片语一带而过。

从阅卷来看,思辩性强的议论文普遍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得分相对较高。

遗憾的是,许多考生在写作时存在观点不明、结构不清、衔接不自然、材料不丰富等问题。

为了明确方向,使同学们写作时操作更方便,下面谈谈材料作文的一般写作模式。

一般地说,材料作文大多比较适合写议论文,它除了具有议论文的一般特点外,在结构模式上,还有其自己特点,通常采用的基本模式,可概括为“引”—“议”(或“评”)—“联”—“结”四个字。

(1)引——就是引述材料作话题,揭示论点或提出问题。

它属于“引论”的部分。

最好从提出论点的需要出发,抓住材料要旨,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引述。

一般说来,材料不同,引述方式各异:文字多的叙述性材料应概述,精辟的名言警句要复述,寓意深刻内蕴丰富的文字要阐述,漫画型材料要对画面作简洁介绍和扼要阐述。

①引,一般写在第一自然段,要求从材料中引出恰当的中心论点。

那么从哪些材料中引出中心论点呢? 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一句话。

主要是一句名言、格言、警句、俗语,甚至谚语和哲理性的话。

例如从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引出论点“提倡尊老爱幼”。

再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引出论点“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一种现象。

如从“逢年过节,大吃大喝,铺张浪费”可引出论点“成由节俭败由奢”;又如从中学生早恋现象引出论点“早恋,成功的绊脚石”。

一件事情。

如从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可引出论点“车祸猛于虎。

生命价更高”。

当然,近年的高考,几乎都是材料作文。

而材料本身就写了一种现象或一件事情。

尤其要认真读懂材料,深刻领悟材料。

三言两语,击中要害,干脆利落,恰当而迅速地引出中心论点。

②从材料中引出的中心论点,语句要通顺、凝练,绝不能是病句。

中心论点要正确、鲜明、新颖。

正确,就是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符合时代要求,符合社会普遍追求的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鲜明,就是赞扬什么,批评什么,褒什么贬什么,要旗帜鲜明,态度明确,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甚至错误。

新颖,有时代感,有独特的见解。

中心论点书写时也可独立成段。

(2)议——针对材料,作出必要的分析。

既要简要地分析上文引用的材料,又要由此稍作生发,拓宽思路,为下文展开议论联系实际张本。

这是由“引论”到“本论”的过渡性文字,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①议,一般可以采用几个分论点的形式。

每个分论点,语言要凝练、简洁,可以独立成段,也可以把几个分论点写成一段。

力求醒目,结构清晰,思路清楚。

分论点要倾情打造,要生动,有意蕴。

结构基本一致,内容彼此相关,要能扣住中心论点,扣住题目。

扣住话题。

否则,就有偏题之嫌。

结构上,分论点之间可以是并列式的,也可以是对照式的,也可以是递进式的,可从时间、空间、大小的角度思考,可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古及今,由中到外,由个人到国家,由自然到人类社会等。

②“议”是文章“猪肚”部分,要材料丰富,内容充实,有说服力。

要采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议论,恰当地使用古今中外的名人名家事例作论据。

论据要准确、典型、丰富。

准确,就是所举事实要真实,不杜撰,不张冠李戴,能用来充分证明其分论点或中心论点。

典型,就是有历史代表性。

丰富,就是论据要多,要有说服力,使人看后不得不服。

事实论据可以是正面的,也可是反面的。

要概括、压缩,不要堆砌事例,也不要大段大段地叙述某个事例。

③一定要结合论点对事例作针对性分析,且注意事例间的过渡和衔接。

④除了摆事实外,还应有讲道理。

可采用事理论据,如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俗语谚语等等。

⑤要依据材料或论点进行辩证分析,符合哲学观点,短短几十字,还可防止将论点极端化以后出现漏洞。

如话题“偏见与关系”,如果论点是“要搞好关系,就不要有偏见”,那么是不是有了偏见就一定搞不好关系呢?再如论点如果是“人必须要有自信”,那么可能有人说自负也是一种自信,所以在议论时必须指出,不能将自信和自负混为一谈。

(3)联——即联系实际,展开分析论证,这是文章成败的关键之所在。

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必须使论证充实而严密;必须选择典型而有说服力的事实作论据;必须作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做到有理有据。

联,或个人,或集体,或社会;或中国,或外国;或自然,或人类社会。

反反正正,多角度,多侧面地阐述。

还可指出论点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比如证明论点“创新是一个民族的魂”,可以联想到“嫦娥一号”:“正是许许多多的航天科技工作者,从无到有,开拓创新,踏踏实实,才成功发射‘嫦娥一号’卫星,扬了军威,长了民族志气。

”(4)结——即对全文的论证作总结,解决问题,总结全文。

要注意如下几点:要照应材料,与文题或开头呼应;要深化论点,或发出号召,或提出办法,把论证推向高潮。

结,或以抒情句式发出鼓励和号召,或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和拓展。

比如论点是“我们需要倡导探索精神”,可以这样结尾:“总之,人们应发扬探索精神,知难而上,不保守,不停滞,勇于进取,不断获得新成果,开拓新领域,使国家日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

”首尾呼应,发出号召,铿锵有力,引人深思。

结尾部分切不可故意拔高作惊人之语,要精练有力,反对尾大不掉,罗索冗长。

以上结构,也可用图表来简化材料作文的基本模式:概述材料——概括而不罗索 亮出观点——鲜明而不含糊展开分析——有理而不杂乱 联系实际——实在而不空泛小结全篇——干脆而不离题 照应材料——简洁而不重复 另外要说的是,以上四字结构,有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变通使用,比如,为了使自己的论点更严密,不过于绝对,不过于偏颇,我们可以在“联”的后面加上一个“辩”的部分,“辩”就是辩证看待观点,是行文思路严密的补笔。

通常这一部分不是行文重点,文字不宜过多。

可以用“当然”“固然”等类词语来引起。

字数一般不超过50字。

有了这一部分,思维就显得严密,观点也显得恰到好处,不失分寸。

考场作文情急之下,只要牢记“引议联结”,作文的布局谋篇关就可以顺利通过。

有了这五字框式,考试时就不需要为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犯愁了,从而确保能够把精力集中到内容、语言、文采这三方面来,保证考场作文不失误或少失误。

【2004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选材的木匠来到山里,当他看到一堆奇形怪状的树根时,认为是无用之材,摇摇头就走了;不久,一位根雕艺术家也来到这里,看到树根,喜出望外,就把它们拾回家,加以雕琢。

树根变成了精美的根雕艺术品。

这则材料会使人产生许多联想,请你结合生活实际,以“材与非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

②立意自定。

③文体自选。

④题目自拟。

⑤不少于800字。

⑥不得抄袭。

例文:有用者,即是“材”同样的一根怪状树根,木匠认为它一无是处,弃之一旁;雕塑家却视为至宝并加以雕刻,成为艺术品。

大相径庭的结果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什么才是真正的“材”?衡量“材”与“非材”的标准又是什么?我认为:有用者,即是“材”。

“有用”是衡量“材”的标准。

对于人,同样如此。

每个人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有才之人,但每个人都在一个特定的领域中能够发挥他的作用。

何谓人才?有用的人就是人才。

喜剧演员潘长江有一句话讲得好:“个子小怎么了?浓缩的都是精华,小有小用,大有大用呗!”不错,实际正是如此,在舞台上需要潘长江这类搞笑丑角而不需要姚明那样的九尺男儿。

可以这样讲,舞台上的潘长江要比姚明有用,而球场上的姚明却要比潘长江有用,这也正是“笑星”与“球星”的区别。

商业巨子宗庆后说得好:“有用的人为我所用,有用的人各施其用,那企业就活了。

”也正是这句话成为“娃哈哈集团”的用人标准。

宗庆后的“娃哈哈集团”是第一个在全国推行“只看本事,不看学历”的用人标准的公司。

的确,作为一个明智的决策者,作为一个精干的领导者应该做到“唯才是用”。

古往今来,善于用人的例子不胜枚举。

曹操曾不顾关羽为敌邦之将而施以厚恩。

对于谋士们的反对,曹操坦言:“虎勇之将,仁义之将,关云长有大用矣。

”华容遭解围证明了这一点。

信陵君曾不顾侯公身份低微而屈身与其交游并以礼相待,他的理由很简单,——“侯公,有用。

”果然,不久之后的“面北自刎向我主”印证了这一切。

有用,即是“材”;有用者,即是“人才”。

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清晰化,判断“材与非材”的标准应该走向专业化。

与其“样样通”不如“一样精”。

一个人在自己特定的发展空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创造出了社会价值,那么他一定是有用的,那么他一定是位专业人才。

朋友,请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请相信自己就是晴空中美丽彩虹上的一条色柱,纵然你只会现出一种色彩,但你是有用的,彩虹因你而美丽。

有用者,即是“材”。

愿我们都成为一个有用之人,服务社会,造福社会!【点评:中规中矩是这篇议论文在众多考卷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所谓“规矩”就是要符合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与结构,这种看似简单的要求操作起来并不那么容易:首先要求考生能够准确把握命题的立意,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篇《有用者,即是“材”》开篇即提出了:“‘用者,即是:材’。

‘有用’是衡量‘材’的标准”这个中心点。

其次全文在紧紧围绕论点进行论述的过程中严谨,层次清晰,从今到古,从道理到事例,有条不紊透析事理,最后,小作者联系当今社会生活,归纳出“一个人在自己特定的发展空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创造出了社会价值,那么他一定是有用的,那二他一定是位专业人才”,呼应了前文,进一步深化了主旨。

再次,本文的作者对材料的选取与剪裁都用了番心思,文章所用到的材料,既典型,又贴切;既熟知,又新鲜,如曹操与关羽、信陵君与侯赢的事例,宗庆后为“娃哈哈集团”的例子,引用潘长江的“语录”等等,文章血肉丰满,说理鞭辟入里。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