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课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课件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7.乌塔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从不同的角度讲 述了别人成长的故事, 让学生在阅读时受到 启发,思考自己成长 中的问题。
教材分析
(二)本课教材分析及编者意图
内容主旨
中华不振
为中华之崛起 而读书
少年周恩来的 博大胸襟和远 大志向
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 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 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 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 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 振兴联系在一起;二是 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02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
1.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提取信息的能力,但在 阅读感悟方面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2.课前收集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3.引导学生体会少年周恩来的志向,并联系全文深入思 考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生活经验
1.课文所写内容距离学生生活比较久远,对他们来说比 较陌生。 2.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时期,也会面临着成长 的问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少年周恩来立下志 向的前因后果。
三、情景朗读,体会志向伟大
4.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引读:因为中华不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他在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可是周恩来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为中华崛起 而读书! 出示资料:介绍周恩来为民族振兴所做的贡献。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 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提倡多角度,多种形式的朗 读,让学生明确少年周恩来的志向,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进一 步落实教学目标三,突破难点。
教学难点
04文新授课(第二课时)教学模式
基本理念 以学定教 以生为本
读写结合
一、直入课题,揭秘立志原 实施策略 因(2分钟)
二、精读感悟,明确志向由 充分自主 来(13分钟)
三、情景朗读,体会志向伟 有效合作 大(7分钟)
四、拓展延伸,畅谈读书目 适度探究 的(5分钟)
带写,以写促读,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07 板书设计
学习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中华不振”。 2.学习周恩来博大的胸怀,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远大志向
反衬
?中华不振!!!
【设计意图】提纲式板书 涵盖课文主要内容,强化 课文主旨理解,一目了然。
感谢倾听 请多指正
二、精读感悟,明确志向由来
预设一: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 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瞧!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 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 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1)指名读。
(预2设)二从:“只闯见”人、群“中租有界个”衣、衫“褴褛租的界妇的女繁正华在热哭闹诉”着体什会么“,中一华个大不个 振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1)指名读,通过想像画面理解“衣衫褴褛”的意思。 (2)从“衣衫褴褛的妇女在哭诉”、“洋人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之 间的对比中,体会“中华不振”。
四、拓展延伸,畅谈读书目的 你为什么而读书?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 重视启发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让学生学习周恩来的精神,知道自己 是为什么而读书,进一步突破教学难点。
五、读练结合,学会才能运用
提炼写法:反衬(用相反或相异
的事物衬托描写的事物)
二、精读感悟,明确志向由来
4.出示资料,帝国主义列强是如何侵略中国的,深入感 受“中华不振”。 5.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 凌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和和出示图片资料,运用了情景教学法,让学 生深刻体会文中表现的情感,落实教学目标二,突破重点。
三、情景朗读,体会志向伟大
学习习惯
1.学习自觉性较好,但学习自主性还不够,提出问题、 深入思考的习惯还没有养成。 2.老师在课堂上适当的引导,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和信心。
03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 单元目标
课时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2.领悟文章的写作手法。 3.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1.掌握重点字词,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了解文中人物的特点,学习其优秀的品质 。
1.默读9-17自然段,大家思考,周恩来会想些什么呢 ? 2.周恩来在沉思之中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指名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2)比较周恩来的志向与其他同学的不同。分角色朗 读,并说说周恩来为什么而读书?(多媒体课件出示) 3.提炼反衬写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朗读,落实对比教学法,让学生体会周恩来 志向的远大,感受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四年级上册 第25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说课
1 教材分析
2 学情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 教学目标 4 教学方法
5 教学模式
6 教学设计
7 板书设计
01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分析
第七单元
“成长的故事”
精读课文 略读课文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设计意图】关键词是理解句子的重要途径,因此,我让学生通过 找句子抓关键词,并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表现, 突破教学重点,践行朗读感悟法,落实教学目标一、二。
二、精读感悟,明确志向由来
预设三: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 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 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设计意图】 导入环节简明扼要,直奔文章主题,让学生 带着目标进入课堂的学习。
二、精读感悟,明确志向由来
●学法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1—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些地方体会“中华不振”的?请用横线 “_____”画出相关的句子。 2.小组交流自己所画的句子。 3.全班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 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因此我鼓励学生自读课文,在朗读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句子,启发学生领 悟课文的主旨,践行引导归纳法,落实朗读的要求及教学目标一。
五、读练结合,做到学以致 用(13分钟)
05 教法学法
教法学法
引导归纳法
合作学习法
对比法
情景教学法
教法
说方为 法
中 华 之 崛 起 而 读 书 》
朗读感悟法
学法
讨论法
06 教学设计
一、直入课题,揭秘立志原因 1.齐读课题。 2.老师追问: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什么要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 3.中华不振。(板书:?中华不振)
1.阅读《只是一个普通人》,思考文中是如何 运用的反衬写法。
2.运用反衬写法写一个片段。(例如:①描写班
上个矮男生打篮球衬托个高男生的场景;②上课喜欢 说话的A同学衬托专心听讲、品学兼优的同桌;③夜空 中的一点耀眼的星光)
3.出【示设计评意价图】标“准阅,读是师吸生收,点写评作。是倾吐。”只有读中有写,以读
1.知识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和交流,抓关键词重点 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少年 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重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激发学生 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1)读句子,体会妇女的心情,体会“中华不振”。
(2)品读句子,读出对妇女的同情,对中国巡警的憎恨。 预设四: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 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1)读句子,读出中国人的愤怒与无奈。 (2)换一个说法: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 的能力。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自由表达,并且落实小组合作的策略。